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物】2017年12月师友赠书录(下)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8-01-01



 

《古人的日子》台历 

 

廉萍读诗,扬之水释物。

 

一个月前收到扬之水老师的短信:“我与朋友合编了一本农历纪年的日历,名作《古人的日子》,已在当当网上预购并委托代邮,估计月底应能寄达尊前,敬请查收。”近两年,日历和台历大火,一向不趋热点的水师,竟然也被携裹了进去,可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浪袭来,均难幸免。然水师素以严谨著称,我倒想看看她将这本台历是否又变成了一部考证学著作。

 

出于这种想像,我想请她在台历上签字,她却跟我说:“是由当当直接寄,日历只有一年的寿命啊,不值得保存。”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故宫台历又大火呢?以我的私见,正是因为那种台历有保存价值,由此而引发了近年所兴起的台历热。但水师既然有这样的认定,那也只好作罢。

 

收到台历时,立即翻看之,果真如我所料,水师对每一副配图都作了谨严的注释,而由此也能看出,她的视角所在。台历今后会发展到哪里去,我没有这样的预估能力,但以我的理解,凡是有价值的东西,总有人愿意将其保留下来,更何况中国古人就有着敬惜字纸的好习惯,料想,这本台历也会成为很多人的珍藏之物。

 



《书山有路――2017年深圳私人藏书联展》纪念册

 

此纪念册为深圳藏书家协会的欧海先生所赠。同时寄来者还有2016年私人藏书联展的纪念册,此两册放在一起,不仅是大小上的区别,在编排和用纸方面,则以今年的更为用心。

 

本纪念册首先有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沈津先生所写序言,沈先生在此序中对当地书友的联展表示了肯定和期待,他认为这次展览:“这次藏书联展,不设主题、不定范围、不分次序,虽看似不专业,但‘展’无定法,又何必拘泥。我认为,这个展是有态度和想法的。”

 

而后沈先生在序言中谈到了自己的三个想法,他认为这样的展览能够突出自我,张扬个性,同时每个人有自己的主题,这种专题收藏也算独成体系,而这样的展览也能够推动藏书文化的普及。

 

翻看本纪念册,确实能够体会到沈津先生的所言,排在前面的是尚书吧收藏的古籍善本书目,这些书目虽然不属于珍惜版本,但因发行的地域性,使得它们也成为了收藏对象。而我在尚书吧时,文白先生曾经给我出示过几本原件,而今在图录上看到后,颇有亲切之感。

 

易力先生的参展专题乃是和刻套印本,从图录上可以看到他的参展之物乃是浮世绘插图,而非我想像的文字套印,就印刷质量来说,日本所出之书大多制作精良,而版画的套印也颇为准确,这正是中国木版水印需要借鉴之处。

 

深圳的这次联展,首先在微信圈内发布了消息,我看到水月参展之物乃是明代版画书,因为明代版画中的徽派及金陵派版画均难收集,能有这等高端之物,想来应是本次展览中的白眉,我很想知道具体的参展目录,于是微信文白先生,请其给我发几张图片,然我所见却是近几十年出版的版刻图录,这真是个大误会。由此而我明白,问题出自我误读了参展题目,这几个字应该读成“明代版画,书”,或者应该在“画”与“书”之间加一“之”字。

 

虽然有这样的小趣事,但我还是很赞赏这样的收藏方式,毕竟能够收集到明代版画原作的概率较低,转而收集高质量的相应出版物,则不失为古人所言的尝鼎一脔。若干年后,这类出版物同样会成为爱书人追逐的对象。

 

南兆旭的参展专题则是“金石古文字典籍”,从图录上看,参展之物乃是清代的考据学小学类线装书,这类书在民国期间,有些稀见品种的价格甚至高过明版书。虽然参展之物均为珂罗版和石印本,但在民国时期,却并不影响其价值,而很多木刻版也卖不过这些石印本和珂罗版本。近三十年,珂罗版本价值未能回到原来的高点,而经部小学类的著作也少受人追捧,但随着观念的复兴,估计这类书的价值还会高涨。

 

