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镜断代、辨伪简述

 liangdatushu 2018-01-07
镜之“形”

 这里的镜形是指我国古代铜镜的形制,又称铜镜的外形。

    一、圆形:我国铜镜的主要形制是“圆”的,被列为园板具钮系统。我在《浅谈古镜型制的形成》提到,我国铜镜的演变大多认为是由“止水—水鉴—无水光鉴--铜镜”的过程,(我不完全这样认为是由无水光鉴--铜镜的发展过程。这是有镜之“形”--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一18张图   镜之“形”--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一18张图疑问的,因为鉴和镜是并存的,而且铜镜可能比铜鉴早生产。这个以后谈)因此铜镜的形制、图案是鉴扁平化后艺术化的结果。《轩辕黄帝传》记载帝因受月亮光明灿烂,照物有影的启发,“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但普遍观点认为这只是传说。另外中国古文化中圆代表吉祥、圆满和美好,又是日月的象征,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流行的一种宇宙观,代表太阳的光芒万丈,月亮的阴晴圆缺。寓于永恒、代表长寿。同时便于手握、悬挂和架在案几上使用,因此偏好圆形。赞美圆镜的铭文最多见,仅唐镜铭就有:“美哉圆鉴、揽物称奇”,“绝照揽心、圆辉属面”,“明喻满月,玉润珠圆”,“鉴若止水、皎如秋月”,“如珠出闸、似月停空”,“形圆晓月,光清夜珠”等等,都表明了我们先民对圆镜的偏爱。

 从齐家文化到清代都有圆形铜镜,这是我国铜镜的主要形式,目前发现的齐家文化、商周等早期铜镜都是圆形。春秋战国到汉代绝大多数是圆形,此后各代也是以圆形为主,因此中国古代圆形铜镜流传最久,使用最广、最多也最受欢迎。

    二、正方形:正方形比较复杂,形式多样,可分为直角、萎角、入角、切角。一般有精美纹饰和铭文的正方、长方形镜都比较珍贵。

    直角正方形,从战国、隋唐到清朝都有,相对比较多见。战国的透雕镜、唐代的方海兽葡萄镜、四钮阳燧、宋钟馗捉鬼镜、八卦镜、清诗文铭文镜等。也有资料表明春秋时就有方镜了.

    萎角正方形也称圆角正方形,从唐、五代十国到宋都有。如唐代万字镜、龙纹镜此后少见。

   镜之“形”--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一18张图  镜之“形”--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一18张图

    入角正方形也称亚字行镜,四个角内凹较深,像宽十字,五代到宋辽时流行,南宋金以后少见,到明清也没有完全消失。常见的是宋花草镜、凤纹镜等。但实际上有的委角正方形镜也常有不同程度的弧形小入角,多见于宋金镜。

    切角正方形,见于宋代铜镜。如宋代戏剧人物镜(傀儡戏文镜)。

    三、长方形镜:文字资料显示,在汉唐有大型穿衣镜和镜屏,但实物仅见一件是汉代的大型长方形龙纹镜。其它长方形镜在宋后各代都有,多为铭文镜,素镜等,一般较小,非常少见,通常长宽在10—15厘米以内,可作为手镜使用,宋有长方形铭文镜,明有银锭钮长方形素镜等。

    镜之“形”--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一18张图  镜之“形”--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一18张图

    四、菱花形:按目前看到的资料,常见菱边有五、六、八、十二等数种,以六、八菱为绝大多数。唐后各代都有,但以唐宋最为流行,辽金也多。唐代多以八出菱花多见,菱弧圆润、浑厚、协调流畅,显得非常自然,且在镜缘处多有一周突起的圆圈带,因而使菱瓣十分突出,纹饰内容也比较丰富,龙纹、鸾鸟、花草等都有。而宋以六出菱花为主,菱弧中部平凹,而且镜子没有圆圈带,但时有连珠纹圈,通常无内外圈的构图形式。常见有龙纹镜、凤纹镜、花鸟镜、铭文镜等。另外还有一种极其罕见的方菱花形,又叫十字菱花,唐代铜镜,叫“四飞仙镜”,就是十字菱花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种镜子目前仅见一枚。唐宋以后各代罕见。

镜之“形”--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一18张图镜之“形”--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一18张图

    五、葵花形:唐宋流行,以后各代都有。种类和形式基本和菱花形一致。唐镜一样为八出,葵瓣圆润饱满,弧度自然,多见于唐宝箱花镜。宋镜六出、弧度平缓,有的近乎平直,甚至接近六边形,且中部内凹,多见于宋湖州石家铭文镜。辽金元相对少见。另有五出葵花镜,像一朵梅花所以又叫梅花镜,文字记载宋有,但未见实物和图片。

    六、六边、八边形、或六、八角形:辽代六边形契丹文字镜,偶见,相对还是八边形相对多见。唐仙山花鸟纹镜(五岳花鸟纹镜),宋代两枚西夏纹铭文镜,都是八边形。另外是唐代八角形小手镜。

   镜之“形”--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一18张图 镜之“形”--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一18张图镜之“形”--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一18张图

    七、有柄形镜:流行于宋代,但宋后各代都有。通常是圆形带柄,也有其他异形带柄的,有学者认为汉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有柄镜。因为有汉式带柄镜传世一件,是偶尔做的、还是创新品种不得而知。不过1955年9月西安东郊高楼村第14号唐墓出土一件带柄的双凤纹镜,镜形为典型的宋双凤镜形式,缺少唐镜风格,见《陕西省出土铜镜》137页图。但按目前出土情况仅见一列,所以依据不足。一般有柄镜宋金较多,宋后各代都有.但宋有柄镜镜缘凸边和柄的凸边是连续的,使镜和柄成为一体,而金镜是镜缘凸边压在镜柄的凸边上,这也是宋金柄镜的鉴别要点之一。宋后各代有柄镜柄缘通常无突边,一直到请双喜五福镜止。我认为带柄镜既然流行于宋代,那在它以前产生也不足为奇。

