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禄氏土司:一部鲜活的峨山古代史

 七里山人 2018-01-01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7-12-29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峨山县城南边的锦屏山下,有一个几乎与县城融为一体的小山村——土官村,数百年前,这里曾经是峨山禄氏土司的所在地。然而,如今来到这个清清静静的村子,村里竟然没有一人能说出已经消失的禄氏土司的历史。

峨山有名的彝族学者李增华
峨山有名的彝族学者李增华

近日,记者来到峨山,找到有名的彝族学者李增华。李增华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对嶍峨禄氏土司的源流、世系、兴衰作过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并翻阅收集相关文献记载,著有多篇关于禄氏土司的文章。据他介绍,嶍峨土司始于唐末僖宗广明二年(公元880年),置嶍峨部,封嶍峨部首领为部长,治所在嶍猊寨。元宪宗六年(公元1256年)废嶍峨部,设嶍峨千户,封嶍峨部酋长阿占茨(又名阿只)为嶍峨千户长,治所迁至嶍山。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嶍峨部酋归附明朝,置嶍峨县,设流官知县,设治所于嶍山,隶临安府。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闰五月,改设嶍峨土知县,授彝族首领普净(又名禄佑房)为土知县,迁建土官县衙于今县城西郊土官村。从此,开启了禄氏彝族土司对嶍峨长达282年的统治。

嶍峨部首领普净归附明朝

彝族是最早居住在峨山这块土地上、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土著民族。土司领主制度在峨山境内历时400多年,是峨山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嶍峨禄氏彝族土司,追根溯源其远祖为嶍峨部族酋长。嶍峨部酋长曾先后任过嶍峨部部长、嶍峨千户长、嶍峨州知州、嶍峨县土知县等,曾用汉姓普,又受过明朝皇帝赐姓为禄。禄氏彝族土司从兴盛走向衰亡,历经了明朝中叶的改土设流、清朝初期的改土归流等重大社会变革和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与战乱,见证了土司领主制与封建地主经济制剧烈争锋。

元宪宗六年(公元1256年)废嶍峨部,设嶍峨千户,治所由嶍猊寨迁至嶍山(即今铸造厂址)。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嶍峨部酋归附明朝,置嶍峨县,设流官知县,仍设治所于嶍山(故嶍山亦称为旧县山),隶临安府。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闰五月,改设嶍峨土知县,授彝族酋长禄佑房为土知县,迁建土官县衙于雨碾冲(今土官上村)。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嶍峨县增设流官知县,流官县衙置嶍山,一县二府,峨山开始土流兼治。为强化流官知县的统治,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知县胡淮将流官县衙从嶍山迁至峨山坝子中央(今址)。

嶍峨禄氏的先祖,是嶍猊蛮、嶍峨部首领(酋长)。据清康熙《嶍峨县志·秩官·土官》载:“元时阿占茨(只)为阿僰路军民总管,世其官。明禄右归顺,授土县丞,寻以功升知县。”李增华在上世纪90年代对嶍峨禄氏土司历史源流的调查发现,旧时,嶍峨禄氏土司有自己的坟茔,彝语称“兹埋罗白代”,译汉语为“官家坟地”,其中一座坟墓为禄氏源流之墓,碑上书“阿僰路军民总管□□□之墓,□□□授嶍峨土官世袭之职。”元时,嶍峨土司名为阿占茨,后用汉姓为普,名净。明朝平滇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嶍峨部首领普净归附明朝,授嶍峨县土县丞,赐姓为禄,名佑房,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升土知县。云南、贵州广大彝族地区,禄姓彝族土司不胜枚举,据调查考证,皆属于明王朝朱元璋所赐。

传袭十三世的禄氏土司

文献记载,嶍峨禄氏彝族土司共传袭十三世:禄佑房(又名禄右,原名普净)―禄宁―沙头―沙护―禄华―禄万钟―禄继通―禄继达―禄文―禄武―禄崇功―禄培―禄益。

李增华说:“在所传袭的十三世土官中,三世、四世土司为女土司,一方面说明明朝时期能者居之是土司传袭和袭职必备的备件,另一方面也说明明朝的封建土司制度已相当完备,对土司的考察、任用和管理有一整套详实的定制和法则。”

据《土官底簿·临安府嶍峨县知县》载:“禄佑房,罗罗人。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总兵处投拜。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赴京除本县县丞。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改除本县知县。故,弟禄宁承袭。”《康熙嶍峨县志·秩官·土官》载:“元时阿占只为阿僰路军民总管,世其官。明禄右归顺,授土县丞。寻以功升知县,沿至禄崇功,征播彝凤,克凤,继祖等历著功绩。崇功传子培,培传弟益。本朝平滇,益投诚,仍授世职。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与禄昌贤等叛,逃匿鲁魁山,世职除。”