除此之外,本展览的专题还有邓康延的杂志、银熙君的晨光文学丛书,以及韩湛宁的杉浦康平设计经典,另外还有七八位参展之人,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书籍之美,观看这样的展览,能够看出近百年来书籍的流变,以及人们审美眼光的转移及坚持。

 





《清代两渡何家――一个文化世族的递进史》 苏华 著 

 

上个月底,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在浙江开化县举办了三场学术会议,在此会上我得以结识太原的苏华先生。苏先生为本院贡献了自己所藏的一册明刻永乐南藏零本,这种义举赢得了在座者的热烈掌声。会后,苏华先生赠给我五部他的大作,而此为其一。

 

说来惭愧,我对他这部专著中所谈到的两渡何家一无所知,而苏先生却对这个家庭写出了三部专著,如此精专,令人叹服。这几部专著中引用了多件何家人的墨迹和书影,能够将这些散见于不同书中的史料汇为一编,堪称功德一件。

翻阅此书,不仅让我得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更有意思者,我从该书中读到了武状元的考试办法,而这是以往我未曾留意的细节,我将武生乡试的过程引用一段如下:

 

武乡试分三场进行:头场考骑马射箭,箭靶是用芦苇裹芦席成圆筒形状的靶心,高约五尺,直径一尺五寸,外包红布。开考时,在跑马道旁设置三个这样的箭靶,三十步分转一个。考生需纵马三次发九箭,中靶两次为合格。二场试步射,目标是八十步远的一个用布做成的高七尺、宽五尺,挂在树桩上的“布侯”。“布侯”中间有一个宽二尺的“鹄”,“鹄”上有六寸见方的“正”(十八厘米,正方形),“正”的中央即人靶心。一声炮响,考生挽弓跑步向靶心射箭,连发九箭,以中靶心三箭为合格。这两场考完,还要考硬弓、舞刀、掇石,以试技勇。考试所用的弓,重量有八力、十力、二十力之分,超过十二力的为出号弓,力气大的还可以增加二三力,但以十五力为限。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三号,石也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三号,各以三号、二号、头号分等考试。开弓者,三次必须开满,舞刀者,刀要前后舞花,掇石则须高举过顶。三种考项,如果都是三号,即为不合格。三场考策论,考《武经》论一篇,策一篇。

 

也许这样的考试过程早为方家所知,但毕竟我还是孤陋寡闻,就以此来与众位师友们分享吧。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第一辑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  沙武田 主编 

 

此书为商务印书馆杜非老师所赠,因为他是该书的责编。这本书为大十六开,四色彩印精装,厚达361页,然而定价仅为98元,该书的出版时间是2017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在这个时段,竟然能够印出这么便宜的定价,简直令人不可思议,想想我自己出的那些书,真是惭愧。

 

这虽然是一部论文集,然而书中的内容却是我所感兴趣者。比如美国莱斯大学艺术史系黄士珊所著《西夏佛经版画再探》。西夏版画我也藏有几幅,然而却并不了解这些版画的来龙去脉,从黄士珊的这篇文章中,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比如西夏的印刷品受到了金和辽的影响,而该书则是以版画对比的方式,展现出相互之间的传承。

 

这部论文集中,更多者是研究敦煌及西域的壁画。看到这些壁画的插图,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挂历。当时有一款挂历,图案全为敦煌仕女,然而那些画面却清一色的黑乎乎一片,颠覆了我对美好的想像力。然而,我从这部论文集中,却再次看到了大量这样的图像,由此而让我得知,当年的这些壁画其实色彩艳丽,只是经过了近千年的氧化,才变成了如今的模样。由此而让我得知,当年印制挂历者,是何等的忠实于历史,这又让我联想到了影刻本与珂罗版之间的关系。看来,手机上的美图软件,虽然没有忠实原貌,但它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问题就来了:应当忠实于原貌呢,还是对瑕疵进行修饰?看来在真和美之间,确实需要做出选择。

 

当然了,这样一部厚厚的论文集,全部都是求真的文章,虽然历史并不那么美妙,但毕竟,对于真的向往还是大多数人的期盼。

 


《逐步》 一格  

 

此书为海豚出版社的朱立利老师所赠。得见此书时,其封面设计的用心令我赞叹。朱老师告诉我,一格乃是位才女,她所写的文章大受王强老师夸赞。既然是这样一部好书,我当然要认真拜读。

