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国俊运用和法案析

 柴桂苓 2017-12-30
1哮喘
患者, 女, 78 岁。首诊 (2012 年 11 月 12 日) : 哮喘 10 年余, 近期咳嗽胸闷、 咽痒、 口干、 纳差, 痰白粘二月余, 夜间甚, 原治少效, 左下肢外侧麻木, 寐差,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数。 辨证: 痰热内蕴, 气阴两伤; 风邪外袭, 肺失宣肃。治法: 宣肃太阴, 清化痰热; 益气养阴, 调和阴阳。处方: 麻旋二虫饮加减。炙麻黄 10g, 旋覆花 10g(包) , 蝉衣 6g,, 僵蚕 10g,, 甘草 3g,, 桑皮 10g, 苡米15g, 南沙参 10g, 桃仁 10g, 地龙 10g, 射干 10g, 川贝6g, 玄参 10g, 生石膏 15g (先煎) , 赤芍 10g, 鱼腥草10g, 冬瓜仁 30g。7 剂, 水煎服, 1 剂/d。
二诊(2012 年 12 月 18 日): 服药后诸症渐好, 仍纳差, 咳嗽夜甚, 痰白, 便微溏, 舌淡红苔薄黄, 脉沉。辨证: 痰热渐清, 脾失健运。 上方去鱼腥草、 玄参, 加乌梢蛇 10g, 二芽各 10g, 葶苈子 10g。15 剂, 水煎服, 1剂/d。调理半月余, 诸症皆平。
按: 肺体娇脏, 肺位最高,有华盖之称, 其主表又外合皮毛。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为六邪之长, 一旦侵袭人体肺首当其冲, 必影响其宣发肃降主治节之功, 故必见咳嗽胸闷气促; 津液不化, 凝为痰涎, 咳痰胸闷或微喘便随之而来; 风邪扰袭肺系, 鼻塞、 喷嚏、 咽痒微恶风寒尤为之常患; 风痰交结日久不解, 壅塞气道也为之必然。” 因阴液亏虚, 四肢关节失于津液濡养, 则可见左下肢外侧麻木。肺为娇脏, 清虚之体, 一旦邪气侵扰, 则不能正常行使其生理功能。故治疗应当宣肃太阴, 清化痰热; 益气养阴,调和阴阳。 此方选用麻黄开宣肺气, 旋覆花降气化痰,亦有宣发之效, 二药一升一降, 畅通肺气。 僵蚕散结解痉, 启壅塞之气以宣通肺气, 蝉衣轻升开肺, 斡旋于上, 升降气机,正如吴鞠通 《温病条辨》 所言 “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 ”医源》亦说:“以药性之阴阳, 治人身之阴阳, 以药性之升降, 调人身之升降, 则人身之阴阳升降自和于天地之阴阳升降矣。 ” 因痰热内蕴, 故加桑皮、 苡米、 地龙、 鱼腥草、 冬瓜仁、 生石膏清热解毒, 泻肺平喘, 且苡米、 地龙尚有通经和络之用, 对下肢之麻木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气阴两虚兼症加玄参、 南沙参益气养阴, 桃仁、 射干、 川贝清热化痰, 润肺止咳。后期热象不显, 故去辛寒之鱼腥草, 加乌梢蛇以增祛风化痰通络之效; 葶苈子泻肺平喘; 甘草调和诸药, 又有益气养阴之功。 全方寒热并用, 升降共施, 和调阴阳症情稳定后, 转为益气健脾, 调和气血, 整体治疗处方充分体现了中医调和致中的治疗法则。


