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嘉淦的清朝第一奏

 liuhuirong 2018-01-02

纵观清朝二百余年,康熙、雍正、乾隆这爷仨共同打造了清朝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康熙冠于武功,雍正勤于吏政,乾隆精于文治。就像一朵鲜花,经历花蕾、绽放再到盛开,转而衰败。乾隆帝一手将清朝推向盛世之巅,一手又开启了清朝的衰退之门。

清史杂谈:孙嘉淦的清朝第一奏,乾隆若一直遵守,和珅就不会出现

身在帝位,自然免不了当局者迷,即使贤明如唐太宗李世民,也少不了魏征这样的直言进谏者,时不时为皇上把持方向,以免偏离了正途。康乾盛世的出现,谏臣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

孙嘉淦就是一位敢于说真话,给皇上提意见不怕掉脑袋的谏臣。雍正即位之初,孙嘉淦就直指雍正打击迫害兄弟的行为不妥。由此激怒雍正差点被处斩。管闲事都管到皇上家里去了,你说胆大不大。幸好雍正比较开明,佩服其说真话的胆量而重用之。

清史杂谈:孙嘉淦的清朝第一奏,乾隆若一直遵守,和珅就不会出现

不过孙嘉淦提意见的毛病仿佛深入骨髓,看见不合适的就想说两句,管你皇上爱不爱听呢。乾隆25岁英年即位,相比于雍正的严苛厉行,乾隆更偏向于宽厚仁和。登基之初就赦免了被雍正拘禁多年的政敌,恢复其宗室爵位,同时颁布新政,缓和朝廷与当地士绅的关系。设置养廉银,整饬八旗军队。

乾隆的一系列新政,的确改善了雍正朝的一些弊端,给新朝带来了新的气象。因而乾隆帝获得了一片赞誉之声。而在极尽褒奖之词的众臣子中,孙嘉淦显得独具一格,他没有随着众人来一通阿谀奉承,反而给这位新皇帝浇上一瓢冷水。

清史杂谈:孙嘉淦的清朝第一奏,乾隆若一直遵守,和珅就不会出现

孙嘉淦给乾隆呈上了一份奏疏,称为三习一弊疏,此疏逻辑严谨,叙述精辟,后来被誉为大清朝第一奏疏,即使放到现在也仍然有借鉴意义。那这份奏疏究竟说的是什么呢?

三习即三种习惯,皇上政治清明,百官赞誉,百姓颂扬,耳朵经常泡在这种赞美的声音里,久而久之习惯于被赞美,而对于逆耳忠言就很难再听进去了,此为耳习;对于官员的殷勤献媚跑前跑后,自然更能体现皇权的尊崇,长此以往,对于不喜欢逢迎之人,就会见之不爽,此为目习;而一开始就取得一些成功,做什么都很顺利的话,则容易使自己飘飘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从而变得刚愎自用,此为心习。这三种习惯一旦形成,必然导致一个弊端,那就是喜小人而厌君子。

清史杂谈:孙嘉淦的清朝第一奏,乾隆若一直遵守,和珅就不会出现

任用君子而摒弃小人的道理,即使是昏君也是明白的,昏君们也从不认为自己任用的是小人。明君与昏君的区别,就在于会不会分辨君子和小人。口才上,君子往往含蓄谦逊,而小人往往巧言善辩;做事情时,君子想的是怎么落到实处,而耻于邀功,小人的出发点则是如何让上司发现自己勤勉能干,处处表现自己。论才干,君子小人都有,可能小人比君子更加能干,但品德这东西却是君子所独有的。用才而不用德的结果往往是,聚小人而逐君子。

面对三朝老臣孙嘉淦的一片忠言,乾隆还是虚心采纳了,乾隆早期打造出清朝鼎盛的局面,而在晚年时由于宠信和珅,致使康乾盛世大好局面断送,从此清朝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了。

和珅虽善于献媚,却精通满蒙汉藏四种语言,绝对称得上精明强干。不过和珅为了敛财,最后竟染指科举考试,想中进士者,须以银钱打点,用价钱定名次。科举本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这样一来,乾隆晚期的士子,几乎都成了和珅的门生,真正有才能而又囊肿羞涩的学子被埋没,致使清朝人才断档,衰败也就成了必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