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极养育(一):了解自己,以终为始(上方卡测试)

 Rachelsl1uzylw 2018-01-02
一个小测试

这是糟糕的一天,挑剔的客户、领导的脸色......你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一打开门,发现房间被小朋友搞得乱七八糟、满地的玩具、电线搅在一起。你的火一下子就冒上来了。

这个时候,“叮咚”、“叮咚”,门铃响了。你打开门,看到快递给你送来了四个包裹。

这四个包裹分别是。

  • 压力和痛苦
  • 拒绝和打扰
  • 批评和屈辱
  • 无意义和不重要。

你皱了皱眉头:什么破玩意儿!?这四个盒子你都不喜欢。可是,你只能选择退回一个,其他三个必须收下。

你最想退回哪一个呢?

先想一想,不要着急着看答案哦。

正面管教->积极养育

在你想的时候,我就可以介绍一下这个测试的背景。上个周末,我和先生一起参加了一个三天的家长工作坊。我俩也是蛮拼的,分别在公司请了一天年假来参加这个课。这个工作坊的名称是“正面管教家长课”,是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Jane Nelsen)基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流派创建的一套育儿体系。

Jane Nelsen写过一本风靡全球的育儿书《Positive Discipline》,中文翻译名《正面管教》。这个三天的课程,就是这本书的衍生和拓展,通过一些体验式的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体验书中的育儿理念。

其实我一直都不太喜欢“正面管教”这个中文翻译。“管教”两个字,听上去感觉就很压制。我更愿意把它翻译成“积极养育”,这样听上去感觉就好很多。

插播一下,很多的外国品牌,好好的英文名翻译到中国来,就一塌糊涂。比方说,Airbnb是一个多好的英文名呀!Air Bed and Breakfast,简单有意义。翻译到中国变成了“爱彼迎”,简直听不下去。就算直接翻译过来“空中客栈”都比现在这个要好。

之前iPhone 6的广告词“Bigger than bigger” ,这是多么有想象空间的一句广告词啊!在苹果中国官网翻译成了“比更大还更大” 被网友吐槽“当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瞬间哭晕 ”。而苹果港台官网皆翻译作“岂止于大”。两岸的翻译水平,大家自行体会。

插播完毕。回来讲我参加的这个“家长坊”,三天、六个模块,分别是:
1. 了解自己 - 以终为始
2. 了解孩子 - 解读孩子的行为密码
3. 和善而坚定的养育方法
4. 情绪管理五步曲
5. 有效沟通四法宝
6. 解决问题六利器

文中开头说的这一个测试是在第一堂课“了解自己”当中的一个测试:生活态度取向测试。是由以色列心理学家Nira Kifer提出(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参考文末的“拓展阅读”,嘿嘿),Lynn Lott(《正面管教》作者之一)扩展。通过你的选择(上方卡),了解你的生活态度取向。其实我之前在职场培训中,也做过类似的测试,比方猫头鹰、考拉之类。不同的是,这次是从父母的角度进行测试。分析不同性格父母的养育方式、优点、缺点,以及建议。

我是答案

你选好了吗?下面要公布答案喽。

  1. 选择退回压力和痛苦的你,是力争优秀型家长(狮子)。这样的家长,自己要求上进、会为孩子树立成功和成就的榜样。缺点是对孩子期望高,以高标准要求孩子。建议放弃自己对“正确”的需要,走进孩子的世界,支持孩子的需要和目标。

  2. 选择退回批评和屈辱的你,是控制型家长(老鹰)。优点是有领导能力、尊重规则。缺点是僵化、爱控制,可能引起孩子和身边人的反叛,也可能让孩子成为“讨好者”(即“取悦型”,参看下一条解释)。建议放手、多进行启发式提问、给孩子提供选择、和孩子一起做决定。

  3. 选择退回拒绝和打扰的你,是取悦型家长(变色龙)。优点是友善、体贴、谦和。缺点是没有自己的立场、顺从孩子,长时间的积怨可能会另孩子和自己愤怒沮丧想报复。建议真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4. 选择退回无意义和不重要的你,是安逸型家长(乌龟)。优点是随和、行为可预测。缺点是容易娇纵孩子、趋于安逸。建议设立目标、建立日常惯例。

这一道测试题有一个儿童版的测试情境。

这样问孩子:你有机会体验,在一天的时间里,变成一种动物。你希望变成这四种动物中的一种?狮子,老鹰,变色龙和乌龟。对应的就是上面四种类型。

做心理测试需要了解的......