 

翻阅本书,原本这是一格所写的游记集,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格到世界某处产生感想而所写之文。这些文章都不长,读起来让人感到轻松适意,而其所涉及到的地点,则有加州、柏林、慕尼黑、布宜诺斯艾利斯、奥斯陆等等,可见她满世界的去看,满世界的去体悟。然我的视角却仅在自己的祖国之内,从格局上相比,我的所写要比一格小得太多。

 

对于一格的这本专著,王强先生写了一篇诗情画意的序言。细读这篇序言,可以感受到王强先生对一格的欣赏。我引用该序中的两段如下:

 

对所有期待暂别一成不变的人生、渴望自我放逐的旅人,一格这部“游历的结晶”揭示了“旅人的欣悦”所隐含的某些重要品性和由之激发起的想象。它们透露了思考与行动相随相伴的欣悦和奥秘;它们透露了思想的花期何以能保持旺盛顽强;它们透露了生命的意义之花只在思想认真行走时才悄悄开放;它们透露了自在专注的静观里,生活的庸常会呈现不曾有过的光影;它们透露了单调与荒芜从来不必然就是生命的归宿。

 

一格文字的魅力首先在于她共时性、多维度、不确定的视角。一篇文字之中,她叙述的视角随意切换,像风,旋上旋下,忽远忽近,或壮阔或精微,裹挟着突如其来的意象,新奇而自然,不露声色,洗劫平庸的阅读期待,因为她坚信“事物的模样取决于角度”。

 

既然王强先生已经经说得这么透彻,那我在此也不用置喙,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细读该书的原文,来体味一格眼中的世界吧。




杨靖华先生所制印章及藏书票 

 

我在诸暨年会上认识了多位朋友,其中之一就有杨靖华先生。杨先生看上去六十多岁的年纪,言谈举止透显出传统文人身上应有的儒雅,因为年会举办的匆匆忙忙,故无暇与杨先生过细地聊天。

 

三天之后,我前往绍兴寻访历史遗迹,在绍兴的几天之内,其中一日承蒙绍兴市图书馆馆长王以俭先生的美意,前去参观该馆下属的古越藏书楼。虽然此楼我已来过几回,但毕竟那是独行侠式的探访,有些细节无法得知,而本程的寻访则有方俞明、唐微老师相伴,两位老师对当地人文的了解比我清楚得太多,故来到古越藏书楼时,唐微老师先带我到后院,让我了解到,当年藏书楼的规模远比我想像得大得多。如今眼前所见,仅是剩余下临街的门洞而已。

 

古越藏书楼难得之处,是至今仍然鲜活,因为二楼之上依然是绍兴馆的报纸阅览处。我等参观完毕后,坐在楼上看着这里的几位老人,在那里悠闲地翻阅报刊,这让人体味到世间之美好。

 

正在此时,我注意到临窗坐着一位先生向我挥手致意,我只是感到面熟,但却无法想起在哪里见过面。而后他走过来打招呼,我方看清乃是在诸暨所见的杨靖华先生,原来杨先生也在开会之后跑到绍兴地区寻访历史遗迹。我们能有这样的偶遇,彼此都很高兴。但当晚,王馆长另有安排,我只能跟杨先生匆匆道别。

 

回来后不久,就收到了杨先生所寄之物,萍水相逢,能够得到如此厚礼,当然令我感动不已,而更为难得者,则是杨先生所寄大札一通,从文中让我了解到了太多的信息,其中有些观念可以更改我的一些固有认识,故征得杨先生的同意,我将此信刊载如下:

 

韦力先生:您好!

