分享

关于如何认定西平郡王李晟先祖世系综考之我见

 elabman 2017-12-30

——李 世 慰——

“著其源,宗其近”,是盛世修谱不可忽视的两大主要任务:首先是查实先祖世系源流;其次是将后续繁衍情况与之相衔接。
西平郡王李晟公世系源远流长,从李利贞到李雍这一段世系,各地族谱记述虽有详略,但基本一致,都记到了45世李雍这个名字及其他的两个儿子。而从李雍的两个儿子(46世):李伦、李柔开始往后,就出现了不同的说法。
欧阳修在他的《历代世系源流序》中,是这样说的:“……艾生雍,字隽熙。… 雍生子二:长曰伦,丹阳房始祖。次曰柔,字德远,北平太守,柔生弇 → 生昶 → 生暠 → 生歆 → 生子八:…重耳…”。其中欧阳修还交代了一句:“雍孙盖,安邑房始祖也。”
在这段记述中,李伦的子孙是何许人等,欧阳修未作交代。与此同时,他还留下一个模糊概念:“盖”是雍的孙子。雍有两个儿子,“盖”究竟是谁的儿子呢?欧阳修也未言其详,后人只有去揣猜考证了。
首先,“柔”的后裔已有交代(儿子弇,孙子昶,曾孙暠,玄孙歆,来孙重耳);“伦”的身份是丹阳房始祖,“而盖”是安邑房始祖。根据欧阳修的记述推理,“盖”与伦、柔两边都构不成父子关系。尽管我也邂逅过来源不同的“考证”资料,说“弇”与“盖”都是李柔之儿子,属兄弟关系,只是谁长谁次,你颠我倒,说法不一。
第二,李伦被列为堂堂丹阳房始祖,有始祖自当有后裔,然其后裔如何,今在何方?估计在欧阳修以前就不太清楚,所以欧阳修也没法交代,只好成为一个“阙如”留于后人。自那以后,让多少治史人奋起考证,欲补空白,结果都成了瞎子摸象,各说各的,且见诸史籍而流传下来,让更多的后人莫衷一是。
在这里,我用一份来自广东南雄《南迁李氏族谱》编纂委员会整理的资料为版本,来看关于丹阳房后裔的介绍,尽管互证无稽,却也具有统览性。它是分两种说法来记述的:
一、四十六世伦→ 耿→(定)、向→(古仍)、古行→(旦)、奭→川清→ 承先→ 召禄→(芫)、蕃→ 有辉、(有采)→ 培、(塔)→(金驷)、金马、(金鸾)→绍、继
二、四十六世伦(伦以下至文度中间四世因改朝换代无法考证,即四十七至五十世四代失考)→ 文度→懽→ 崇义→ 诠→ 达节→ 端公→ 修行→ 元慎→ 芝公→ 嵩公→ 思恭→ 钦公→ 晟
上述第一则“伦”的后裔可以说是详述无遗,从儿子、孙子、曾孙、玄孙,直至13代都有人有名。而第二则的“伦”虽与第一则的“伦”同属一人,却没有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在玄孙之后才蹦出一个“文度”为雍公的五世孙,而且在“文度”之后,再也无一人与第一则的后裔相同,竟变成了懽、崇义、诠、达节……等一串人。两相对照,不难看出历史对丹阳房世系的编排和确认,存在怎样的随意和混乱!这就是历史现状。
正是出于这样的随意性,才有人把“文度、懽、崇义、诠、达节……”等人与西平李晟一支的高祖李芝作了“插队连接”。在这里,不仅把一个有史可查的李抚远远抛开不要了,还把本来与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同辈的李钦(707—?年)无辜地推晚了两代。请看下列对照:
伦—?—?—?— ?— 文度 — 懽 — 崇义—诠— 达节— 端— 修行—元慎— 芝 —嵩 —思恭—钦
柔—弇—昶—暠 —歆— 重耳—抚/熙—天赐—李虎—李昺—李渊—世民—李治—李旦—隆基

由此可知,丹阳房的后裔似乎从无确指。为了给丹阳房招募子孙,把西平李晟一支的先祖强接到丹阳房,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撮合!是一个由错误的出发点衍生出来的错误结论。我们说这是错误的结论,有人似乎不太信服,甚至还有要雄辩理论的。我们欢迎据理而论,这样我们就可以彻底揭开纷说的掩盖,直指内核,让大家看明白错误的萌发点,好从走了很久的弯路上返回正途听取答案。
这个答案,事实上我们的先人在很早以前就给我们留下了的,只是世事苍茫,阅者粗心,将其置之脑后,束之高阁,一味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作了许多缘木求鱼的“考证”,以致折腾了那么久,始终不见有人看出端倪,走出那个画地为牢的死胡同。
君不见,同为四十六世,与李伦同属兄弟的李柔的后裔原本就记得清楚而明白:柔→弇→昶→暠→歆→重耳→ 抚、熙。
——这里所写到的“抚”与“熙”两个人,对链接李晟先祖的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坐标意义!这个坐标,同时与另一个重要史实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西平郡王李晟的长婿张彧(剑州刺史,正议大夫行尚书工部侍郎赐紫金鱼袋),唐·德宗时为李晟追封五庙写过一篇《忠武先庙碑记》,在这篇划时代的文献里,张彧明确地交代了他岳父的家世渊源:
“暠生歆。歆生重耳,苦沮渠蒙逊,奔江南仕宋,为汝南守;归魏,为弘农守。生抚,以大名之后,因为武川守而终于位焉。公即武川之系孙,今为陇西狄道人也。”
张彧生活在李晟身边,“幸忝姻戚,得陪戎政”,比欧阳修写《历代世系源流序》早了二百多年,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认定张彧所言是信史,是力证,不容置疑!

