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泻有九法

 wyfx100 2017-12-30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又字念莪,华亭(上海松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之一。他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泄泻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可夹寒,夹热,夹滞。本文就如何将治泻九法与临床辨证施治相结合进行论述。


暴泻

燥脾

寒湿内盛证以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为主要表现,或兼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外感风寒的症状,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此为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治当用九法之中的燥脾之法并配合以解表散寒。选用芳香化湿,燥脾散寒的药物以化湿除满,健脾宽中,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之类。


清凉

湿热伤中证以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为主要表现,兼见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此为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治用清凉之法。选用苦寒清热、解毒燥湿的药物以清热燥湿。如葛根芩连汤等。


疏利(消导)

食滞胃肠证以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厚腻,脉滑为其特点。此为饮食阻滞胃肠,传化失司。治用疏利之法。笔者认为,疏利之法应包含消导疏肝理气此处当用消导之法。选用消食导滞的药物以消食和胃,推荡积滞。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之类。


淡渗

暴泻者总以湿盛为主,朱丹溪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处利小便即是淡渗之法,取其利小便而实大便之义。方选五苓散、四苓汤,常用药:猪苓、茯苓、泽泻、白术等。


久泻


甘缓

脾胃虚弱证以大便时糖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院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为其特点。此为脾虚失运,清浊不分。治用九法之中的甘缓之法,选用味甘补益,和中缓急的药物以健脾益气,行气化湿。如参苓白术散加减。


温肾

肾阳虚衰证以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伴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为其特点。此为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治用温肾之法,选用温肾健脾、散寒的药物以温补脾肾,散寒止泻,如四神丸、理中丸加减。


疏利(舒理肝气)

肝气乘脾证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腹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此为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治用疏利之法,此处疏利当为疏肝理气,选用疏肝、健脾、理气的药物以疏肝理脾,调节气机。如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加减


升提、固涩、酸收

久泻不止每易出现少腹坠胀脱肛等中气下陷的表现,此时当用升提之法,可用补中益气汤健脾止泻,升阳举陷。若泻下滑脱不禁,当用固涩酸收之法,可用真人养脏汤涩肠止泻。


注意

淡渗法

暴泻者,水湿聚于肠道,洞泻而下,此时唯有分利水湿,利小便以实大便,故暴泻常用淡渗之法久泻者,虽有水湿,多为脾虚失运或脏腑生克所致,乃久积而成,非倾刻之变,轻者宜芳香化之,重者宜苦温燥之,利小便则易伤正气,若用淡渗之法须防气阴之不足。


固涩法

固涩之法不可轻用。暴泻不可骤涩人尽皆知,恐闭门留寇。久泻虽迁延日久,而湿邪未尽或夹寒夹热、夹痰夹癖者亦为常见,此时不可认为久泻必虚,便急于求成,忙用固涩,若实邪未尽,则易生变证。


综上所述,李中梓治泻九法乃是治疗泄泻的基本方法,临证治泻时还应深人了解病情,详查病机,不可拘泥。诚如李氏所言:“夫此九者,治泻之大法也,业无遗蕴,至如先后缓急之权,岂能预设,须临证之顷,圆机灵变,可以胥天下于寿域矣。”

本文来源:《李中梓治泻九法之运用》(《吉林中医药》2009年12月第29卷第12期)作者:徐晓东 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