浙江诸暨读书年会上,有幸得识先生,旋又在绍兴古越图书馆楼上巧遇,书缘人缘,信匪浅耳。

听先生在诸暨图书馆的讲座,知您对中国版画“拱花”兴趣颇浓。恰余因刻制印章而习拓边款,进而制作一些拓片及拱花类的藏书票,摸索经年,稍有所悟。

“拱花”并不需要您所说的“子母版”,(数年前也曾与薛冰先生讨论过,他初始也认要凹凸两版对应压合),其原理仍是利用中国纸张纤维温润时成形,干后即可定型的特点,一版即可。一船是凹版,因朝板内阴刻稍易,湿纸上板,旋压,使纸凹入所刻(如做拓片一般),干后揭起便成型,上面凹入,背面凸起,制作者可根据需要确定用正面图案还是背面之图。

  现附上前些年所制拓片、拱花及水印藏书票三枚,祈先生雅教。拱花一船 线刻效果较好(见附杭州西湖票),面积稍大点凹凸便不是很明显(如附荷花票),所以最宜先生讲座中演示的云纹、水波的表现手法。

另先生话及铜活字在吾国停滞而被高丽所抢先为“最”一段,除您所分析的原因外,余颇以为与中国的传统用墨及刷印手段关系甚大。盖吾国之墨,用水溶性的胶(动物胶或植物胶)加水调制,用棕或毛刷刷在印板上,竹、木之类有纤维空隙,可存墨,复上纸后,稍以旋压,即可“吐”墨而反印于纸上,刷印不成问题。而铜活字等金属,表面光洁,水溶性墨难附于其上,必须多加胶或蛋清,蜂蜜等物以增加其浓稠度,但稠度稍大,又难以刷印,效果不佳及操作之难,势必影响到铜等金属活字的应用。

西方活字印刷之始,即用快干油类调制印刷用墨(恐系西方油画颜料调制的影响),其上墨似是双手持“墨捶”向印版上“砸”墨,或用滚轮拖动施墨。近读肖东发先生的《北大问学记》中披露,韩国金属活字印刷得以长足发展,彼方学者推测是由于“中国用水墨,韩国用油墨”的原因,肖先生不为其所动,认为乃是在印刷状况的大环境下效率高下所致。余倒认可彼国是在用墨上一变自吾国传过去的使用胶质墨的古法,大胆换用油墨,取得物质技术上的突破,方是其关键所在,不能小觑。

去年三月,读先生得书、失书两记,见上附先生藏书印多枚,有感于先生得失之间的感叹,一时兴起,为先生刻了一枚“书之得失,我幸我命”的八字闲章,寄出后与先生通话,先生婉拒,即又请邮局退回,此印一时不知搁在何处,遂为先生另篆一“幸得”印,聊补前印之憾,老来眼涩手拙,不成敬意。

  杨靖华上

 

杨先生的这封大札,如果用时髦话来形容,那就是“有料”,此信中也讲到了我们的偶遇,而更为重要者,他从我的讲座中听到了我对拱花的误解,最为难得者,则是杨先生不但有理论上的探索,还用实践的方式来印证自己的所想,比如此次他附来的三张藏书票,就是分别以他所发现的拱花形式制作而成者。从外观看过去,这几枚藏书票的确有着鲜明的拱花特色,但古人是否也是用这种方式制作而成者,我却不能确定。

 

大概五六年前,中国书店出版社以仿真的形式制作了一批古代的笺谱,其中有几页就有拱花,但那个拱花似乎不如原物更有立体感。我向制作人请教,这种拱花是如何制作出来者,但对方却神秘地说,这是核心机密,天机不可泄露。虽然这是一句玩笑,但的确让我对这种技术有了心结。

 

而今看到杨靖华先生所作的拱花藏书票,效果又与中国书店不同,这至少说明拱花的制作方式不只是一种。这也间接地可证,古人的拱花有可能是另一种方法制作出来的,否则的话,为什么会有我所认定的“子母版”的传说呢?

 

十余年间,我跟刘扬等先生一同到上海朵云轩去购买《箩轩变古笺谱》,当时就与工作人员攀谈这种笺谱的制作方式。因为此谱中的其中几页就是以拱花形式制作,而该谱也恰好就是朵云轩所复制者。该工作人员说,他看到过此谱的制作方式,而拱花就是以“子母版”阴阳相扣制作而成者。看来,法无定法,说不定拱花的方式真是有不同的形式制作而成。

 

