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周王朝》之五十一:嫪毐之乱

 梦想童年594 2018-01-02

栾氏春秋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大周王朝》之:嫪毐之乱 来自栾氏春秋 03:01


公元前247年,13岁的赢政登上秦王的宝座,赵姬的人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三十多岁就贵为王太后。但是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赵姬虽然可以尽享富贵,但这一切的代价是年纪轻轻就没了丈夫。赵姬不甘寂寞,最终于吕不韦再续前缘。而此时的吕不韦已经身为相国,达到了权力的顶点。精明的吕不韦不会不知道,他和赵姬的私情,一旦被秦王赢政知道,他的辉煌人生就会就此终结。但是王太后赵姬的要求又不好拒绝,左右为难的吕不韦又该怎么办呢?

王太后赵姬不甘寂寞,先和吕不韦私通,后来又宠幸嫪毐。可以说,赵姬在男女私情问题上越来越离谱。她宠幸嫪毐以后,竟然为嫪毐生下了两个孩子。嫪毐更是因为王太后的支持,权势渐渐和吕不韦比肩。但是逐渐长大的秦王赢政不会对此置之不理,那么嫪毐将会采取怎样的行动保证自己的安全呢?秦王赢政对于猖狂的嫪毐,最后又是如何处置的呢?

公元前238年,年满22岁的秦王赢政在雍城加冕,开始亲政。他首先以铁的手腕平息了嫪毐的叛乱,并果断将母后赵姬软禁起来,树立起作为秦王的王者风范。秦始皇的这次在政治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显示出日后统一六国的威严与魄力。可是不久,在一个神秘人物的劝说下,秦王赢政竟然又把王太后赵姬放了出来。这个神秘人物是谁呢?他又是如何打动秦王赢政的呢?

嫪毐事件第一次展示了秦王嬴政处理问题的魄力。然而嫪毐事件也改变了另一个人的命运,他就是吕不韦。公元前253年,辅佐了秦国两代国君的吕不韦在自己的食邑河南洛阳饮鸩自杀。这位以经商起家,以政治投机为手段而走上秦国相国之位的吕不韦为什么要自杀?嫪毐事件与吕不韦有什么关系呢?



吕不韦和赵姬的结缘

公元前257年,也就是秦昭襄王四十八年,这一年,秦国对赵国的都城发动了一次猛烈的进攻。因为在这之前,秦国已经把赵国的主力消灭掉了,所以这一次秦军进攻的目的是想一举把赵国的都城邯郸拿下来。所以这一年,赵国都城邯郸的军民举行了一个可以说十分悲壮惨烈的都城保卫战。秦军打的并不顺利,但是赵国的最高当局知道,秦军这一次是要把邯郸拿下来,把赵国灭掉。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当局就做了一个决定,杀掉异人。因为你要亡我这个国家了,再留人质也没用了。这个决定作出来以后,被吕不韦知道了,就想办法。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钱,所以吕不韦花了600金的重金,收买了两方面人员。一个是看守异人住宅的人员,另一个是把守城门的官员,结果吕不韦带着异人就逃出去了。但是异人的夫人就惨了,赵姬不能走啊,600金只能买两条命,所以赵姬带着儿子赵政立即就逃了。


因为赵国抓不到一人,就要抓他的夫人,儿子。就这样,赵姬带着儿子,东躲西藏,在赵国过着非常艰难的生活。因为只要被抓住,一定就会被处死。这个时候,赵政才两岁。几年以后,公元前251年,做了56年秦王的昭襄王终于死了,总算是死掉了,在他死前已经熬死了一个太子了。昭襄王死后,安国君继承王位,也就是秦孝文王。这个时候,异人为了讨华阳夫人的喜欢,已经改名叫子楚。子楚就被立为太子,这样一来,赵姬在赵国的命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下子变成太子的夫人了。因为子楚将来要是继位的话,赵姬有可能就是王后。赵政的地位也变了,他是子楚的嫡子,有可能将来做太子,所以赵国就不敢再追杀了,反而是千方百计找到他们,非常礼貌的把赵姬和赵政送回到秦国。这样赵姬就结束了在赵国的流亡生活,这个时候赵政已经9岁了,可以说他在赵国度过了非常痛苦的,噩梦般的九年童年生活。