2胃炎
患者, 男, 60 岁。 初诊 (2012 年 11 月 23 日) : 胃中胀痛多年, 鸣响, 畏寒肢冷, 胃部喜温喜按, 纳差神疲,面色苍白, 盗汗明显, 胃镜检查为糜烂性胃炎以及萎缩性胃炎, 舌淡红苔薄白, 脉沉数。 辨证: 阳虚及阴, 气血不足, 胃失冲和。治法: 温中运脾, 气血双补; 阴阳兼施, 和里缓急。处方: 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 15g, 桂枝 10g, 炒白芍20g, 甘草 10g, 百合 15g, 白芨 10g, 蒲公英 30g, 乌药10g, 败酱草 30g, 旱莲草 20g, 枳壳 10g, 炙乳香 10g,炙没药 10g。7 剂, 水煎服, 1 剂/d。
二诊 (2012 年 11 月 30 日) : 案详上方, 舌脉见前, 肢体四肢转温, 胃中仍稍有胀痛。 再守上方出入继之, 加丹参 10g, 百合 10g。14 剂, 水煎服, 1 剂/d。
三诊(2012 年 12 月 14 日): 诸症好转, 舌脉见前,守上方出入巩固之。11 月 30 日方加莪术 10g,山楂15g。 14 剂, 水煎服, 1 剂/d。 上方加减续服至半月后复诊, 诸症皆平。
按: 此病由中焦虚寒, 肝脾失调, 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虚寒, 肝木乘土, 故腹胀疼痛、 喜温喜按, 畏寒肢冷。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中焦虚寒, 化源匮乏, 气血俱虚, 脾为所伤, 宜饮食少, 肌肉削而势将危也。 故见面色苍白等。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 和里缓急以止痛。 方用小建中汤加黄芪, 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功, 甘温药物可以补虚,有助于阳气生发,阳生阴长, 诸虚不足之证自除。 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 祛寒邪; 土虚日久木必乘之, 酸甘之白芍养营阴, 缓肝急, 止腹痛; 百合养营阴; 虚久必瘀, 故加乳香和没药以行气化瘀止痛; 畏寒肢冷, 乌药可温中散寒; 蒲公英味甘苦寒, 败酱草苦辛微寒, 善消痈排脓, 祛瘀止痛而不伤脾胃; 白芨甘寒涩, 为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的要药, 因西医检查糜烂性胃炎以及萎缩性胃炎, 故用此三药来增强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另外与辛温之桂枝合用, 辛开苦降, 调理脾胃气机; 枳壳行气宽中, 通达气机;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其中桂枝配甘草, 辛甘化阳以温中焦, 芍药配甘草, 酸甘化阴以止胃痛, 并可缓肝急,《周仲瑛医案》中说:“酸与甘合, 不但可以加强养阴的作用, 而且还能化阴生津。 因为酸能敛阴生津, 甘能益胃滋阴,酸甘配伍, 一敛一滋, 则可两济气阴, 相互合用, 更能促进脾胃生化阴液的功能, 即酸得甘助而生阴。 ” 此为阳虚及阴, 气血不足, 单用益阳, 恐更损阴气, 单用补阴则又恐阻碍阳气。 后期四末转温, 但胃中仍有胀痛,说明其机体阳气逐渐来复, 但气阴尚不足, 故加丹参、百合养胃阴、 益胃气。此方寒温并用、 消补兼施, 不仅是温中补虚、 缓急止痛之剂, 又为调和阴阳、 柔肝理脾之常用。


上两案的治疗大法均为和法,但病证并不相同。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 或脏腑、 阴阳、 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方法。 而狭义的和法是脾胃病治疗的常法和通法, 这是因为脾胃的生理病理所决定的。 《伤寒明理论》 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 邪在里者, 必荡涤以为利; 其于不内不外, 半表半里, 既非发汗之所宜, 又非吐下之所对, 是当和解则可矣。 ” 至于调和之法, 戴天章在 《广瘟疫论》中说:寒热并用谓之和, 补泻和剂谓之和, 表里双解谓之和, 平其亢厉谓之和。” 汗、 吐、 下、 和、 温、 清、 消、补治疗八法, 适用于表里、 寒热、 虚实等不同的证候。但对于多数疾病而言, 病情往往是复杂的, 不是单一的治法就能够符合治疗需要的, 常需数种治法配合运用, 才能治无遗邪, 照顾全面, 正如程国彭 《医学心悟》中说:法之中, 八法备焉, 八法之中, 百法备焉。”案一胡老将治疗八法中的清法、补法与和法合用, 在清化痰热, 益气养阴的同时, 调畅气机, 调和气血, 寒热并用, 过用寒凉则使邪热内闭, 邪无出路, 且易耗伤阳气, 邪未清反正亦衰; 升降共施, 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调和致中, 使机体达到一个阴平阳秘的状态。正如 《黄帝内经》 所言:阴平阳秘, 精神乃至,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案二则将治疗八法中的温法、 补法、 消法与和法合用, 温运中焦, 补益气血与调和肝脾共进退。寒热错杂、 虚实夹杂、 肝脾同病、 升降失调的现象在脾胃病中表现的非常多见, 因此在脾胃病治疗的过程中, 必须统筹兼顾, 故在遣方用药时要特别注意动静结合, 升降兼施, 泻补同用, 寒温并进, 方可达到阴阳调和, 以平为期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