虽然如此,我却十分佩服杨靖华先生的这种实践精神,他能够通过实际制作来总结经验,以此来印证古法的可行性。而其所为,则让我想起了韩国的曹炯镇。十几年前,北大的肖东发教授在扬州组织了一场国际雕版 印刷学术研讨会,我在那场会上有幸结识曹炯镇先生。肖老师告诉我,他曾经前往韩国参观过曹先生的工作室。曹先生为了研究高丽铜活字,竟然用土法制作出了大批的铜活字,而后用这些活字来印书,以此来证明这种方式究竟能不能制作出精美的高丽铜活字本。我觉得杨靖华先生的所为也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恰好,杨先生在这封大札中也提到了铜活字印刷是否可行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了是油墨还是水墨,而这也正是我在讲座中所谈到之点。难得者,则是杨先生的这封大札也提到了肖东发在文中的披露,由此可知,杨先生对于一个问题的研究,的确是既重史料,又重实践,这种精神很值得我学习。

 

杨先生在此信的结尾提到了一件事,让我大感惭愧。就我个人而言,总是以善念为出发点,体量每个人的不容易。今日社会已将所有人携裹进加速运转的庞大机器中,太少的人能够有闲暇做一些非功利之事,正因为如此,凡是不相识的朋友寄赠之物,我都会婉拒。但这并不代表我不领情,而是我对朋友的一种本能体量,为此我婉拒了不少这样的寄赠之物。杨先生也曾寄来一枚印章,我当然不能无功受禄,于是在感谢之余未曾到邮局取件,最终此物退还给了寄件人。

 

然而这件事我并不能跟后来相识的杨先生对上号,没想到杨先生不以为忤,而今又为我刻制了一枚印章,这次我当然要“笑纳”,而杨先生的美意,我却铭刻在心。





《金陵女儿》《读南京》《格致南京》 薛冰  

 

从书名即可看出规律,此三书全是关于南京者,难怪薛冰先生被业界称之为“薛城南”。开始我好奇于他为啥不叫“薛金陵”,后来方明白,南京的城南乃是以夫子庙为中心,历史遗迹最为集中之地,而薛冰为了保护这些历史遗迹不被无形的手轻轻抹去,不遗余力的大声呼吁,在他的努力下,南京城南地区有不少的历史遗迹得以保留,而我也曾经跟随他去欣赏他和一些有志之士共同努力的成果。

薛冰先生是位行动力很强的人,他对南京历史遗迹的保护不止是停留在呼吁方面,为此他还做系统的研究,而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本一本的写成书,以此让更多的世人了解到,曾经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是何等的底蕴深厚。这些年来,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一赠送给我,也让我对南京的寻访多了一些资讯,而这也正是我感谢他的地方。

 

也许是佞古之情使然,我去过南京多少趟,大多都住在城南地区,尤其夫子庙一带,堪称我留连往返之地。当然这个说法只是就个人的行旅而言,如果以绝对频律论,当然无法望薛城南的项背,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喜欢得闲之时在夫子庙附近溜来转去。我知道,灯红柳绿的南京,我已无福份赶得上,但这不妨碍我读过薛冰的专著后,到十里秦淮去意淫一番。

 

《金陵女儿》一书所谈与书名很贴切,都是南京当地与女子有关的方方面面,比如其中之一谈的是《竹枝词》,这类的民间小调经过新文化运动者的鼓吹,不但登上了大雅之堂,还成为了俗文学研究的重点题目。而薛冰先生在文中的所谈,却让我长了知识:

 

妓院被称为“红灯区”,有人以为源出西洋,其实清人黄家骥《秦淮竹枝词》即已写到妓家以红灯为标志:“酒斟鹦鹉一双杯,被绣鸳鸯八幅堆。忽见红灯摇水阁,笑声低拥小姑来。”佚名诗人《秦淮竹枝词》也写到红灯:“红灯一路灿楼台,火树无边顷刻开。十二湘帘刚半卷,月中箫鼓几船回。”看来“红灯区”的称呼,还是中国的自家传统。

 

这段考证很绝妙,有点像阿Q所言“祖上也曾阔过”的豪迈。其难得之处,则是薛冰从《竹枝词》中也探求到了历史依据。

 

从该书的修订附记得知,此书乃是十五年前旧版的修订本,然而比旧版多了一篇当时被抽掉的《天国谣》。人就这么贱,越被禁止的越想读到,故这篇《天国谣》成为了我阅读此书时的“精读”。虽然说,天国之事,我也读过一二,然而薛冰的文章却让我了解到了更多的细节,比如那著名的《天父诗》,其中有“十该打”:

 

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起眼看丈夫,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躁气不纯静,五该打;讲话极大声,六该打;有喙不应声,七该打;面情不欢喜,八该打;眼左望右望,九该打;讲话不悠然,十该打。

 

然而,太平天国研究专家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事考》中明确宣称,这场运动“是人类史上最先进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样广大彻底的妇女解放运动”,然而《天父诗》中还有“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难道这是妇女平等?像罗尔纲那样的大专家,也会有这样的选择性记忆。难怪六经注我,通行于天下。




《故园画忆-品味乡愁》台历 

 

前一段毛静先生在学宛出版社出了一本新作,该社特意在首先图书馆为他举办了一场学术研讨会,在此会上,我再一次见到了该社社长孟白先生。说来有意思,我们距上一次见面,至少相隔了十几年,而这第二次握手,却没有暌违之感,他只是说我比当年胖了一些。其实何止是胖,我已是两鬓飞霜。然而,东坡曾言,“鬓微霜,又何妨”,朝气仍在,旧雨新朋会聚一起,快何如哉。

 

首图举办的这场研讨会很有意思,程序上与他地不同,本会先由我拉杂的讲述,而后再请毛静先生做主题讲座,之后则是毛静和我、以及他请来的嘉宾萧轶先生共同对谈。这种搞法,既不像新书分享会,也不像学术讲座,然而从现场的结果看,这样的安排很用互动性。本会结束后,学苑社的战葆红老师赠给我此册台历,而我看到台历的题目,一瞬间想到了余光中,因为余先生的那首《乡愁》太有名了,而本台历就是要品味乡愁。

 

我想到《乡愁》,倒并非是借此发酸。在此一个月前,我正通过朋友联络余光中先生,准备到明年初的台北书展时去看一看他的书房,如今多了这么一本台历,让我增添了不少谈话的由头。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我跟毛静先生这场讲座后的第五天,余先生驾鹤西归了。这真是个大大的遗憾。如今有这本精致的台历在手,也算是我对余光中的间接怀念之物吧。





铜雕凹版齐白石像

 

此物为藏书家刘扬先生委托天津印刷厂所制作者,他告诉我说,本像的雕刻者乃是业界著名的大师级人物。端详此像,的确是生动传神,有着很强的立体感。

我对这类印刷品最初的了解源于吴兴文先生,他是华人圈著名的藏书票收藏家,其收藏重点在西方经典藏书票方面。某次我一冲动从兴文兄那里借到了一整册他所收集的铜雕版藏书票,这种书票的极其精细程度,我也很想制作这样的藏书票,而后通过李洪波先生,请其带我到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在那里见到了各种版画的雕造技法。我带去了兴文兄的那册书票,而后跟两位制作金属版画的老师进行商议,希望他们能够雕造出这样效果的藏书票。我记得那两位老师叫过来几位研究生,在那里仔细翻看,而后慎重地告诉我,这些藏书票的雕造精细程度已经超过了钱币,以今天的水平来论,无人能够雕造到如此细腻。这个结果大出我所料,我以为自己找到了顶级学府的顶尖专家,未承想,得到这样一个结果。正是由于这件事,使我对精细的金属雕版有了本能的崇拜。

 

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为了庆祝三周年院庆,特意在开化县举办了隆重的庆典会,此会所发礼品中,最珍贵的一件就是刘扬先生捐赠的这些齐白石像。能得到这样的赠物,当然令我很高兴,而我从刘扬那里又了解到了此像制作成本之高,看来,好物有好价,这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陆灏书“梁任公集宋词联” 

 

前一段到上海图书馆举办讲座,转天见到了陆灏先生,他从怀中袖出一个小纸卷,打开一看,竟然是一幅袖珍对联,字迹之精彩引得围观者赞叹不已。端详此联,并无上款,按照先到为王的老惯例,我立即表示,想据为己有。陆兄一笑:“这就是送给你的。”

 

这句话岂止是“深得朕心”,我的欢喜程度可想而知。这幅对联写在泥金蜡笺纸上,我对书法的鉴赏力,可以引用康有为的名言:“吾眼有神,吾腕有鬼”。虽然自己的毛笔字不值一提,但自认为欣赏能力并不低,至少我认为这是目前为止,我所见到的,陆公子书法中最精彩的一幅。

