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一章,入道法门

 xiake172 2017-12-31

道德经第一章,入道法门

原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段说明入道的 “无、有、中” 法门。类同于佛经的 “一心三观” 法门:观空、观有,及有无潼观的中道观。

【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无:是 “真空、真谛”,意指心恒常处于无念的清静寂灭状态。此即修道者,要观至道,真空妙有,生化之妙。以真谛观诸法,皆空之理。一切诸法,因缘所生,无有自性,空寂无相。观是以体验者观照万物。妙是不能用意识、思维的妙观察智。观空不着空。

空妙:是用终极智慧(真人智或圣人智),先观一切外境,皆是缘起假象,当体即空,本非实法。次观自身五大假合(五行),终归坏灭,离五大之外,本无实我,其次再观七情六欲,生灭无常,离道之外,本无自性。修空,破心执及法执,了知天道无亲不可得。高道见微知著,睹其自然,已尽其妙。

【观有、修假: 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有:是 “妙有、世俗义”。此句是观有、修假。

修假:是用终极智慧,观一切境,虽体达空义,而不废道生诸法,能够应物随缘,于一切境上不生心执。又借假修真,修当下之我,破我执。修假即对外界一切有相物质不染,了知一切法毕竟归于无极。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无极生太极)。

此句意指心常处于念头刚刚生起的时候,即有了念头的时候。虚无之道体,既成有名之万物。是则物物皆道之全体所在,正谓一物一太极。是则只在日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见道之实际,所遇无往而非道之所在。如此深观,才见道之妙处。

修道人在常有之中,观察道之归趣,隐微之处。即观万万法归宗之理。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端倪, 指推测事物的始末,也指头绪、迹象、窥测、捉摸、边际。)

道德经第一章,入道法门

【执中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同谓之玄: 是有无齐观的执中道观。执中修是用终极智慧,修一切法非空,非假,皆是中道,彻证道法自然之理,不偏不倚,执中有为。

此两者:谓常无、常有,执中。老子因上说观无、观有,恐后人把有无二字看做两边,故在此说,此两者是一体的两面。有无之名虽异,其实皆在无极中而所出。

同出:无有,空假,都是一个心的两种状态,区别只在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有欲或无欲,主观或客观,叫同出。我执中修,不单是观万物之象,而是观虚无妙道之理,以中之极点,不偏不倚,无为而有为(修偏修倚),修有无并观,皆是一炁。

“同谓之玄”亦即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名殊理同;从可道可名之有,可契入真常无名之无。

第一章未完待续...

慈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