    八、带座形镜:在铜镜下面有一台座,通常连体。多为宋镜,在发现的两枚带座宋月宫镜,台座均为云纹,形式和内容也相和谐。到明清也出现过铜镜镶在底座里并连成一体,应该也可以把他看作是带座形镜。也有镶在木框架子里的。
镜之“形”--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一18张图   镜之“形”--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一18张图

 

    九、异形镜:通常流行于宋代,在铜镜发展过程中宋代铜镜突破了传统,开放了眼界。这和宋代文人求实、求新、求异、求奇的文化思想有关。目前发现的有炉形、鼎形、磬形、钟形、桃形、扇形、菊花形、梅花形、瓶形、盾形、鸡心形、葫芦形等。有龙纹、万字、八卦、符箓、咒语等,也常见用于辟邪、并和道教、佛教有关,当然绝大多数是实用的,并包括一般铭文镜和素镜。

    十、其他异形镜:明代、清代的双圆形镜、双菱形镜,圆形带柄含钮镜等。但目前明代已经发现的大铜镜方圆都有,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博物馆收藏的这面方形大铜镜,高110厘米,宽141厘米,重250公斤,铸造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当年郭沫若到运城市盐湖区博物馆考察这面大铜镜后,连连称赞它:“这样大的铜镜,国内罕见,我也是第一次见到。”铜镜中间部分为铭文,书体为楷书,刀法纯熟,拙中见功。上方大字为“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下为捐送人、铸造人姓名和万历四十四年七月吉日纪年铭文。这些铭文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该铜镜是一面布施镜,捐赠人是专门为关老爷庙铸造的,为求得国家昌盛,给自己带来幸福安康。另外,武当山金顶皇经堂发现一面罕见的明代圆形大铜镜。直径1.23米,厚1厘米多,重量超过100公斤。铜镜背面铸有“玄天上帝”字样和铭文及两条飞翔的龙。通过铭文得知,此镜为大明正德年间铸造,用来“除灾、避邪”。

     镜之“形”--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一18张图

 通常情况下铜镜的外形是以比较固定的,早期铜镜都是圆形、且较小,一般不超过10厘米。战国境轻巧、古朴、奇异、精美。汉唐镜厚重、精致、大气、新颖。到宋代又趋于轻薄偏小了。元明清又恢复到传统的道路上,只是各自的时代特征都非常明显,所以、标准铜镜的断代比较容易。而且往往铜镜会成为墓葬考古出土断代的标准器。


镜之“钮”



 铜镜的钮又叫“鼻”,通常千变万化形式多样,但每次细微变化都有它的时代特征,我国铜镜的钮绝大多数是在镜背的中央,用以系挂或系后握持之用,少数出现特殊情况。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所变化和创新,有时哪怕只是一点点细小的变化都会成为铜镜鉴别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是决不能忽视的。而且正因为简单明了,特点明确,因此就容易掌握。但好多钮其实是相似的,只是不同人的理解所以叫法不同,比如桥钮、弦钮、弓钮、拱钮等。

  目前镜钮的数量从零到5个,也就是说有的铜镜无钮,个别圆镜无钮,宋代绝大多数有柄镜无钮,双面镜无钮,明清铭文方镜无钮。有的铜镜多个钮,比如西周有2钮的禽兽纹镜,春秋战国的几何纹多钮镜是23个钮,汉代长方形龙纹镜有五个钮,唐代个别方镜、方形阳燧有四个钮等等,不一一举例。但你心中一定要知道有多钮镜和无钮镜。

    一、齐家文化:是我们铜镜起源的原始期,园钮、拱形钮。圆钮座或无钮座,一般都较小。

    二、商周:是铜镜铸造发展的初期,弓形或长弓形钮(第二个图)、桥形钮、拱形钮、半环形钮、橄榄形钮、圆形和长方形钮,也有无钮素镜。该时期铜镜基本无钮座,少数圆钮座,直径多在10厘米以内,但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四面铜镜中三面超过10厘米,达12厘米左右。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一面虎纹镜是古代铜镜中我国发现最早的一枚禽兽纹镜,该镜直径6.7厘米,双弓形(有称橄榄形)钮。弓形钮、橄榄形钮、双弓形是西周时期所独有。


 三、春秋战国:是我国铸镜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期,镜形新颖,最大的特点是主纹和地纹相结合、也是区别于其他时代最显著的特征。该时期的铜镜纹饰繁缛但不缺精巧、制作也精细且体薄。早期镜钮为半环形钮、桥形钮、弦纹钮。中晚期多见弦纹钮、镂空扭、长方形钮和小圆钮。尤其是弦纹钮贯穿整个春秋战国,弦纹24道,但以三弦纹钮多见,钮较小,钮足较宽,钮弓较窄,弦纹钮尤其是三弦钮是战国铜镜的重要特征之一。此时还出现了镜背中部无钮或有小环钮,小环钮的铜镜常出现镜缘均匀置三钮衔环的大型多钮镜,但这种镜少见。有的半环形钮或桥形钮钮上也衔环,见上图方镜。另外还有长方形钮的几何纹多钮镜,钮是两个到四个,多在辽宁、吉林发现且和朝鲜铜镜发生了渊源,朝鲜也出土相当多的这种几何纹多钮镜。因此,周边国家会认为这是朝鲜镜。龙纹透雕钮、半圆形镂空透雕钮、几何纹镜的长方形多钮是春秋战国时期所独有。

镜之“钮”--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二 <wbr>图21张镜之“钮”--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二 <wbr>图21张镜之“钮”--铜镜断代、辨伪简述之二 <wbr>图21张
    关于钮座,除了饕餮纹镜和素镜外,均有钮座。通常以圆钮座、方钮座多见,凹浅面,在战国中晚期还出现八连弧钮座、柿蒂纹钮座、四花瓣纹和草叶纹钮座。

 

    四、汉代: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第二个鼎盛期,铸镜技术发达并达到顶峰。造型新颖,镜体加大、加厚。山东还出土一面五个弦纹钮长方形大型穿衣镜。 