今天的峨山土官村
今天的峨山土官村

土官村不平凡的历史

嶍峨县禄氏土司衙署建在今峨山县城西郊的土官上村。土官上村彝语地名称之为“矣碾冲”,意为“水碾川”之意,因村后上方为锦屏山,山腰有终年喷涌的泉水,每至夏季则水量剧增,或遇阴雨连绵,雨水、泉水相汇沿小山谷而下,碾过村西南的沙地缓坡,故而得此村名。“土官”一名,为禄氏土司于此建司署后所取之村名。解放前有土官、土城两村名,土城即今之土官下村,因建在原土官村外围墙之上而得名。

明初,今峨山县城所在地双江坝子依然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到处是蒿草荆棘、野鹤出没,每至酷热夏季则疟疾流行。禄氏彝族土司将衙署建在双江坝子边沿的矣碾冲,西靠锦屏翠绿的青山,东临常年潺流之猊江;同时,明朝以后,峨山县所辖地以县城西南、西北、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主,并越过西部的绿汁江向外延伸,衙署建在矣碾冲,既便于土司官巡视其辖地,又可避瘟疫之虞,可谓恰到好处,多方兼顾。

禄氏土司开办的铁厂

土司又是土司辖区内最大的土地拥有者,辖区内土地、山林、水源、矿产等都为土司所有。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据李增华调查,嶍峨禄氏土司拥有360余座庄园,每座庄园有1至2名管家,而贫民则依附于庄园主和庄园,没有人身自由,耕种庄园田地,所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庄园主,庄园则为庄民提供生存所必要的条件。

土司司署有内围墙和外围墙,内围墙为土司司署和土司家属及部属私宅之围墙,外围墙为原土官上村之围墙,土官上村村后围墙遗迹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仍依稀可见。土官衙署有后花园,种植着名目繁多的花草,花园里有一亭子,名为八角亭,亭子西北有书房,书房前有棵粉红色梅花,每到寒冬绽放时节,繁花锦簇,花大而奇香,故书房取名为梅斋。花园中有一家庙,名叫“梅庵”,为禄氏第六代土司禄万钟妻薜氏诵经、礼佛之所。据清康熙《嶍峨县志·忠孝附节烈》载:“薜氏,禄万钟妻。贞节守义,景泰年间,旌表其门。”禄万钟于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少年袭职,在任22年,中年去世,其妻薜氏贞节守义,虽豪门望族亦不乏有贞节义妇。

土司对其部属时有赏赐。土官村有“陈龙二姓杜汪张”之说,据调查,陈、龙二姓在禄氏土司建司署于矣碾冲之前已落籍于此。禄氏被授土知县后,最先成为土司家管家和杂役。后有杜、汪、张三姓先后迁入土官村,均为土司官仆役。陈、龙、杜三姓对土司官忠心耿耿,均得到过土司官的赏赐,据传陈家山、龙家山和杜家山就是当时土司官封赏给陈、龙、杜三姓的。

李增华说:“山后铁厂初在总果,为禄氏土司所开发,后因总果等地大片森林被砍伐殆尽,燃料馈乏而迁总果后山之下。禄氏土司在总果建有四合大宅院别墅,每至酷热夏季,土司官常带家眷和部属到总果别墅居住、办公。总果别墅于1952年土地改革时分给了贫农,原来石刻碑记毁于大跃进时期。”

禄氏土司的兴衰

嶍峨禄氏土司最兴盛时期,是在明朝末年的天启年间,因为那时禄氏土司“沿至禄崇功,征播彝凤,克凤,继祖等历著功绩”。

清朝建立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置土官以管理地方事务,但新兴的地主阶级与旧时的土司势力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同时,平西王吴三桂为反叛清王朝囤积粮草而大肆搜刮民财,激起少数民族人民和各民族土司对清王朝的不满,最终于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爆发了滇中、滇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土司联合反清复明起义。起义被镇压以后,云南江内(澜沧江以东)地区逐步改土归流,峨山县亦在其中之列,县境内封建土司经济制度开始走向崩溃。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3年)清王朝废除屯田制,屯田并入民田。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清王朝云贵总督鄂尔泰在云南江内陆区全面推行滇东北改土归流的经验,实行“变价土司田亩”措施,进一步加速了土地私有化的进程。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峨山县境内封建土司领主经济制彻底崩溃,封建地主经济制全面确立。

李增华说:“嶍峨禄氏彝族土司在峨山县的统治,历明、清两朝,达282年,若溯源其远祖嶍峨部部长(首领),则历唐、宋、元、明、清五朝,长达780多年。研究嶍峨禄氏土司历史源流,即是研究峨山彝族历史。”(玉溪日报记者  饶平  文/图)

编辑:蒋婵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