 

更何况,此幅对联的内容我同样喜爱。梁启超是位大文豪、大学者,但他同时有着集句之好,其最有喜好的集句方式乃是无情对,而他的那些无情对中,最有名者,则是该幅对联各去掉前四个字:“更能消几番风雨,最可惜一片江山”。这幅对联他写过多回,我也看到过多次,然而多添此四字者,却并不多见。有人说,添此四字者有可能是台静农,因为蒋勋先生偶然路过裱褙店看到了台静农所书的一幅对联,其字句就是多出了前四字。然而朱正先生在《朱正书话》中却明确地称,这是梁启超所集之联。朱正先生在此乃此联后,又说到:“前三句分别集自王晋卿《忆故人》、辛稼轩《摸鱼儿》和张文潜《风流子》。后来有人写此联时略去燕子夕阳二句,似乎不如不略去为好。”看来朱正也认为,只有如此者,才是梁任公集联的原貌。而陆公子所书,也正是如此。即此可知,陆公子在书联之前也做过一些相应的考证,而这也更让我感动于他的认真。

 







《涉园图咏》 长卷

 

三个月前,我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去签字一批书,在那里见到了张钰翰先生。张先生乃是目录版本学专业的博士,与这样的科班聊天最感惬意。在签字的过程中,张先生告诉我,他们社为了纪念张元济诞辰150周年,特意从上海图书馆拿到《涉园图咏》的电子版。说话间,他给我拿出来该手卷的一个打样,这个打样厚厚一卷,长达20余米。张先生告诉我说,这是按照原件依样制作者,裱如此长卷当然很费气力,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愿意花这个工夫。

 

巧合的是,我在此不久前,曾经两度探访涉园遗迹。如今的涉园虽然已经恢复了起来,但是据说,并没有按照原貌,这也是令人遗憾之处,毕竟这是一处著名园林,如果能够原汁原味的予以恢复,不但可以多一处可供游览的历史名园,可重要者,这也是爱书人的凭吊之处,毕竟涉园内曾经有一所著名的藏书楼。


如今已经无法目睹涉园当年的风采,幸而有《涉园图》存世,可令我辈尝鼎一脔。于是我向张钰翰先生请教,该图准备制作多少卷,他告诉我的数字吓我一跳:“只制作80卷。”我只能闭上自己贪婪的口。

 

三个月后,收到了上海人民社的快递,我本以为寄来的是新的样书,没承想,就是那件朝思暮想的珍罕之物。能够得到,岂止是又惊又喜又忧。惊和喜就不用阐述了,关于这个“忧”字,当然是担忧张先生曾经留意到我曾经贪婪的目光,他为了满足我的饕餮之欲,私下赠送这本。于是我立即给他发微信,一者表达激动的心情,二来则问他这个举措是否征得了领导同意?张先生的回答则是:“我是先寄给你的,事后又向领导做了汇报。”这种玩法,足够高明,我不清楚领导听到他的汇报后,是怎样的态度,但张先生的美意,会让我铭记在心。

 

关于该图的情况,此手卷内附有上海图书馆所写的一纸《出版说明》,该说明首先讲述了涉园藏书的盛况,而后提及本图的递传情况:

 

张元济八世祖张皓(皜亭)为纪涉园之盛,仿王摩诘《辋川图》,倩画家吴江王巘补云绘一帧《涉园图》,并遍征世贤题咏附于图后,而成一长卷,传于三子张芳潢(客园),至民国时犹存于其后琴垞处,今则不知去向。而上海图书馆庋藏之《涉园图咏》,乃是张芳潢次子张柯(东谷)“倩查日华别摹绘本”,不知如何流入徐轶如之手,一九二七年,张元济百计求之,乃以银饼四百枚购得。至合众图书馆创立,遂将先人旧藏及此卷一并捐献。

 

最为难得者,则是该图后面所附的几十家题咏:

 