赵姬总算是平安回来了,但是回来以后,因为毕竟秦昭襄王在位时间太长,大儿子已经死过了,二儿子安国君继位。安国君看来身体不如他的父亲,虽然继位了,也已经被他父亲熬得差不多了。安国君秋天忙着处理父亲的丧事,秦国当时实行10月是第一个月,然后到10月改元,继位三天,死了。安国君身体健康状况太差,正是继位三天就死了。所以异人就成为国君,就是秦庄襄王,赵姬就成了王后,赵政就成了太子。


所以对于赵姬来说,总算是熬出头了,可以说苦尽甘来。但是人世间往往幸福是短暂的,庄襄王身体也不好,继位三年死了,他的儿子赵政继位为秦王,这个时候赵政13岁。当然13岁的孩子做了国君,这是一个幸事,但是赵姬就惨了。赵姬从吕不韦那儿转到异人,也就是子楚,生下赵政。在赵国过的日子很不好,回到秦国刚好起来,丈夫死了,儿子13岁,我们可以推想一下,当时赵姬也就是30岁上下。对赵姬来说很不幸,30岁左右,丈夫死了。如果是今天,30岁左右重组家庭是可以的,但是你想想在秦国,她是王太后,怎么重组家庭?没有人敢来承担这个角色,也不可能。所以赵姬尽管已经做了王太后,儿子又小,成了国家大政方针的主政人,但是她的生活可以说一下子变得孤孤单单,冷冷清清了。


但是赵姬这个人并不甘于寂寞,她不能够再嫁,但是她觉得自己还需要。在这个时候,有一个男人进入了赵姬的视野,这个男人就是吕不韦。第一,吕不韦是她的前夫,过去曾经有共同生活的经历;第二,吕不韦这个时候是秦国的相国,秦朝的制度,丞相有两个,相国只有一个。这时候,由于秦王赢政年龄很小,国家大政都交给吕不韦处理。庄襄王子楚在位的时候,吕不韦已经是丞相,现在变成相国,所以有这么个基础,他掌握国家大政。而这个国家大政,又必须向太后最后请示,工作上有联系,过去又是夫妻,所以赵姬就选准了吕不韦,要吕不韦做一个代用品。虽然赵姬这时候是太后,但是太后的身份并不能禁锢住她心灵和肉体的需求,她需要吕不韦。吕不韦对赵姬是一种政治需求,吕不韦好不容易做了相国,代替赢政总揽大政,但是吕不韦毕竟是臣子。


赵姬虽然年轻,毕竟是太后,是君。吕不韦如果违抗赵姬的命令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他是很了解的。据史书记载,吕不韦就经常进宫和太后私通。

宦官嫪毐和王太后竟生出了孩子

对秦王赢政来说,吕不韦尽管没有给赢政生命,但是我认为,吕不韦对赢政,恰如一对高堂红烛,照亮了他的生命和前途。因为如果没有邯郸献姬,就没有赢政的生命,也就没有赢政今天的一切。所以吕不韦对赢政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所以赢政即位以后,尊称吕不韦为仲父。所谓仲父,就是次于父亲的父辈。但是吕不韦知道,赢政小的时候,他和赵姬的来往小孩不懂事。但是赢政一天天长大,早晚会知道,知道了会怎么办。所以和太后的私通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风险。


