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片时间】第0641期:肾透明细胞癌

 zskyteacher 2018-01-02

肾透明细胞癌

【临床资料】

男性,60岁。无痛性血尿1月余。

图1肾透明细胞癌

A

B

C

D

E

F

【影像学检查】

A.CT平扫右肾体积增大,边缘毛糙,右肾上极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偏前部见不规则斑片状稍高密度区,后外方围绕环 形稍低密度带;

B.增强扫描皮质期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对侧肾皮质,周围稍低密度环未见明显强化;

C.D.增强扫描实质期病变强化区仍呈高密度,周围囊变区内见少许片絮状强化;右肾门结构不清晰,右肾门区及下腔静脉旁见多发小结节状强化灶;下腔静脉内见结节状低密度栓子形成;左肾内另见斑片状境界清晰的低密度灶;

E.F.增强扫描排泄期肿块强化区密度明显下降,边缘模糊,原稍低密度区内强化范围有所增大,右侧部分肾盏破坏

【最后诊断】

右肾透明细胞癌(术后病理)。

术中所见:肿瘤位于右肾上极,大小约7 cmx6 cmx5 cm,与右肝后叶及腔静脉粘连。下腔静脉及右肾静脉内见栓子形成,栓子延伸至右肾静脉人口上方3 cm处。腔静脉后方及腔静脉-主动脉间见肿大的淋巴结,最大者约4 cmx3.5 cmx3 cm。

病理诊断:右肾透明细胞癌。腔静脉内见癌栓。腔静脉周围淋巴结及肾门外淋巴结转移,输尿管切缘未见癌累及。

【诊断要点】

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是起源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肾癌的67.6%〜76.2%,发病年龄平均50〜60岁,男女发病之比约3:1。

1.临床表现:早期一般无症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血尿、腰部疼痛和腹部包块。

2.CT表现:

1)肿瘤好发于肾上极,大多5〜15 cm,轮廓欠规整,大部分边缘较清晰,当肿瘤较大突破肾被膜时可致肿瘤边缘模糊不清。

2)CT平扫肿瘤因易出血、坏死和囊变而致密度不均匀。

3)增强呈不均匀强化,皮质期肿瘤强化最明显,其强化程度与邻近肾皮质相近或更高,排泄期肿瘤强化密度明显下降。

4)当肿瘤累及肾盂、肾盏时,排泄期可见肾盂、肾盏破坏。

5)15%的肾透明细胞癌可见假包膜。

6)当肿瘤出现远处转移时,常见到肾静脉、下腔静脉内栓子形成。肾门周围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

3.MRI表现:

1)当肿瘤较小无明显出血、坏死、囊变时,为均匀等信号,T2WI呈均匀稍高信号。

2)较大肿瘤中心供血不足,易引起出血、坏死或囊变,且肿瘤向周围肾实质浸润生长,MRI上信号不均匀,T1WI为混杂信号,T2WI为混杂高信号。

3)部分病变周围T1WI、T2WI均为低信号环的假包膜显示明显。T1WI上肾窦有无侵犯显示较明显。

4)对比剂Gd-DTPA在细胞外间隙分布,几乎无肾毒性,尤其适合于对碘过敏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检查。

【分析思路】

诊断依据:

1.患者为男性,60岁。无痛性肉眼血尿。肾透明细胞癌好发于50〜60岁的老年男性,血尿、疼痛、腹部包块“三联征”为典型临床表现。

2.右肾上极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匀,平扫为稍高密度周围围绕稍低密度环,增强扫描皮质期及肾实质期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排泄期强化密度下降明显。肾透明细胞癌血供丰富,其内多有小泡状结构,故增强扫描皮髓期强化明显,其程度可接近或超过邻近肾皮质。

3.肾上极边缘毛糙,肾周脂肪囊混浊,均考虑为肾脏恶性肿瘤的浸润。

4.肾门及下腔静脉旁见多发强化的结节状病变,考虑肿大淋巴结。

5.下腔静脉内见低密度充盈缺损。肾癌往往伴有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癌栓的形成。

鉴别诊断:本例肾脏肿瘤恶性特征明显,需与少血供的肾癌相鉴别。

1.乳头状肾细胞癌:CT平扫病变密度均匀的比例较高,增强扫描肾皮质期肿瘤强化程度均明显弱于肾皮质,1/3的肿瘤有出血,肿瘤多有完整包膜。

2.嫌色细胞癌:恶性程度低,肿瘤不易发生出血、坏死、囊变,质地多较均匀。CT增强扫描呈均匀或较均匀的轻中度强化。钙化多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