张元济得此卷后,上继东谷公之志,检张宗松从姪张鹤征(欧舫)所集《涉园图咏》中诗文涉及是图,及散见于他书者,以小楷录之,并倩郑孝胥题为卷首,裱为长卷;复嘱其友朋,如郑孝胥、陈曾寿、张宗祥、蔡元培、叶景葵乃至日本汉学家狩野直喜、内藤虎次郎等亲笔题咏识跋,而以顾廷龙作跋尾。全卷所收题咏凡五十九家,又龚心钊题咏一首,总六十家。菊翁克绍箕裘,昨使前世近时名贤题跋萃于一卷,弥足珍贵。

 





 《容园竹刻》 叶瑜荪 秋明玉 著

 

诸暨的民间读书年会,其中一个环节乃是对浙江古籍出版社所出《蠹鱼文丛》进行研讨。此套文丛系周音莹、夏春锦策划,总计四本,分别为扬之水著《问道录》、陈子善著《浙江籍》、徐重庆著《文苑拾遗》(刘荣华、龚景兴编)、叶瑜荪著《漫话丰子恺》,以上四书的作者除扬之水老师外,悉数到场。这三位作者在现场一一介绍了本人的创作过程,以及在撰写著述时所产生的联想。

 

通过他们的所谈,让我了解到叶瑜荪先生除了是丰子恺研究专家之外,还是一位竹刻名家,而其最为拿手者,则是留青臂搁。我曾看过相应的展览,同样也喜爱书卷气很浓的文玩,可惜不会写字,故至今也未曾拥有此物,但这不妨碍我对艺术家的崇敬之情。叶先生真可谓能文能武,虽然仅是初次见面,但我早已听闻过他在丰子恺研究方面作出的成就。然而他在创作臂搁方面也有这样的名气,则是未曾料想到。

 

会议结束后不久,我就收到了叶先生的这本大作,他在来信中谦称:

 

去年11月,上海工艺美术学院邀作讲座,并办一小型竹展。承校方热情,为编印图册。但因时间匆促,未能亲校,错误甚多。简体字转繁体,又错了不少。原拟申请书号,奈又得拖延数月而作罢,未用书号印了三百册。

 

由此可见,叶先生做事、做人之谨严,这样的画册仅印了三百部,可见其成本之高。而更让我感念朋友的情谊。翻阅这本图录,我从简介中了解到了该书中的作品乃是叶先生与其夫人共同创造者。关于叶先生的创作风格,简介中写道:

 

斋号“容园”,1948年出生于浙江桐乡。受乡里前辈丰子恺人品艺品影响,七岁学画,十二岁学篆刻,1979年后专工竹刻。以浅刻和留青法摹刻古今名家书画,尤擅刻丰子恺作品,继承浙派文人竹刻风格。

 

收到本画册后,我打电话给叶先生,感谢了他的美意,而后他向我讲述了自己学习竹刻的艰难过程,因为他那个时代没有相应的参考书,而他所在的部门也不能提供更多的资料,于是他就手抄了一本王世襄以誊印方式出版的《刻竹小言》。而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刻苦练习,最终创造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容园竹刻》一书中还收录有其夫人秋明玉的作品,从图录上可看到秋明玉的作品也大多是以丰子恺的绘画为题材,可见他二人有着共同的偏好,而本书卷末还附有叶瑜荪所撰《漫谈文人竹刻》一文,此文让我了解到了浙派竹刻的源流。

 



《觅曲记》精装毛边本 韦力 著 

 

此书还制作了毛边本,这是我事先并不知道的情况。前一度,孔网的韩悦思老师告诉我,孔夫子网预定了300册《觅曲记》毛边本,她同时说,本毛边本总计制作了500册,另外200册分给了布衣书局,这样的特殊之本,她希望我能在上面钤盖一枚闲章。这样的要求,我当然要答应。

 

然而韩悦思告诉我,现在孔网负责新书业务的是刘杰老师,而后她给了我刘杰的联系方式。之后刘杰特意来取闲章,当天钤盖完毕后送回此章时,又赠送了我五本该书的毛边本。以我的理解,新书利润并不大,而经营新出版物又是个体力活所以我告诉他,自己不需要这样的赠送但刘杰却称,我这么多年来给孔网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他坚持要留此赠。我感动于他的真诚,故在此慎重表示我的谢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