    汉代镜钮多见半球形(圆)钮、大圆钮、扁圆钮、伏兽钮、伏螭钮、连峰钮(博山炉钮)等。在西汉早期可见弦纹钮,到西汉中期地纹逐渐消失,然后钮也逐渐被半球形(圆)钮取代,所以说汉镜多园钮,尤其是标准的半球形园钮。还有少量的伏兽钮、连峰钮(博山炉钮)、多钮镜和战国类似为镜缘均匀置三钮衔环的大型铜镜。星云纹镜的镜钮均为博山炉钮,四川出土的草叶纹镜常铸伏螭钮是一种特征。我的一枚镜缘上錾刻官府验记,并有画押金代草叶纹镜就铸伏螭钮这种形制(见我的博文--金代铜镜-配图)。到东汉高大的圆钮是当时铜镜的特点之一,十分突出。一般钮越大越高就证明该铜镜年代越晚。汉镜一般多有钮座,常见钮座为方和圆钮座,另外有柿蒂纹、四叶纹、连珠纹、连弧纹钮座等。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是铜镜发展铸造进入的中衰期,此时依然以园钮为主,但镜钮变得大而扁、平,其他钮少见。圆钮座为多,其他见连珠或串珠纹钮座和呈珠宝状变形四叶纹钮座。


  六、隋唐: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铜镜发展的第三个鼎盛时期,也是最杰出、完美、妩媚的时期。当然其铸造技术完美,镜形繁多,并出现了新意。造就唐镜的优雅美观、雍容华丽和厚实。镜钮多为园钮,也有兽形、龟形、连珠形、山字形方钮、树枝形钮、阳燧镜的边缘常现鼻牛等。有的镜无钮,有的方形镜在四个角各有一钮(达四钮之多),比如方形花纹镜和方形阳燧镜等。隋至唐初常见钮座,,盛唐后已很少见钮座了。通常有圆形、方形、花瓣形、双线八角纹形、宝相花形、荷叶形钮座等。早期还见四叶形、连珠形等。一些龟钮、兽钮镜和方形镜多无钮座。双面镜、圆的阳燧镜(也是双面)也都无钮座。但真子飞霜镜为龟钮、荷叶形钮座。


 七、宋、辽、金、元铜镜:唐后宋代政治经济比较复杂,初期北宋、西夏与辽并立,后南宋和金对峙。早期宋镜秉承唐代遗风,但镜钮比唐镜小,却比后期大。 通常多见圆钮、半圆钮、小圆钮、平顶式小圆钮,少见长方形镂空钮、蟾蜍钮、龟钮、拱形钮、悬挂钮等还有的是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羊头镜钮为于镜上部,可以悬挂使用,通常异形镜的钮座常亦不在镜背中间,钟形镜的上缘长方形环钮,辽代圆镜上缘偶尔有突起鼻钮。

    宋代常见的钮普遍较小,钮弓窄而钮孔大,钮顶趋平。多无钮座,有座也是圆形、花瓣形居多,包括金代的菊花纹钮座。南宋时铜镜走上创新之路,带柄镜流行更甚,还有长方形等,也多无钮座。由于小钮、钮孔大,所以常见残钮。钮顶偶见刻字或画押。

    金代铜镜相对厚实,圆钮、钮也较大。元代和金代相似,常见圆钮座和花瓣形钮座。


八、明、清铜镜:明代铜镜较宋发达、比宋厚重,但已显衰退迹象,到清代明显不如明代。镜钮为圆钮、刻纹方钮、印章钮、圆柱钮、兽钮、银锭钮、花瓶钮、山形钮、长方型钮等,钮座多见圆形、方形和花瓣钮座,素镜无钮座。银锭钮是区别于其他时代铜镜的重要依据。清代一般为半圆钮,大而扁,以及圆柱钮、方钮、印章钮等,常无钮座。无钮镜多,诗文方镜较为精致,无钮。以上是古代铜镜钮和钮座的基本情况。 



镜之“缘”



镜缘相对比较容易理解,而实际上它在收藏鉴别上相对复杂些,一是镜缘的形式、厚薄,二是镜缘的纹饰。早期铜镜都是平缘,在后期的一些光边素镜上也能看到。但平缘镜容易破损,所以从商代开始镜缘为增加强度,在边缘形式上便产生了卷边立墙和宽平边两种,这种做法至今都被造币广泛采用。


 一、齐家文化时期:一般素镜是光边素平缘和弦纹缘,或者说镜面平直无边缘。厚0.3毫米左右。  

    二、商周:常见圆形,较小、较薄,厚2-4毫米。可以是平缘特色或镜背整体纹饰完全覆盖,边缘是稍许隆起的圈带和宽平缘,另外镜背最外缘是两个圈带,中间夹小乳丁纹形成的宽圈带纹缘。尤其是西周晚期镜缘开始有凸起、凹下或微上卷的变化,这是除了美观外主要为增加铜镜强度的需要。

 三、春秋战国时期:圆形多见、常见方镜。方镜、特种工艺镜较厚,而圆镜精巧、绝大多数铜镜很薄。通常初期边缘平,后发展为素卷缘,到晚期出现了连弧缘.但一般多为立墙式素卷边,有的称“匕缘”,这是那时起的特色。特点是边缘向上卷起,顶边尖窄,没有纹饰,所以称为素卷缘。如纯地纹镜、三字镜、菱形纹镜等。少数是或宽、或窄的平缘,不过还有个别春秋战国铜镜的镜缘很厚。

  四、汉代时期:镜圆形厚实,其他形制罕见,镜缘复杂化。西汉早期承袭战国遗风,仍有卷边镜缘,又从宽后逐渐变为外缘厚、内部薄的特点。多见平素缘和连弧纹缘。内外厚薄比是12倍,从断面上看有的镜缘呈斜坡状。东汉至六朝镜缘的形式由平缘逐渐立起,出现高尖的三角缘和逐渐加深的斜缘,一些神兽镜、龙虎纹镜为三角缘。从西汉到六朝的镜缘和战国镜的边缘除了形式上的有很大不同外,还有一个显著的差别,既在这较宽的边缘上,有一部分是素面无纹的,如四乳四虺镜、草叶纹镜。一部分有流云、多圈带的三角锯齿纹、双线波折纹、短斜线纹、花枝纹、几何纹以及复杂精美的禽兽纹。如规矩纹镜、神兽纹镜、画像纹镜等。镜缘上的锯齿纹、短斜线纹,连弧纹是区别于战国和盛唐以后镜的显著标志。