吕不韦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转型为一个政治家,他是知道投资风险的一个人。他要规避这个风险,所以怎样回避这个风险,又不让太后感觉出来,吕不韦必须想个办法。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找替身,找一个人能够代替我,就可以全身而退。然后吕不韦就到处找,最后竟然让他找到一个强壮的男人,这个人叫嫪毐。他把嫪毐收为自己的门客。找到嫪毐以后,第二个难题又出来了,怎么把一个强壮的男人送到王后的寝宫,又不让外人知道,这是一个难题。但是我们要记住一句话,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有问题,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吕不韦又想出一个方法,让他变成一个假宦官,这样既能瞒天过海,又能保持他的强壮的能力。这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比较好办。第一步,先找人告嫪毐犯了罪,处以宫刑。第二步,让太后私下里送一笔重礼,送给施宫刑的官员,官员受了太后的礼,又知道这是太后想要的,宫刑就是装装样子了。但是有一条,受过宫刑的男人没有胡须,因为他没有雄性激素了,不可能长胡子。这嫪毐长了满脸胡子,别的都可以瞒,满脸胡子一看就是假宦官。怎么办?一个字,拔,一根一根全拔了,这个我觉得也是很痛苦的。然后就说他是宦官,送到太后的寝宫。这个时候的赵姬,在和嫪毐相处的过程中间,竟然还怀孕了,一个寡居的王太后,竟然怀孕,这在秦宫中间是特大新闻,谁听了都会震惊。


这个怀孕像怀才一样,是瞒不住的,因为体形会发生变化。所以太后就假装说我占卜了以后,住在咸阳宫不吉利,要到雍,就是今天山西的凤翔去住,那个地方离咸阳比较远。在那儿就生了一个,再生一个,连着生了两个儿子。到了秦始皇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39年,嫪毐在太后的授意下,被封为长信侯,而且把山阳封为他的食邑,就是今天河南的泌阳,获嘉这一带,他本人还住在京城。而且让嫪毐多的生活非常奢华,所以嫪毐这个时候在宫中,可以说在京城,享受的是顶级生活待遇。由于太后的支持,很多人都投奔嫪毐,因为他们觉得嫪毐在太后那儿说话算数,投奔嫪毐可以做官。这样嫪毐就从太后的一个男宠,一下变成秦国一个势力非常强大的集团,简直可以和吕不韦的集团对抗,嫪毐成了这个集团的首领,门客有一千多人。史书记载:“事无大小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国家大政无论大小,一律取决于嫪毐,嫪毐等于取代吕不韦掌权了。


而且把整个太原郡封给了嫪毐。可以说赵姬在这个时候,是最得意的时候,也是赵姬忘形的时候,也种下了赵姬后来悲剧结局的一个种子。

秦王嬴政对嫪毐与母后的处置

  秦始皇九年的四月,赢政满22岁,他来到了雍地的祈年宫,举行加冠礼。按照秦国法律的规定,国君到了22岁,举行加冠礼,佩了长剑后,就可以执掌朝政了,就可以从太后那里把权力收回来。而在这个时候,嫪毐就借用,盗用王后和秦王的命令,调动军队发动叛乱。嫪毐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嫪毐这个人,是个胡作非为的人。他唯一的资本就是身体强壮,他的身份是太后的男宠,犯了三条杀头的罪:与太后私通,私生两子,这是第一个。按照《吕不韦列传》记载,赵姬和嫪毐两个人有个约定,假如秦王死了,由嫪毐和赵姬王太后生的儿子继承王位,这是第二个。多年以来,他专擅朝政,为非作歹,这是第三个。在这三种死罪的情况下,他知道,赢政一旦接管权力,他是第一个要被除掉的人,所以他只有铤而走险。


这时候嫪毐集团的势力已经非常大了,这个集团中间,有卫尉和内史这样的高官。卫尉是秦朝宫殿里的警卫队长,内史是首都的最高行政长官,都加入了嫪毐集团。最后嫪毐决定发动叛乱,赢政就派吕不韦带兵平叛,双方在咸阳城中间打了一仗,死了几百人,嫪毐事件很快就被平息了。所有参加平叛的人都得到了爵位,连参战的宦官也得到了爵位。嫪毐战败以后就逃了,赢政就下令,谁能抓住嫪毐,赏一百万,谁能杀了嫪毐,赏五十万。没有多久,嫪毐和他的骨干成员全部落网,所以到了九月份,秦王赢政就把嫪毐车裂,用酷刑把嫪毐杀了,把他重要的骨干成员也杀了,然后把嫪毐的门客全部流放。这就是秦王赢政即位以后遇到的第一次大的动荡。赢政在处理这个问题中间,处事果断。因为他正式接掌权力以后,遇到的第一个劲敌竟然是他母后的男宠,即使如此,他也毫不手软,调动军队平息叛乱。第二点,手腕强硬。他处理这个事情以后,杀嫪毐是必然的,同时,把嫪毐和太后生的两个儿子扑杀了。扑杀不是一般的杀,是装到袋子里面往下摔,摔死的,很残忍的。


