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蕴章书法讲座【009-之-临帖三要】

 MAY的学习簿 2018-01-02

田蕴章书法讲座【009-之-临帖三要】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W411n7zo?p=9


  

  


  楷书

  行书

  草书


每日一題:临帖三要

      学习书法我们主要是通过“临摹”的手段和方法,反复不断地进行练习。“临”就是把选好的字帖立起来放在面前,学习者看着字帖练习。“摹”就是学习者把纸贴在选好的字帖上面,照着字帖进行练习。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字的轮廓上填墨,叫钩摹或双钩。学习的过程是先摹或钩摹,然后再临,临摹结合。临帖有三个基本原则,我们称之为“临帖三要”。

    (一)是以临为主,临摹结合。

    (二)是选字要选常用的字、笔画少的字和字帖中清晰的字。因为常用的字、笔画少的字古人注入的法则较多,便于学习中背一反三。笔画最好不超过五到六划。

    (三)是要精临,每个字不管临多少遍,直到写好为止。浅尝輒止、好高骛远,到头来是满纸皆空。力争做到“重影”。

每日一字:之

    楷书笔画是“点、挑、撇、捺”,结体是前三笔紧凑,最后一笔宽放。结体为扁形,且左窄右宽。行书有两种写法,就是最后的一捺笔分别作捺与长点的处理。草书只有一种写法。

      


田蕴章书法讲座【009-之-临帖三要】

 
 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說文》 

 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  ——《象形字典》
 之,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屮,草木刚长出来。本义:出,生出,滋长。——《汉典》


田蕴章书法讲座【009-之-临帖三要】
  

   甲骨文的之字,上面的“止”代表向外迈出的脚,下面一横代表出发的地方,表示离开此地,去到彼处的意思。因此,之字的本义为往、至、去到。此字后来多借用为虚词,有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等多种用途,其本义反而少有人使用了。
   之子:这个人。
   之死靡它:至死不变。
   之乎者也:四字都是古汉语的语助字,常用以讽刺旧式文人的咬文嚼字、食古不化。
 
另:


   【构造】指事字。甲骨文从止(脚),从一(表示此地),指出人足从这里前往。金文线条化。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之与㞢。是“适”的本字。

   【本义】《说文·之部》:“之,出也。象草过屮,茎叶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解说不确。本义当为前往。

   【演变】之,本义为①到,往:辍耕~垄上|走马~任。借为代词,代替人或事物,作宾语,相当于②他,她,它们:凡民有丧,匍匐救~|取~不尽,用~不竭。又表指示,相当于③这,这个:~二虫又何知?又虚指④某种情况(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怅恨久~|久而久~。又虚化为助词,放在偏正结构中,相当于⑤的:夫三子者~言何如? |光荣~家。又⑥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使其变成偏正结构:若火~燎于原,不可向迩。“之”为借义所专用,到、往等义便又另造了形声字“適”来表示。

   ○適,从辶商声。如今简化借适来表示。读shì,本义指①到,往:~子之馆兮|无所~从。引申特指②女子出嫁:少丧父母,~人而所天又殒。又引申指 ③切合,符合:邂逅相遇,~我愿兮|削足~履|~合|~意|~当。进而引申指④舒服:侈贾妄用,以快一日之~|身体不~|舒~。虚化为副词,表示⑤恰巧,才,刚:凤鸟~至|~才。

   ○𨓈,从辶𠯑声。隶变后写作“适”。因“适”如今用作了“適”的简化字,所以今以“𨓈”为正体。读kuò,本义为迅疾。后多用于人名。如:南宫~|洪~。

   【组字】之,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作偏旁时有的写作“㞢”或“士”。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丶部。凡从之取义的字皆与到、往等义有关。
   以之作义符的字有:𡉚(往)。
   以之作声符的字有:芝、𢗍(志)、(寺)、蚩。

资料主要来源:
   ①谢光辉主编《汉语字源字典(图解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华夏出版社,2003年)