 五、隋唐时期:圆形为主,其他镜形多见,比汉镜厚实最为厚重。通常边缘凸起或高卷,有的镜缘高厚内斜极甚,层次感强,见海兽葡萄镜。一般素缘居多,隋和唐初锯齿纹、点线纹流行。镜缘高平向外略有斜坡,圆内侧多饰锯齿纹一周。唐初镜缘装饰有忍冬、卷草纹,盛唐始各种缘纹出现,常见叠云纹、流云纹、月牙纹、水波纹、卷(蔓)草纹、花枝纹、重瓣花纹和峰、碟、鸟纹等,晚唐后素缘又多了起来。也有个别是平素窄缘,如蟠龙纹镜是平素窄缘。有些花式镜的菱瓣、葵瓣中有纹饰(花鸟纹、花枝纹、祥云纹或流云纹),是素窄缘,如果把它的瓣内纹看成是边缘纹饰,那么缘就是菱瓣缘和葵瓣缘了。

 六、宋辽金元时期:宋辽铜镜多为素缘,宽、窄都有,但窄缘多,通常窄边比较方正。素镜也有光边素缘,但大多数镜子没有明显的内外区之分,主纹外就是窄素缘,比如商标铭文镜和花草镜等,这种情况金代也有。尤其是花式镜的棱边较窄、较廋,不够流畅和饱满是区别于唐代花式镜棱边的特征之一。但也有少量镜种是由连珠纹来划分内外区,在花式镜中还有以近圆、似菱花或葵花样的弦纹来区分。

宋代柄镜的镜缘与柄的凸边连成一气,也是区别金代镜的特征之一。

    金代也是素缘为主,但镜体较厚,已无宋镜的轻巧。也有不少宽素缘镜,双鱼镜就是典型的镜式,这种宽素缘和汉镜类似,在唐宋镜中很少,也可以认为是那个时期金镜的特征。也有圆素窄缘内切菱花形的花式缘,但一些铭文镜是分内外区的,通常内区是神兽纹,外区是铭文,弦纹缘,并以高凸弦纹分割内外区。还见圆镜缘内侧常设二层台阶,二层台阶有宽有窄,宽台阶上多饰有花纹或铸有铭文,有柄镜的镜缘则与柄缘隔断。另外、金镜还有一个区别其他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镜缘上錾刻官府验记的字样和花押,所以凡镜缘有錾刻的镜子基本都可以定为在金朝统治范围使用过的,这些铜镜有汉式和宋辽镜,但金镜最多。虽然辽代也禁铜,有一阶段铜镜买卖也要经官府验证,但金代禁铜最严,所以一般把边缘有官府验记的铜镜都定位金镜。除非是明确考古出土地点、镜式、时间纪年等其他旁证确定是辽代、南宋镜。

   元代铜镜只是继承宋金遗风,继续制作而已,在艺术上基本无创新。镜缘是以素缘为主,宽窄都有,以宽为主,里厚外薄,里直外坡。镜体相对较为厚实。

七、明清时期:都为素缘,宽窄都有。镜体是明代厚、清代薄,明代宽素缘相对较多,细窄弦纹缘多稍卷,似立墙式。还有一种素宽缘、缘中部内凹,两边上卷,外侧略高于内侧。清代相对细窄缘多。

    在《铜镜文化与图案》一书中,还提到一些常用作镜缘的纹饰,主要是:绳纹、鸟纹、龙纹、饕餮纹、蟠螭纹、鱼鳞纹、云雷纹、兔纹、蝉纹、圈带纹、重环纹、四瓣花纹、窃曲纹、环带纹、蟠虺纹等。在这里也一并收入提供参考。



镜之“纹”


 在铜镜中纹饰是最为复杂的,纹饰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从几何纹到禽鸟花卉,从神话传说到生活写实(农、工、商、鱼、兵、娱乐、体育),天上人间、人神杂陈、动物植物、星象八卦、交织并列,构思巧妙,包罗万象。有的纹饰传承了几千年,但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又固定化。镜背纹饰虽无实际的功能,可却是铜镜艺术的集中体现。凡铜镜发展的繁荣和兴盛期都是以纹饰精美、类别丰富来体现。纹饰雕刻手法也多种多样,无论是线雕、平调、浮雕、圆雕、镂空雕,还是镶嵌、平脱、彩绘、堆塑、雕漆、木雕、刺绣、螺细、淬金、戗金、铅花、银花、银壳、贴金银、金银错、法郎等,都显得非常细腻生动。所以铜镜精美的纹饰的灵魂,也是铜镜鉴赏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在这里把时代分得更细点,但也仅仅是把不同时期铜镜纹饰的特点或特征提一下,以方便大家简单辨识。

   一、齐家文化:

    目前发现的十多枚齐家文化铜镜,多为素镜和几何线条纹镜、或由线条组成的纹饰,外表粗糙,比较简单。如七角星纹镜、也是我国出土的第一枚带纹饰的铜镜,另有重环多角星纹镜。

 二、殷商时期:

    多为素镜和几何线条纹铜镜,以直线和斜线为主。 出土发现有叶脉纹、凸弦纹、平行纹、几何纹加边缘乳丁纹等。和齐家文化镜有渊源关系,并已经认识到凸面镜全纳人面的科学道理。其造型和工艺虽然比较原始,但表现出粗拙朴素的风格,且已经定下了中国铜镜的基调。

    早期的这些几何纹镜似乎是和古人崇拜日月星辰的宇宙观有关,镜为圆形、几何纹样多带有光芒四射的形象,甚至我们后人把齐家文化镜的纹饰镜多定为星纹镜,把殷商的平行线纹镜叫光芒纹镜。

    三、西周时期:

    西周时素镜最为流行,但一般不够规整,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已经出现。纹饰见有重环纹镜等,到西周晚期出现了禽兽纹镜。1957年河南三门峡出土的禽兽文镜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枚非几何纹的铜镜,该镜纹饰用单线勾出,形象简单而朴拙,看上去很不成熟,但古朴之风无法掩盖,提示铜镜纹饰创新的孕育或已经产生。

    四、春秋时期:

    铜镜数量相对较少,除素镜外,花叶纹镜,纯地纹镜,多钮镜。纹饰刻画纤细,镜形新颖,镜体较薄,镜面平直并多有地纹,同时第一次出现了方镜和透雕镜。纹饰多见为螭虎纹、蟠虺纹、透雕龙纹等。通常纹饰清晰,制作精细,整个造型规矩,显得轻巧、古拙、具有典雅之感。


五、战国时期:

    是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时代,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化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出现了好多关于使用铜镜的记载,如《韩非子-观行篇》说“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并以它规范的形制、精美的纹饰来标志古代铜镜从稚朴走向了成熟,最大的铜镜29.8厘米。铜镜的花纹式样丰富多彩,纹饰追求繁缛,常常布满镜背,展示出严谨细密的风格,且多采用浅浮雕、镂空雕等技法处理,还铸有精美的地纹。并出现了特殊工艺镜,如彩绘、金银错、镂空镶嵌(绿松石和彩色琉璃)等。战国铜镜是有其独特演变规律的,早期纹饰用勾勒法,而后出现浅浮雕,中后期的透雕纹则是分铸后铆嵌而成,晚期才有特殊工艺镜.

    除素镜外,多见山字纹、羽状纹、蟠螭纹、菱形纹、四叶纹、龙凤纹、连弧纹兽纹、云雷纹、饕餮纹、狩猎纹和几何纹等。纹饰可为满镜地纹镜或主、地纹相衬的格调,这也是战国铜镜区别于其他时期铜镜纹饰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春秋站国铜镜最大的特点。山字纹为典型代表,从三山到六山镜是其他时代未见的纹饰,早期山字纹宽壮,晚期瘦长,山字增多,出现五山、六山纹镜。方形透雕镜基本是战国独有,镶绿松石战国后罕见。彩绘镜是那时楚国特有的,它突破铜的色泽单一的缺陷,结合金工和漆工使色彩和金属光泽相映,是铜镜变得绚丽华美。镶嵌和透雕来源于青铜器,但在铜镜上的表现则是更加精美绝伦。

    一般除特种工艺镜和个别铜镜厚实外一般都非常薄,且精美、古朴并有妩媚之感。铜镜发展到春秋战国已有2千年历史,其主要形饰已基本形成,并对以后的铜镜发展带来了长远的影响,形成了铜镜特有的艺术体系和风格。比如,地纹的变化是由简、粗到繁、细的变化。再由明显转变为隐浅。春秋之前、战国之后一般无地纹,仅西汉早期保留有少许战国遗风,但地纹粗疏。纹饰中宽凹面纹带常用,也被作为主纹的基础,如:宽弦纹素镜(重轮素地纹镜),但最多见的是钮座外的方、圆宽凹面纹带。蟠螭纹则以浅宽单线条为主来显示,这也是区别汉初蟠螭纹镜的特点之一。到晚期个别铜镜纹饰中出现了铭文,但铭文是辅助纹饰。


六、两汉时期:

    两汉包括西汉、新莽和东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政治、经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铜镜图案一改战国传统风格,以全新的纹饰风格不断创新发展,变得式样丰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装饰性,但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同的特色。铜镜纹饰还有其独到之处,乳丁纹经常被使用,有尖乳、圆突乳和中心下凹的乳丁。常见的纹饰为蟠螭纹、蟠虺纹、草叶纹、星云纹、乳丁禽兽纹、连弧纹、规矩纹(博局)、夔纹、变形四叶纹、神兽纹、纹画像纹、龙虎纹,还有彩绘、镶嵌、浮雕、鎏金银、贴金等特种工艺镜。纹饰表达求吉纳福,美好祝愿的词句和宇宙天地、仙乡异境等题材。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秦代,秦代虽然短暂但“秦镜”的影响却一直“高悬”在上,镜子虽少但质量非同一般,相传秦始皇拥有一枚魅力宝镜,能照见人的心肺肝胆,所以肝胆相照就流传下来,当然这只是传说。

    秦镜纹饰除具有战国式外,狩猎纹和四猴纹是罕见的创新,而四猴镜则更是罕见的秦镜式样。通常都认为虽然秦和战国镜的艺术风格不尽相同,要真正确定秦镜是难的。


西汉早期依然具有战国遗风,文景之治后铜镜制作达到高潮,出现了大型长方镜,形态比战国铜镜明显加大、加厚,纹饰风格有了新的变化,图案多采用四分法布局,地纹逐渐消失,主纹成为单一的图案,结构趋于简单。像战国镜那样的抽象纹饰已一去不复,取而代之的是新颖的草叶纹、星云纹和铭文镜等,并明显直接受到了当时文化的影响,包括帛画、壁画、石刻等,技法上往往以双勾阳线(蟠螭纹镜上的双线条勾勒的表现手法则可和相似的战国镜区别)和绘画的形式和围绕镜钮组成同心圆的多层连续图案来表现。题材趋于写实,羽化升仙,祥瑞辟邪,吉祥韵语多见,并出现以铭文为主纹的铭文镜流行

    乳钉纹也是汉镜显著的标志,乳丁越多,年代越晚。乳丁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东汉晚期就很少见了。乳丁通常都带圆座圈或叶纹座(如柿蒂纹),西汉乳丁和东汉乳丁纹的区别是在于东汉乳丁周围除圆座圈外常带有内向连弧等花式圆座圈。

    新莽后流行华美的规矩(博局)纹,又称六博纹,即“T”、“L”、“V”纹,也是汉镜独有的纹饰。这种TLV形纹看上去像规矩,所以也被称为规矩。规矩纹间穿插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花草鸟兽图案。构图巧妙,以方圆对比,涉及天地宇宙,是汉人心中的宇宙图式,是汉人心中的宇宙图式,星象万物。形成旋转奔驰、活泼、自然、生动的神话世界。