这是赢政的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扑杀的,说明赢政手腕是很硬的。嫪毐被杀以后,赵姬就被流放了,流放到雍,监视居住,软禁起来了。

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生母赵姬

 在赵姬被软禁起来不久以后,又发生了一件事,这个赵姬竟然又奇迹般的回来了,这里面有牵涉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茅焦。赵姬作为王太后被软禁以后,很多人劝说秦王,秦王赢政下了一个命令:“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段其四支”。谁敢来劝这个事,那就杀头,杀完头以后,还把四肢斩断。结果接二连三,游人来说情,先后来了27个人,赢政也杀了27个人。这时候,第28个人来了,这个人就是茅焦。茅焦一说求见秦王,赢政就说了,已经死了27个了,问他怎么想。茅焦说,我听说天上有28宿,现在才死了27个,我来凑够28个,就这么来了。赢政一听,这是公开公开顶撞我,所以赢政就抱着一把剑,召见茅焦。


茅焦建了秦王以后就说,你作为秦王,车裂义父,杀死两弟,软禁母后,比历史上亡国的夏桀,殷纣王还要厉害。你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天下的人不敢到秦国来帮助你统一天下,我的话说完了,我下面受刑。茅焦当场把衣服一脱,就下去准备挨刀。这话一说完,秦始皇一听,马上脸就放下来了,亲自走下台阶,拉着茅焦的手,说先生说的对,把衣服捡起来,帮茅焦穿上。不但没有杀茅焦,而且还立刻提拔茅焦做上卿。那么为什么不杀他呢?茅焦有一句话很厉害,点到秦始皇的心窝里去了。他说你软禁母后,最大的一个危害,就是让天下人知道你是个不孝之君,妨碍你统一天下。这一点集中了秦王赢政的要害,赢政最害怕的就是处理这件事情给统一天下带来障碍。所以赢政礼遇的接待了茅焦。这下子,被软禁的赵姬就被放了回来。赵姬虽然回来了,但是代价十分惨重,往日的威风荡然无存,欢乐一去不返,十年以后,也就是秦始皇十九年,40岁左右的赵姬,在咸阳宫中郁郁寡欢的病死了。


  在秦王赢政幼冲之年,赵姬是法定的最高权力掌握者,拥有决策权,包括相国作的决定都可以否决。就是她本身,按照法律规定拥有权力,这是第一点。第二,生活放荡。赵姬很不检点,有可理解的一面,30岁左右的一个王后,寡居的话确实有点困难。但毕竟她是王太后,如果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对整个国家的影响非常坏,而赵姬先想得到的是吕不韦,后来想得到的是嫪毐,所以这个人生活上是有问题的。第三,不懂政治,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她可以拥有男宠,并不犯法,但是不能给男宠权力。如果你把国家大政交给嫪毐处理,这就过了。赵姬应当保持一种低调的生活,不能让男宠成为一种政治集团,赵姬对这一点完全不懂,她自恃自己是太后,为所欲为,让她的男宠既富且贵,让嫪毐专擅朝政,这是赵姬人生的一大败笔。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嫪毐的野心就越来越大,甚至发展到想让自己和王太后的孩子做秦王。不但是乱了朝政,也扰乱了秦国国君的继承制,这时赵姬很糊涂的地方。第四,赵姬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是不幸的。中国古代后宫的嫔妃,大致上是两类,一类是极力想挤进权力的中心,像吕后,武则天都是这样的人。