 田蕴章书法讲座【009-之-临帖三要】

   之 zhī,表意,甲骨文、金文、小篆从止从一,止指脚趾,一指人所离开的地方,隶定为“之”。本义表示到某处去,假借为代词(代表人、事或物)、助词(表示修饰关系、领属关系、同一关系)等。

   【辨析】以“之”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zhī:芝。


资料主要来源:
   ①魏励《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田蕴章书法讲座【009-之-临帖三要】

    这是个“之”字。甲骨文①的下部一条横线表示这个地方,上部是一只脚趾朝上的脚,表示“从这里出发”的意思。所以“之”字的本义是“往”的意思。②是金文的形体。③是小篆的形体,大致都与甲骨文的形体相似。④是楷书的形体,它是由小篆蜕变而来的。

  “之”字的本义是“往”或“到”,如《汉书·高帝纪》:“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意思是:十一月,刘邦带领军队到薛地去。由于“往”什么地方去,总是先有个出发地,而这个出发地则为“这”、“此”,所以“之”也当指代词“这”、“此”讲,如《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就是说:这个女子出嫁。至于“之”当结构助词用时,那是假借字的问题,与其本义毫无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如《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也就是说“羔羊的皮”。
——(左民安《细说汉字》)


正在向前进——“之”、“止”二字趣释

  “之”的甲骨文作“田蕴章书法讲座【009-之-临帖三要】”、“田蕴章书法讲座【009-之-临帖三要】”、“田蕴章书法讲座【009-之-临帖三要】”,上面是脚的象形字,即“止”,“止”为足,有行走之意。下面一横表示地面。这样大地在下,脚在上,也就是地在脚下,表示脚离开原地,正在向前进。“田蕴章书法讲座【009-之-临帖三要】”(止)字的缺口处,在甲骨文中均指前进的方向。由此可知“之”的本义就是“往××地方去”或“到××地方去”。如《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也有的学者认为,“之”字的上半部分是“止”,表示行走;下半部的一横线为指示符号,表示“止”所要到的地方。所以“之”的本义就是“往”。这样理解也颇有道理。两种理解均讲得通,在意义上也有相通之处。

  “之”用作代词或作虚词用均为假借。据宋代僧人文莹著的《湘中野录》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天来到朱雀门,看见门额上的“朱雀之门”四字,便用手指着问身边的大臣赵普说:“何不只书'朱雀门’三字,为什么要加一个'之’字,'之’起什么作用呢?”赵普回答说:“此'之’字在此起'语助’的作用,焉能少之。”太祖笑着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赵匡胤不懂得“之”字的用法,因而闹出了笑话。对此有人暗地里议论赵匡胤是一位武夫。这个“之”字在此处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它所起的语法作用是任何实词也无法替代的。用上了这个“之”字,使“朱雀之门”四字显得文雅不俗。这就是“之”字的妙处。

  与“之”关系密切的“止”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为“田蕴章书法讲座【009-之-临帖三要】”或“田蕴章书法讲座【009-之-临帖三要】”,看上去多像一只人的脚啊!上面脚趾是分开的。可见“止”的本义就是脚。如《汉书·刑法志》:“斩左止。”颜师古注:“止,足也。”也有学者认为“止”的本义为“脚趾”。如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凡从止之字,其义皆为足趾,许以为象草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钟鼎款识·父丁卣》:“有足迹,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三趾者,与手之列多略不过三同例。”应该说“止”的本义是脚,“脚趾”是“脚”的引申义。这是因为脚上有“趾”,所以引申为“脚趾”的意思。

  “脚”是用来走路的重要器官。走路自然要达到某一目的地,所以“止”便引申出“至”、“到”的意思。到达目的地之后自然不再走了,所以“止”又有了“停止”的意思。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

说“之”



——(陈政《字源谈趣》)

田蕴章书法讲座【009-之-临帖三要】


——《王力古汉语字典》

 田蕴章书法讲座【009-之-临帖三要】

 【009-之-临帖三要】

 
http://ent.enorth.com.cn/system/2006/05/17/001306259.shtml (北方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