    东汉后多采用减低平雕和高浮雕的技法来表现,取代“线条式”手法。神仙人物形象突出,剪纸般图案化的禽鸟瑞兽普遍流行,神兽镜和画像镜更是前所未有。布局格式除“心对称”外,出现了“轴对称”和重列式上下布局结构,南北铜镜的流行开始产生了新的差异,神兽镜和画像镜流行于南方。

    汉代除素镜外、主要是蟠螭纹、蟠虺纹、草叶纹、星云纹、乳丁禽兽纹、博局(规矩)纹、连弧纹、神兽纹、画像、龙虎纹、佛兽纹、变形四叶纹和铭文镜等。


 最后不得不谈透光镜,目前最早的透光镜发现于汉代,实际是铸造缺陷所造成,古人不明其理,觉得神奇,认为它具有降妖伏魔之功能,因此又被称为魔镜。早在隋末《古镜记》就载“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后来唐镜中也有发现。其实是因为镜面总有一定的缺陷,当这种缺陷恰到好处地形成一定的“曲率差异”时,就造成透光的效果。这也是一种神奇的巧合,如果你收藏到一枚透光镜,这种巧合也会使你变得神奇。

七、三国两晋南北朝

    是铜镜的中衰期,镜形仍属于汉镜范畴,但南北方差异显著加大,和东汉相比,铜镜的纹饰趋于简单、变形,使镜面外凸,呈弧形,镜背则明显下凹。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铜料不足,铁镜开始流行,有的铁镜非常华丽,用金银错出花纹。曹操送给汉献帝的物品中就有错金银的铁镜。南方以绍兴、武昌、苏州为主流行神兽镜、画像镜和夔凤纹镜,多采用浮雕和平调手法,形象较为生动。神兽镜中还常见“半圆方枚带”和变形四叶纹,同时由于佛教的影响出现了佛兽纹镜,且常有背光。但后期质量不佳,花纹草率,镜体变小、变薄。而北方则更是铸工低劣,但在西晋时期出现并流行二分法变形纹(双兽纹)轴对称铜镜,也别具一格。二分间常铸“位至三公”、“君宜高官”等字样。到后期变形更为显著,人物形象清风瘦骨,动物形体修长流连,成为那时的特征。



 八、隋唐时期:

    隋唐是铜镜发展的最鼎盛时期,民族融合,社会安定,不仅继承了汉魏的文化传统,也吸收了边疆民族的艺术成就,并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文化包括国外(主要是波斯和印度)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致使铜镜题材、纹饰、镜之“纹”--铜镜断代、辨伪之四(2)--图23张工艺技法都有创新,镜之“纹”--铜镜断代、辨伪之四(2)--图23张

在铸造技术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使铜镜显得无不精致敦厚、雍容华贵、清新优雅,铮亮如银。镜背纹饰丰富多彩、自由活泼、寓意吉祥富贵。取材趋于写实,多表现珍禽异兽,瑞草仙花和神话故事,动植物、人物、八卦、花鸟纹十分突出。造型上创新突破,玲珑别致,形状不一,打破了“方”、“圆”模式,镜形多样。首创菱花、葵花、壶形、方形委角、(八角)八弧等镜形。唐代特种工艺镜,则是顶峰上闪耀着灿烂光辉的耀眼明珠,是中国数千年铜镜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的、传世的和文献记载的唐代特种工艺镜,主要有金银平脱镜、螺钿镜、银背镜、金背镜、鎏金镜、错金镶绿白料镜、铅花镜、银花、银壳和琉璃钿背七宝镜等数10 种。这是由于制作技术的进步,社会时尚的追崇和驱动,使各种华丽复杂的特种工艺镜氤氲而神,形成了盛唐铜镜的独特品类。如高圈海兽葡萄纹镜、葵花式宝相花镜、菱花形狩猎纹镜、飞仙纹镜、方真子飞霜纹镜、五岳山形鸟兽纹镜以及各类特种工艺镜等,以更新、更宽的视觉印象来表现盛唐时期的歌舞升平、繁荣富足的社会现象,给人以金碧辉煌的的艺术美感。唐代的特种工艺镜品种丰富,但民间也很难遇到在这里也就不多提了,网络和书本上也只是图片多,我本人也没有接触过几枚这样的镜,所以没有发言权。想要更多的了解和看看实物就只好到博物馆去学习了。     

    隋镜铸造工整,镜大壁厚、疏密有致,浑然天成。纹饰多分区四方配置,讲究对称。纹饰类别不多,常见有四神、十二生肖、灵异瑞兽等,还常设隔界配有铭文。隋代的代表作为四神十二生肖纹镜,所以四神十二生肖镜流行、瑞兽铭文镜常见。尤其是流云、葡萄蔓枝等花草边饰,增加了植物在铜镜上的表现,成为唐代铜镜新风尚诞生的先导。隋末唐初将荷花和牡丹花等自然花朵艺术化,并纯粹以花朵为主题的装饰风格的形成宝相花镜。来源于佛教 艺术中的宝相花纹给人以清雅优美,赏心悦目的感觉,多饰于菱花形、葵花性镜中,这种装饰化的花朵纹样是前所未有的。

    盛唐的铜镜铸造进入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刻,装饰华美流畅、丰腴、活泼。海兽葡萄镜是其代表作。异兽就是海兽(马、狮子、倪俊等)、禽鸟、花草、人物故事题材也大量涌现,同时瑞兽鸾鸟纹镜、雀绕花枝镜、月宫镜、真子飞霜镜和盘龙纹镜流行。到了中晚唐时期,纹饰趋于简单、开始变得粗拙起来,失去了盛唐时的斑斓瑰丽、大气的风格。但此时含有宗教色彩的纹饰盛行起来,有道教意义的八卦纹为主纹、配以符箓、干支、星象的镜饰。有佛教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的“卐”字标志也被用作主纹。   