另一类,不想进政治圈里去,不想做政治人物,但是不自觉被卷进权力中心。赵姬就是被卷进去的一个人。她是被动的卷进权利斗争当中。本来秦王赢政即位以后,嫪毐集团,吕不韦集团都是他执政的障碍,和赵姬无关。结果赵姬卷进去了。所以赵姬这个人,对吕不韦来说,是一个政治投资的筹码;对子楚,也就是异人,是一个发泄私欲的工具;对赢政来说,是一个表现孝顺的道具;对嫪毐来说,是攫取权力的一个阶梯。赵姬的一生始终是秦国政治的一个棋子,主动权不在她的手里,别人不断的拿着她下政治棋,做政治赌注。所以赵姬尽管有她的毛病,比如说生活放荡,但是赵姬,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是不幸的。所以有些史学界对赵姬的评价过低,其实这个人也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当然,赵姬之乱不但影响了嫪毐,还牵涉到了吕不韦。

吕不韦之死

我们还是从秦王赢政的加冠礼开始讲起,因为吕不韦的自杀,爆发点就是嫪毐事件。秦王赢政举行加冠礼后,嫪毐就发动叛乱,赢政就迅速调兵镇压了叛乱。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嫪毐被活捉了,在审讯嫪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牵连出吕不韦。有两条,吕不韦都逃不掉,第一,嫪毐是吕不韦的门客,是吕不韦照来的猛男;第二,嫪毐进宫,是吕不韦操作的结果,否则赵姬怎么会知道嫪毐。所以,嫪毐事件,嫪毐要是被杀死了,可能会好一点。结果嫪毐被活捉了,一审讯,嫪毐全招供了,吕不韦很自然就被牵连进去了。但是我们要注意这个时间,秦王赢政处理嫪毐这件事,是秦王赢政九年的四月嫪毐叛乱,九月才对嫪毐车裂,灭三族,门客全部流放,但是当时并没有处理吕不韦,而是拖到秦王赢政十年的十月,秦王赢政下令免去吕不韦相国的职务,让吕不韦回到洛阳的食邑。所以处理吕不韦的时间和处理嫪毐事件相错了13个月,这个时间拖得够长了。其实在秦王赢政处理嫪毐的时候,他已经完全知道吕不韦在中间起什么作用,但是他没有处理。为什么拖这么长时间,赢政在处理嫪毐事件和赵姬时表现得非常果断,手腕非常强硬,为什么对吕不韦这么仁慈,拖了一年多才处理?《史记》的记载有两个原因:一是吕不韦辅佐先王有功,他辅佐子楚当上了国君,这是很大的一个功劳。再一个,有很多人为吕不韦求情。两个原因之下,史书记载:“王不忍致法”,就是赢政不愿意对吕不韦执行刑罚,所以这个事就被放下了。可见赢政在处理嫪毐和吕不韦的时候是有区别的,对吕不韦采取的是冷处理。


那么吕不韦为什么会突然中间死掉呢?按说事情处理完了,吕不韦也回到了自己的食邑,嫪毐案算是结了,为什么又会自杀呢?事情是这样的。吕不韦的案子结束以后,史书记载,吕不韦回到洛阳,“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就是六国的使者络绎不绝的来到洛阳,请吕不韦到六国去做官。这件事在当时是个很普遍的现象,秦国的丞相卸任以后,经常被聘到六国去做高官。所以吕不韦下台以后,六国的使者也来请他,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却引起了秦王赢政的担忧。赢政担心,史书记载四个字,“恐其为变”,就是担心吕不韦会暴乱。赢政的担心出于这么两点考虑,一是吕不韦有才,而是吕不韦有声望。所以赢政就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措词很严厉,说你有什么样的功劳,秦国封给你河南10万人作为你的食邑,你和我们秦有什么样的血缘关系,我竟然叫你仲父。从今天开始,你和你的全家都迁到蜀地去。前两句是责难,后一句是迁徙令。所以秦王赢政对吕不韦的处理,首先是免官,第二步是流放。吕不韦看了这封信以后,饮鸩自杀。鸩是一种毒酒,喝毒酒自杀了。那么吕不韦本来看到的是一个迁徙令,这封信不是叫他自杀的,为什么自杀了呢?《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是吕不韦心里感到恐惧,害怕秦王一步一步地紧逼,他担心。我觉得还应该补充一点,就是吕不韦的自尊,吕不韦尽管是一个商人转型为政治家,但是他也有自尊,你现在逼着我迁徙,那么我不能等到你下令让我死的时候我在死,我首先自裁,这就是吕不韦自杀的明因,写在纸面上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吕不韦的死,绝不仅仅因为这两条,一是担心,二是自尊,吕不韦之死的背后还有一个深层的背景。