我自己也在看一些心理学的书,所以对这个测试有两点自己的分享。

第一,这个测试测出的是你在压力下的原始本能反应。做这个测试,就是为了使你更好得了解原生的自己(原生的性格、气质,通常在一个人五周岁时形成)、觉察自己的情绪(能够时刻自我觉察,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刻意练习)、通过一些自我调节技巧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和第一反应,从而正向影响事件的发展。

第二,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各个类型的特点。这个测试只是你的主要取向。所以也要注意,不要自我贴标签。

这些“特点”并没有好坏,测试和建议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也了解和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主要是伴侣和孩子。

了解到了这些,就可以理解某些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在处理特定情况的时候,也可以运用一些思维模式进行自我调节、和事态调节。

举个“栗子”

比方说,我测出来是取悦型的,先生是控制型的。我就想到最近我们在讨论国庆节的旅行。先生说,想去欧洲。我说“要出去的话,需要把姐姐弟弟一起带上。”他没有反对,我就当我们达成一致了。我就开始做攻略、研究行程,花了两个晚上找了几条欧洲的线路。和先生review proposal的时候,我提到要带弟弟(其实我一开始就说要带弟弟,只是先生没有在意吧),他马上就说,弟弟太小了,不适合坐长途飞机。那我们不能去欧洲,要找一个近一点的地方。

我又开始做攻略、找行程,花了两个晚上,propose了几条亚洲的线路。先生看了,批复:1,不能坐红眼航班;2,必须在国定假期里面,因为姐姐上小学,尽量不要请假。

我郁闷极了:您咋不早点说。

这次在课上测试了以后,我就理解到,先生是控制型的,他习惯发号施令。我属于体贴取悦型的。可是做了很多得不到认可,每次他订方向、我执行,花了很多时间却被推翻,就会心生郁闷,心想您这方向能不能订得准一点啊。时间长了我会有积怨,就会闹矛盾。

实用句式:“我感到”

了解到了这一点,下次我就可以更加真诚、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让先生了解到,当他每次推翻我的提议有给出新要求时(描述事实而非评论),我感到不开心和胸闷(描述感受而非想法),因为我讨厌我的付出没有得到尊重、目标不清晰,可能进一步浪费时间而没有结果(自己的需求),我希望我们明确旅行目标和限制条件(说出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不然会浪费很多时间,继续做很多无用功。

我在这里用了“我感到”句式。就是“当XXX时,我感到XXX,因为我XXX,我希望XXX。”具体的注意事项我标在上“例句”的括号里了。也是这次在家长坊学到的。

我觉得这个句式非常好,可以帮助我客观看待已经发生的事情、整理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并且表达我的诉求。同时,也没有指责、命令对方,这样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无谓的争吵。你也可以试试看。

另外,你有没有注意到,我想的是:我可以做什么来改善?并没有提作为先生应该去做什么。因为所有的学习和自我成长,最终,你能改变的只是自己,包括调整自己的行为、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过得开心一点。先生和孩子可以放在影响圈内,可以去影响,但是千万不要想着去改变他们,这样只会徒生烦恼。

好了,第一课就先讲到这里。三天的家长工作坊,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理念和方法,对于我而言是把之前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又重新refresh了一下、重新思考:这些理念可以用在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上。



尼拉·凯弗 [Nira Kefir 1937],以色列心理学家

凯弗的主要贡献是人格优先或“僵局”优先概念。根据这一概念,人的人格主要是谋略避免以意识流记忆过去发生的早期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僵局”。因此,当一个人变得年老时,他便越发显示出对自我和他人的控制欲,实际上他是在根据具体的僵局,例如害怕被嘲笑而逃避无助的忧虑。

他首先提出人们的四种偏好:优越(superiority)、控制(control)、安逸(comfort),以及讨人喜欢(pleasing)。人们所做的选择除非经过面质挑战,否则会持续主宰着他们对于压力与困难的立即性反应。每一种偏好都会有一套主要的行为型态及自我说服的信念。他曾描述过四种偏好的行为型态:

优越型人格:通过担任领导人或成就或其他途径去突显自己的重要,使自己感到优越。他们不做无意义的事情,但往往会抱怨工作负荷过重。

控制型人格:寻求不受人讥笑的保证,并认为唯有控制住情境,才不会有被人讥笑或贬低的可能。他们不想在社交场合的任何失误的表现。

逃避型人格:他们追求舒适安逸,因此往往拖延处理问题或做决定,并尽可能不去碰会带来压力或痛苦的事物。即使是例行性的任务,若视为带有压力性,就会加以排斥。

取悦型人格:他们会一直寻求赞同与接受,以避逸别人的排斥。由于担心别人会不喜欢他,所以会努力去讨好别人。他认为为了增强自我察觉能力,人们必须清楚自己的偏好倾向,以及人们如何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去满足此一偏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