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真是任重道远呐,很多句子初读起来摸不着头脑,觉得既肤浅又没有意义,但明白了以后又觉得韵味无穷,值得深思,蕴藏着无穷尽的智慧。 切磋、琢磨这两个词源自于《诗·卫风·淇奥》,描述的是一位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美男子,原话如下:
“切”、“磋”、“琢”、“磨”怎么会用来形容美男子呢?我们常用“貌比潘安”来形容男子貌美,用“才高八斗”来说明男子才华横溢,但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形容一个男子,不觉得晦涩难懂吗?关于切磋、琢磨,有多种解释,一说这四个字是并列关系,分别对应于古代加工兽骨、象牙、玉、石的工艺方法。另一说切磋与琢磨为并列关系,但切与磋、琢与磨则为递进关系,切、琢都属于粗加工阶段,磋、磨属于精加工阶段,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的是一个人的美德、学问等由低到高、精益求精的过程。还有说切、磋、琢、磨是逐一递进、由浅入深的关系,刚拿到原材料,先“切”再“磋”是粗加工里粗细两个阶段,后“琢”又“磨”对应的则是精加工里粗细两个阶段,这个说法也有可取之处,它暗含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意思。 前面讲这么多,还是为了说《论语》,《学而》篇第15节,记载了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整段话的意思大致是子贡问孔子:“假如有这样一个人,他贫穷时不谄媚,富贵时不骄横,你觉得如何?”孔子回答他说:“这样也算不错的了,但还不如贫穷时依然乐道,富贵时依然好礼的人。”子贡接着引用了《诗经》里的一句话:“《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这样吗?”孔子说:“子贡,我只讲了一点,你却可以举一反三,从中体会很多,可以跟你讨论《诗经》了。” 这段话很久以来,我都没读懂,子贡正与孔子谈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时,忽然来一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思维跳跃性太强,我完全跟不上节奏!接着孔子又说:“子贡,你能从我没讲的话里领悟到这一层意思,那么我们可以讨论《诗经》了。”这更让我有点懵:你们俩打的什么太极?有什么话不能明说吗? 从这里可以一窥我们中国人的一个特点:说话不喜欢挑明,喜欢讲究言外之意,话已经说了,听不听得懂那是你自己的事。我的思维就有点直,怪不得读《论语》这么困难,就拿上段话来讲,我一直搞不懂前半段和后半段的逻辑关系在哪里,幸而遇见一高人,给了我一个完美的解释。前天石油大学有个国学沙龙,我一直对国学颇感兴趣,就去听了听,就这么巧,主讲人讲的就是《诗经》里的《卫风·淇奥》这首诗,我趁机把这个问题抛给了他,他是位热心人,对《论语》研究很深,给了我很详细的解释: 子贡家里很有钱,同时智商很高,尤善于雄辩,他是当时有名的外交家、政治家、商人,当他最开始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时,说得就是他自己,他认为自己达到了“富而无骄”的境界,已经很高了,于是想博得孔子的赞誉,孔子一开始就明白了他的小心思,于是给他泼冷水,说:“富而无骄是不错,但是还不如富而好礼。”子贡立即明白了老师话里的意思,然后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表明自己以后会继续打磨,再接再厉,向富而好礼的境界迈进。孔子也立即明白子贡领悟了他的意思,于是欣喜地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子贡,姓端木,名赐) 经过这么一解释,整段话显得简单自然,又韵味无穷,为什么我之前就没想到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