吕不韦手下的门客与《吕氏春秋》

我觉得要讲清楚这个背景,要从吕不韦的门客讲起。吕不韦手下门客很多,史书记载,有三千人,嫪毐手下的门客是一千人左右。吕不韦养这么多门客,其实是两国原因,一是吕不韦想在门客中间选拔人才。吕不韦的门客确实是人才济济,其中出现了一个我们后面要讲的李斯,原来就是吕不韦的门客。第二个原因,吕不韦觉得秦国这么强大,竟然没有一个人有那么多门客,心里很不服气。因为这个时期,战国后期,出现了著名的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和齐国的孟尝君。这些人下面都有几千门客,吕不韦觉得秦国这么强大,如果没有那么多门客,和四公子比起来太掉价,所以吕不韦盛养门客,就是这两个原因。吕不韦手下三千门客,为吕不韦做些什么事儿呢?第一,著书立说。吕不韦手下的门客为吕不韦编著了一个很有名的书叫《吕氏春秋》。


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总结了先秦诸子的精华,吸收了各家的优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吕氏春秋》修好以后,吕不韦曾经把它挂在咸阳的城门上,说谁能够改动一个字,赏千金。这件事让我们想起来当年商鞅说把木头搬一搬就赏重金。其实吕不韦说的改动一个字赏千金,按照今天的说法这叫炒作,而且是自我炒作。因为当时没有其他东西炒,没有网络,没有媒体,就挂在城门上炒。我们都知道,自己写的书,不可能一个字都不能改,书都是能改的,他说你改一个字,我就赏千金,只能说明两点,第一,自信;第二,权势。换一个人,写一本书往那儿一挂,说改一个字,赏千金。人家看是一般人写的,别说改一个字,把书整个拿下来烧了看你怎么办。一是自信,二是权势,所以他敢说谁改一个字,我就赏千金。

吕不韦养这么门客,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储备人才,所以吕不韦的门客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库,也可以说是秦王朝一个巨大的人才库。吕不韦是想为秦国储备人才,但是秦王赢政怎么看待,他会觉得这是在储备人才吗?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秦王赢政的真实看法。吕不韦在秦王赢政十二年自杀,本来他生前是相国,死后应当举行国葬,但是因为他是自杀,不举行国葬,是吕不韦的门客把吕不韦埋了,埋到洛阳的邙山,这个葬法当时叫窃葬。所谓窃葬,就是按照老百姓的那种葬仪把吕不韦安葬了。这件事被赢政知道了,赢政专门下了一个诏书,就是为吕不韦的门客窃葬吕不韦这件事下了一个诏书,做了一个严格的规定,凡是吕不韦的门客,无论参加吊丧仪式与否,一律流放。如果参加吊桑的门客,有韩赵魏这三国的人,把他们驱逐出境,开始驱逐六国的人了。如果是秦国的人,俸禄在600石以上,不但流放,而且夺爵,把爵位免了,500石以下,只流放,不夺爵。但是所有门客一律流放,你看看秦王赢政对吕不韦三千门客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来,秦王赢政并不领情,并不认为吕不韦的门客是秦国的人才库,反倒对他们采取打击的手段。这说明赢政把吕不韦的门客看作是自己政治上的一股敌对势力,是威胁自己政权的一股势力,他才会做出这样的严厉处罚。我们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上看到的另一种记载,说吕不韦因为六国的使者来请吕不韦,所以赢政担心,实际上,这件事绝不会这么简单,秦王对吕不韦是怀有深深的戒心的,不但戒备吕不韦其人,而且戒备吕不韦手下的三千门客,这个戒心很深。那么赢政为什么要戒备吕不韦呢?


