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人手抱鱼鎏金铜带钩

 收藏家宾彦红 2018-01-04

  一件东汉奇形带钩传递的文化信息

 神人手抱鱼鎏金铜带钩

  青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为古九州之一,自古就是海岱重镇,文化底蕴深厚。青州市博物馆就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古青州城西南角,是一座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也是青州文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青州市博物馆所藏文物数量大,品种全,名列我国县级博物馆前茅。

  在青州市博物馆《青州简史陈列》展厅,有一件东汉鎏金铜带钩特别引人注意。如图所示:这件带钩是上世纪青州市一位农民杨明才捐献的。虽然历经千年风云变幻、历史沧桑,依然基本上保持着原貌,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精神的寄托。

  此带钩长13厘米,最宽处2.4厘米,厚2厘米,重92.3克,青铜质,钩身通体鎏金,但多处已经脱落。原有多处镶嵌料珠之类的饰物,现已不存。钩正面镂雕一神人,头顶束发,上戴双羽状高冠,羽分左右;面部类鸱鸟形,其猛禽式鸟喙特征突出;肩部两侧雕有翅形物;双手于胸腹之间抱一条鱼,鱼头向上触及鸟喙;钩部为一鸟头,喙间中空,原应嵌有料珠之类。背面钩部有铭文七字:“丙午神钩君宜官”。

  这种神人手抱鱼带钩全国范围内出土很多,但是对于此类带钩所包含的意义,学者们众说纷纭。孔玉倩在《错金银抱鱼带钩》(《文物春秋》,20013期)一文中指出,神人手抱鱼带钩是以虚拟和夸张的手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所盛行的神仙崇拜思想。唐冶泽在《重庆三峡库区新出土神人手抱鱼带钩考》中提出,带钩上的神人就是传说中尧时“四凶”之一的驩头,其原形为鸱鸮,既能避邪,又能避兵;其手抱鱼形,既是驩头的特征,又有趋吉的意义,并且这种带钩与兵事、军事关系密切,应为当时武将所佩之物。杨华胜在《青州博物馆藏东汉奇形带钩》(《收藏家》,20129期)一文中认为,带钩中神人抱鱼的形象不仅仅是主人地位身份的象征,还有一种家族繁衍思想的衍生,这也是我国鱼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下面,我就此带钩所蕴含的意义谈谈个人的看法。

  铭文中的“丙午”应该是五月五日。先秦时代人们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有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风俗通》有类似说法,“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由于五月为午月,“五”与“午”谐音,所以后世不管这天逢不逢午,都将五月初五日作为阳极“毒日”。古人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事实上五月也是恶疠病疫多发之时,所以要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用于驱邪辟邪。而在这一日铸镜造钩,都有辟邪的用意,虽然是方士们的主意,但得到社会的认可,实际也是寄托了一种平安的期冀。

  此件带钩整体鎏金,是社会上有一定地位或财富的人的用品。从背面看,整个钩体是鸟形主体,像一只欲展翅高飞的大鸟,鸟的腹部是神人抱一大鱼。鸟可以看做是凤凰,在汉代是祥瑞之禽。鱼在汉代绘画图像中是常见的祥瑞题材,汉代有鱼纹的器物上多带有“宜王侯”、“宜子孙”、“大吉祥”的吉祥用语,因此我们可以把鱼附会为当时的鱼符瑞。“鱼”在汉代曾被视为拜封与太平吉祥的象征,另有求富、长寿、多子、安逸舒适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还派生出了鱼龙幻化、鱼跳龙门的图像和传说。这种“鱼化为龙”的形式,我国汉代表现的尤为突出。

  从先民崇鱼,又把鱼与龙视为同类,告诉人们:能够跳过龙门的鱼就是龙,这是飞跃与高升的寓言,对家族富贵、繁衍不绝的希望,是长生成仙的精神寄托。到了东汉,国家对龙纹的使用作了严格限制,九卿以下官员已无使用龙纹的资格。于是工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用“鱼”纹作为“龙”纹的替代。同时,以“鱼”纹代“龙”纹避免了皇家的僭越之责,表达了当时该主人强烈的功利心态。因此,此带钩可能是反映了“龙飞凤舞”或“龙凤呈祥”的神话故事,表达了攀龙附凤的进取心态。

  带钩整个铸件以凤为主题,凤鸟腹部“神人抱鱼”可以认为是“攀龙”,整个带钩的图像学含义就可以释读为:“攀龙附凤”,表达了汉代人渴望改变自己社会地位、进入社会上层的进取心态,这与铭文中的“君宜官”相呼应,其实质暗含了当时人们的一种进取心。

  这件神人手抱鱼鎏金铜带钩所蕴含的求富、多子以及对上层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反映在东汉的现实社会中,在青州地区也可见一斑。

  例如:我们曾在1982年对青州市马家冢子东汉墓进行了系统地发掘,里面出土的“宜子孙”玉璧尤其引起专家们的注意。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汉景帝时将现在的山东北部地区分封为齐郡,东汉改为北海国,光武帝二十八年册封光武帝第六子鲁王刘兴为北海王,其辖区包括16个郡县。管辖范围已经包括现在的青州,由此推测,该“宜子孙”玉璧的主人一定是东汉北海国中晚期的一位国君,而且应该是鲁王刘兴的后人。“宜子孙”是长宜子孙的简称,长宜子孙,是一个家庭的长辈对后代的要求和期望,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业包括家庭伦理以及财富等能被妥善继承,使儿孙们在自己创立的基业中能够安享富足的生活。东汉的皇族们希望借“宜子孙”玉璧保佑后代能够人丁兴旺、长命百岁。而玉璧上雕刻的双龙强壮刚健,也代表了东汉皇族们希望他们的子嗣们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既彰显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也体现出墓主人希望多子多孙,子孙平安,积极向上的心态。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丙午神钩君宜官”带钩还是“宜子孙”玉璧都反映了汉代人对上层社会地位的追求,暗含了汉人的期盼:辟邪、家庭和谐、长生不老和子孙平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