李晟是重耳长子李抚的后裔,由此得以确认。而李抚与李熙是广为人知的同胞兄弟,同样也无可否定。李唐皇室是出自李熙之后,李晟这一支与唐皇室的关系是一源(重耳)之两支(抚、熙),由此条分缕析,一清二楚:是皇室的近亲,但不属于皇室。
既然李晟是李抚的后裔,其支系自然只能从李抚——而不应上溯六代到李伦——来进行分述,这样才顺理成章。“分支衍派宗其近”,这是史学界普遍遵守的一个原则。
奇怪的是,在其实际过程中,竟有人背离了这个原则,毫无道理地把“丹阳房论”当做无根之游说,从李伦那里转移出来,横跨轨道,嫁接到了李柔已经下传了六代的李抚身上,进而再加延续,将西平李晟一支统统归入丹阳房。这些热衷“丹阳房论”的修史人,尽管钻劲执着,学识超人,却丢掉了最起码的清醒,竟没有一个人想到过要细心查对:李抚到底是李伦的后代,还是李柔的后代?一窝蜂随了大流。
长期以来,许多人之所以向壁而作,其根本原因可能是他们没有读过《忠武先庙碑记》这篇文章,以致不知道李抚是一个来历纵横分明的人,要不然,他们怎么会把李抚跟李伦从两个斜角的位置扯成一条直系线,当做直系人?这种既不舍“抚”,也不舍“伦”的捆绑学术,看似“兼顾全面”,实际上是瞒天过海,“挖东填西”,不只是制造了“揽他人后裔而统之”的笑话,最大的危害是搅乱了世系的正统,使严肃的世系文化出现了一个意外而畸形的拐点!
这个拐点已经走了很远,现在该是走出误区的时候了。人类文明,互存互修。讹误理应归顺史实,那就必须补以往所未逮:取“抚”务必舍“伦”。
2011年12月24——25日,中华西平忠武王李晟当代后裔在湖北汉川市成立宗亲联谊会,一致决定要以晟公为一世祖恭修联谱,这是自唐以来从无先例的宏图大业!认祖续谱,重点在源流。天赐良机,自当从长计议,首先是对自己的先祖源流进行审慎梳理,做到正本而源出。为此,我和许多宗亲一样出于责无旁贷的使命,不惜用必要的时间和努力,资料共享,细阅交流,进行了本文所记述的有关探讨和研究,从中发现,所谓李抚~李晟一支属于丹阳房之说,明显存在逻辑前提与已知史实不相衔接的疑问,因此不能成立——不管此说已经散布了多久和多远,都被证明是移花接木的误人之说,必须加以澄清和订正,从而结束一目了然的混乱,统一源流,还我晟公后裔——陇西徙京兆李氏以正名,告慰先祖,扬眉后人!
抚、熙后裔世系对照

李抚—叔仁—李超—李景—世谟—李芝—李嵩—思恭—李钦—李晟
李熙—天赐—李虎—李昺—李渊—世民—李治—李旦—隆基—李亨

李钦与唐玄宗李隆基同辈;李钦生于707年,李隆基生于685年,李钦比李隆基小22岁。李晟与唐肃宗李亨同辈,李亨生于711年,李晟生于727年,李晟比李亨小16岁。以上年岁差符合人类年龄生态常律。
此外,还有一点必须明确的,就是对唐朝三个李晟的区分。其中一位是西平郡王的李晟。这个李晟就是李抚的后裔,其高祖李芝与唐太宗李世民同辈;曾祖父李嵩与唐高宗李治同辈;祖父李思恭与唐睿宗李旦同辈,父亲是李钦(707—?年)与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同辈。李晟本人(727—793年)与唐肃宗李亨(711—762年)同辈。官到太尉中书令,西平郡王。他生有十五个儿子:侗、由(单人旁)偕;愿、聪、總、孫(心字底)、恕、慿、憲、愬、懿、其(心字底)、慇。
其他两位李晟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
李明(曹王)—李偲—李昌—李训—李挺—李宗瑜—李昵—李晟(生子三:竚、翊、立戈);
李慎(纪王)—李庄—李行玮—李渐—李晟(生子二:玺、垂)。
无论哪位李晟,只要从上核对其父亲的名字,再从下边核对其儿子的数量,就能泾渭分明,不致攀龙附凤,错投了家门。


2012年3月20日
4月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