只有一个理由,吕不韦的权力太大了。吕不韦在庄襄王时期,作了三年丞相,在秦王赢政时期,作了九年相国,前后做了12年丞相。他这个丞相的权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来自职务,另一个,吕不韦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吕不韦是太后赵姬的前夫,赢政小的时候,他和赵姬还有过一段私密关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赵姬还会给吕不韦一些特殊授权,所以吕不韦的权力可以说相当之大,这个巨大的权力是赢政非常担心的。除了权力之外,吕不韦还有多项军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来,非常重视每一个人的军功,吕不韦在掌权期间,继续执行统一中国的既定方针,不断对六国用兵,而且是节节胜利。特别在秦王赢政五年的时候,吕不韦派兵打了个大胜仗,这个胜仗是在魏国打得,他在魏国的地盘上,夺取了几十座城池,建立了一个郡,叫东郡。这个东郡实际上就是现在山东这一带,可以说,东郡的建立让秦国的国界和东方的齐国接壤了。本来和秦国接壤的只有韩国和魏国,东郡建立意义非常重大,让其国感到了秦国直接的威胁。而且东郡的建立把六国南北割断了,六国再想合纵,变得非常困难,所以吕不韦有很多军功。这个军功具有双面性,一是吕不韦的政绩,另一方面又是吕不韦的权力基础。第三,吕不韦在他执政的12年期间,建立了庞大的政治集团,有一股巨大的政治势力,他是秦国两大政治集团之一。第四,吕不韦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失误。我们前面讲吕不韦非常了不得,他从一个商人看中异人,通过运作让异人成为安国君的嫡子,后来又继位,然后又辅佐赢政,吕不韦的所有运作都很成功。

吕不韦所犯的致命错误

但是吕不韦在他的后期犯了错误,主要是这么几点:一是客观上形成了嫪毐集团,嫪毐集团的出现和吕不韦有直接的关系。吕不韦发现了嫪毐,又设计献了嫪毐,嫪毐又得到了太后的高度宠信,赵姬又那么糊涂,不但让嫪毐富贵,而且还给他权力。嫪毐后来专擅秦国的国政,成为和吕不韦对抗的一个大集团,这不都是吕不韦开始的吗?这件事我们说,吕不韦自己脱身是对的,他不能和太后保持私密关系。他给太后找一个男宠,也没有大过错,但是吕不韦得分担责任。吕不韦集团和嫪毐集团不但秦国知道,天下人都知道,《战国策》讲了一个和有名的小故事,说秦国去攻打魏国,魏国就有人向魏国的国君建议,所魏国肯定要打败,打了败仗,一定要割地求和。与其打败了再求和,不如先割地给他。他说秦国现在从一般老百姓到高官,都知道秦国现在是两派,一派是吕不韦,一派是嫪毐。吕不韦这一派是坚决的主战派,嫪毐这一派不急于吞并六国,原因很简单,因为吕不韦是为秦国的利益服务。


嫪毐呢,就是一个身体强壮的人,没有政治头脑,就像攫取更多的权力,所以看起来倒是嫪毐比较温和一些。如果我们主动把土地割让给秦国,肯定帮了嫪毐的忙,那么嫪毐集团就可以战胜吕不韦集团。主动献地,等于是给嫪毐功劳,嫪毐立了功以后,太后也很高兴,这样就可以击败吕不韦集团,也报了魏国屡次受吕不韦之害的仇恨。《战国策》专门记载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三点信息:吕不韦集团和嫪毐集团是对立的;吕不韦集团和嫪毐集团不和睦;吕不韦集团是坚定的主战派。最起码告诉我们这三点。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吕不韦的第一个失误就是不自觉地形成了嫪毐集团,这是第一点。嫪毐一献进去,把吕不韦就拉下水了。你想想,将来赢政继位,是要总揽朝政的,无论吕不韦集团也好,嫪毐集团也好,都不允许存在。嫪毐被杀了,那么吕不韦,赢政也是一定要铲除掉的。

吕不韦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不自觉地越位。他本来是臣子,超越了君权,这就是越位。这是第二个错误。吕不韦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个极其精明的人,是一个商界精英,也是一个政界精英。但是吕不韦只知道,换句话说,非常精于怎样获得权力,但是吕不韦不懂得需要放弃权力。所有从政的人,都必须记住两句话:有权而不恋权,到位而不越位。吕不韦经过努力获得的权力,叫吕不韦轻易放弃,非常困难。但是中国古代的行政环境,决定了中国这个社会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就进入了中央集权制。国君是最高统治者,君权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种制度下,任何人的权力都不能超越君权。如果谁执掌的权力长期超过君权,一定会被君王除掉。所以秦王赢政继位以后,吕不韦的做法,应当是及时引退,低调做人,韬光养晦,解散自己的政治集团,让赢政放心。但是吕不韦没有这样做,他回到洛阳食邑的时候,依旧是宾客盈门,六国使者络绎不绝,吕不韦还很得意。他没有想到,六国使者每一个人,都是催命之鬼,来一个人赢政就多一份担心,来得越多,吕不韦就死的越快。不甘寂寞,是人的本性,要一个人从风光无限到杳无声息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吕不韦的第二个错误,是人性造成的。而吕不韦如果到六国去担任官职,赢政能同意吗?吕不韦的才能如果为六国所用,对秦国是极其不利的,秦王只有把他除掉,所以赢政处理吕不韦实际上是一套组合拳,先是迁徙,接下来就是赐死。吕不韦很懂赢政,就干脆死了得了。吕不韦就在他的两大失误之下,一步步地走向了死亡。那么吕不韦死以后,对秦国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吕不韦之死对秦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有一个人们脑子中间的一个固定概念。打仗要什么,人头,拿了人头就可以晋升爵位,就可以加官,获得财富,地位。所以秦国的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但是虎狼之师在进行统一天下的战争时,非常危险。我们上一集讲,昭襄王四十八年,秦国大军要包围邯郸,要灭赵国,为什么没有打赢?因为赵国的军民进行了惨烈的抵抗,抵抗非常激烈,秦国没有打下来。为什么?因为六国人都知道,一旦秦军进了城,见了兵要杀,见了民也要杀,带回人头就可以领赏。与其被人家攻破城杀了,倒不如拼了,反正是个死。这样一来,秦国的统一战争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这说明秦国实行的军功爵制固然使秦国的军队强大了,但面临的是六国殊死的抵抗。如果不调整政策,统一战争很难打下去。虽然秦国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进步,但对六国来说,也有自己的生存权,必然要抵抗。秦国要调整政策,而吕不韦在他的《吕氏春秋》中,不是一味的讲商鞅变法的法家,还大讲了儒家的德教,王道和仁政。换句话说,吕不韦在位期间,已经把儒家的思想融合到《吕氏春秋》中间,也把儒家的仁政,王道融合在他的政策之间。所以我们看吕不韦主政期间,虽然对六国用兵,但是杀人的数量明显减少了。吕不韦之前,之后,一仗下来斩首十几万,二十几万,最多是活埋四十五万,杀人非常多。但是在吕不韦主政期间,仗还在打,杀人的数量明显减少,说明吕不韦已经在调整秦国对六国用兵的政策。因为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是个杂家,中间包含着儒家的仁政和王道。而吕不韦的去世,就意味着秦王嬴政不但要除掉吕不韦,也要抛弃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这对秦王赢政来说,决不是一件好事情,那就意味着吕不韦融合的儒家思想完全被摒弃了。吕不韦死后,秦王赢政身边就缺了一个重要的助手,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君主,身边一定有许多杰出的人才辅佐。那么吕不韦死后,赢政会选择谁作为他的主要助手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