整个唐代除弦纹素镜外,主要有十二生肖纹、葡萄纹、海兽葡萄纹、瑞兽纹、鸾鸟兽纹、花鸟纹、宝相花纹、龙纹、神仙人物故事纹、天象纹、五岳纹、八卦纹万字纹等。

唐代最享盛名的是海兽葡萄纹镜,由于画域狭小,不能细腻描绘,就采用浮雕手法,抓紧特点、突出头部夸张,姿态各异,瑞兽形态生动矫健,使该镜装饰装饰显得更加庄重、华贵、艳丽。

除海兽葡萄纹镜外,八角五岳山形镜,十字菱花飞仙纹镜和狩猎纹镜都很别致,但值得一提的还有龙纹镜。盘龙(单龙)多见,双龙和蟠龙极少见。有的书上认为唐代没有双龙镜,而实际上我国福建地区唐墓就出土了双龙镜,而且不止一处,值得继续研究的是仅见于福建地区。不过日本正仓院也有唐代双龙镜,大多数学者也认为唐代双龙纹镜少。

    通常龙纹是皇家专用纹饰,龙纹镜是作为贡品献给皇帝的,《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唐天宝三载五月十五日,扬州进水心镜一面,众横九寸,青莹曜日,背有盘龙,长三尺四寸五分,势如生动,元宗览而异之”已成为黄龙的形象。许多唐诗都有诵颂,如白居易《新乐府-百炼镜》中有“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另外,还有一种圆形“蟠龙”镜(或称蛟龙),纹饰极古朴,为平雕式,半圆钮,圆绳纹钮座,其外有两圈凸弦纹,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六对蟠虺相互缠绕,由双线勾勒,其中填以陶纹、云雷纹,纹饰风格繁缛近似战国,外区饰以相互缠绕的蟠龙纹六组,每组龙纹两两相对,躯体形成祥云状纹,广州一王墓就出土一枚,全息斋藏镜有一枚,我有一枚且为纯银镜。关于纯银镜,好多文献都说到了唐代产纯银镜和含银镜,汉代镜铭“和以银锡清且明”就已经提示了有含银镜的生产。何堂坤先生在《中国古代铜镜的技术研究》中谈到了这种纯银镜,但未见实物,并认为含银镜都很少,目前研究资料也未找到唐镜含银的依据,但日本延熹式和镜(宫中为主)被确认添加了银,有的超过了12%。所以肯定我国纯银镜的产生时间上一定是在盛世、空间应当定为宫中。纹饰为龙纹的纯银镜也从纹饰上符合宫中之物说。因此在一定的历史时间内龙纹镜被认为是天子镜是符合的,白居易的诗也证明了这一点。

同时唐玄宗在千秋节赏赐群臣的铜镜中就有千秋盘龙镜,由于是皇家定制,所以龙纹镜一般工艺较精,唐代皇家龙纹或者说唐宋龙纹一般都为“三趾”,这是特征。现在看见的盘龙镜是单龙,有的有“千秋”两字,有的没有,由于龙纹镜大气、漂亮还得道皇家的认可,在古代只要皇家喜欢的,宫外就会流行。唐千秋节的赠镜之俗也在社会上流行,何况龙纹镜又是辟邪之镜,而且皇帝又赏赐了群臣,当然就会有很多人铸造并在促进龙纹镜在流行。形制上有圆形、方形、菱花形和葵花形。孟浩然的诗《同张明府清镜叹》就有“妾有盘龙镜,清光常昼发”,也间接说明了唐代龙纹镜的盛行。

    九、五代十国时期:

    铜镜铸造开始出现衰退迹象,该时期仅53年,虽然出土铜镜不多,但对宋镜风格的形成有着承前启后的影响。铸造趋向轻薄、工艺渐粗糙,镜钮变小,但铜质依旧是唐代质坚光亮的特点,这也是区别宋镜的要素之一,同时亚字形镜显得更为流行。

除素镜外常见的纹饰为铭文镜、八卦纹、凶吉日历纹、花蝶纹龟裂纹等。其代表作以铭文镜为主,如“都省铜坊”记名铭纹镜、纪年铭纹镜、“千秋万岁”铭纹镜。

十、南北宋时期:

    这里我把宋和辽金分开了,因为还是有些各自的特点。北宋初期主要是继承唐代遗风这是惯例,但中原地区广泛被战火笼罩,兵器用铜量很大,社会的稳定也出现了问题影响到铜镜的铸造,铜镜变得轻薄了,质量也随之下降,使铜镜的图纹线条变得粗壮起来。宋元祐起   发生了明显变化,并具有了宋代显著的特点,镜形变得多样化了,带柄镜和异型镜的流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柄镜的使用和流行应该是一个创新性的变化。宋代铜镜的纹饰除素镜外图纹题材趋于缠枝窜绕花卉、花鸟、连钱、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标铭号为主。通常北宋流行花卉、花鸟,南宋盛行商标铭号镜。代表纹饰主要是在宋代写生花鸟的基础上采用单线白描,用线雕技法处理,手法精细、纹饰时尚、清新秀美、纤巧精湛,几乎布满整个空间,边缘常饰连珠纹。如:流莺采枝、双凤穿花、花卉缠枝、吉祥铭文、诗词、花蝶、双龙、连钱纹等,刻画得十分清晰,枝柔叶细、婉约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宋镜之杰作。第二类是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神仙故事题材,主要盛行的是与长寿养生、辟邪有关的内容,道家气息浓重,表现纹饰主要是仙人、龟、鹤、松竹梅等。构图画面清气四溢,采用粗线条浮雕技法处理,有仙山楼阁、寻仙问道、观星望月、鹤鹿同春、月宫人物等,都是与道家长生学说有关的题材,反映了宋代道教的兴盛,表现出一种超尘脱俗的神仙意境。这种纹饰对中国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铜镜影响巨大,日本的蓬莱纹镜、包括和镜都离不开龟、鹤、雀、松竹梅等。甚至可以这么说,唐宋文化是整个日本文化的基础。  

    南宋时期铜镜走上了流变之路,除缠枝花草境外就是商标铭号纹镜和记名镜大量流行,成为南宋镜典型器物。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的那样“一般生活用镜是重实用而不尚花

纹”了


 十一、辽金时期:

    在公元916年,契丹族强大起来并建立了辽政权与北宋王朝对峙,统治着北方广大地区。辽镜的形制和宋差不多但六角、八角增多,契丹纹镜为其独有。纹饰上除素镜和铭文镜外,主要有双鱼纹、八卦纹、四蝶纹、花卉纹(菊花、芙蓉、桃花、荷花、牡丹等)、大雁纹、龟背纹等。这种菊花、荷花、蜻蜓、大雁和龟背纹具有也同样具有明显的契丹族风格。特别是四花纹镜,风格依然纤柔秀气,布局更显疏朗清隽,整体优雅美观。辽金特殊工艺镜很少,目前见到的是彩绘镜、鎏金镜等。

 辽后金国在北方崛起,与南宋对峙。由于中原文化的渗透,除模仿前朝的纹饰外带有一点宋镜的特征,但也有自己的特色。金代禁铜极严,凡铸镜需官府检验、画押,这是金镜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断代的依据之一。

金代铜镜纹饰线条精细、别致生动花鸟鱼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神仙、人物故事别具一格,多表现是中原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柳毅传书、达摩渡海、王质观棋、许由巢父、吴牛喘月等故事。还有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出游、观景、渔猎、耕作、游戏,画面处理常以风景为主。一般故事中人物朔造得比较小,不如仙人和神话传说,树木、山石多配置在人物上方,树叶突出或五六片一组,但山石常显单薄,云纹等为衬托呈如意形,带有装饰性特点。

金代铜镜镜体较厚,已无宋镜的轻巧风格,主要纹饰有龙纹、鱼纹、神话故事、童子缠枝、花卉、海水行船、瑞兽、钱纹和铭纹等,其代表作为双鱼纹镜,做的精致的常称为活鱼镜、非常生动,铜质也非常好。但一般整个辽金镜造型线条生硬,和唐镜相比常见棱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呆板,尤其表现在菱花、葵花镜上特别明显。主题纹饰多样是金代铜镜的一大特征,写实性人物故事是风格,童子纹饰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是金以前的铜镜中绝对少有。

    十二、元朝时期:

    元朝具有蒙古游牧民族的粗犷、豪迈的性格多少会反应到工艺品制作的风格上,一般可以认为是“粗者甚粗、精者颇精”。这和宋后粗精并存的情况基本一致,一般分两种情况,前期形制较薄的仿宋镜为主,后期变得厚重,较大,铸镜少而粗劣,纹饰趋于简化,多以花纹装饰镜背。浮雕纹饰是继承宋代传统,纹饰突出,高度几乎和边缘平齐。纹饰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手法都显然受到金镜的影响,除素镜外主要纹饰为龙纹、龙凤纹、孔雀牡丹纹、神话人物故事纹、八卦纹、吉祥铭文等,具有特色的纹饰是出现了佛教色彩的莲花纹、梵文、观音等。一般神仙人物故事和带有佛教色彩的铜镜比较精致。   

    元代不像宋代那样重视商标铭记,虽也有纪年镜和吉祥语镜,如寿山福海镜。但其他一般铭文比较简单,多为一行,这是区别宋金时期铭文镜的一个重要标志。

    海水纹刻画得细致生动、显得波涛汹涌,水纹较粗并带有旋涡。龙的发、角向上,两眼平正,鳞为斜方形。凤为鸡头、鹰嘴、鳞身、花尾。这些都是元代镜纹的特征。

    十三、明清时期:

   明代由于经济发展较快,手工业蓬勃发展,出现了“官民竞市”的繁荣景象。铜镜的质量较宋元时期好,但纹饰粗简,吉祥铭文镜多,艺术趋于衰退并缺少创新,不过注重实用。此时的铜镜比前者更加厚重,有的铜镜不仅厚重而且很大,且做工精致。传世的有超过30公分的“状元拜相”和“驎趾蟲斯”前者少后者多。纹饰以龙凤、鹿鹤、花草、人物、五岳真形、杂宝、吉祥铭纹等,宫廷铸镜不仅铜质好、铸工精湛、图纹也一样精美,也有少量鎏金和其他特殊工艺镜。     

    清代铜镜就远不如明代,铜质和纹饰都粗糙,但乾隆内务府造办处铸镜则即精又雅,唯光亮缺乏古奇,镜体厚重又大,棱角分明。且铜镜的配饰(柄、架、套、盒等)非常精湛,有牙调、玉雕、木雕等。特殊工艺镜多采用掐丝法郎、松香涂墨、漆背戗金、鎏金等新工艺,色调浓重艳丽,主要纹饰是以龙凤、得子和表现福、禄、寿、囍财寓意的画面为主,另也有神仙人物故事镜。但绘工虽细,却显拘谨。一般纹饰、吉祥铭纹和明相近,其代表镜见方铭纹镜、诗文镜,双喜五福镜等。

 清代铜镜就远不如明代,铜质和纹饰都粗糙,但乾隆内务府造办处铸镜则即精又雅,唯光亮缺乏古奇,镜体厚重又大,棱角分明。且铜镜的配饰(柄、架、套、盒等)非常精湛,有牙调、玉雕、木雕等。特殊工艺镜多采用掐丝法郎、松香涂墨、漆背戗金、鎏金等新工艺,色调浓重艳丽,主要纹饰是以龙凤、得子和表现福、禄、寿、囍财寓意的画面为主,另也有神仙人物故事镜。但绘工虽细,却显拘谨。一般纹饰、吉祥铭纹和明相近,其代表镜见方铭纹镜、诗文镜,双喜五福镜等。

 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日本江户时期(相当明清)的和镜铸造已达鼎盛期,不仅铸造精细,纹饰也清雅宜人,蓬莱纹的长寿意境同样符合国人的喜好,因此,当日本国对出口贸易闭关时,沿海地区人们喜爱的日本和镜供不应求,就出现了仿制镜(和镜)。有纯仿(纯日本式镜),混仿(添加自己的纪铭)等。包括当时的一些制镜名家都在仿,比如:湖州薛惠公等。但纹饰相对粗糙些,用的铜质是以当时我国的传统,而不是日本的配方带有明黄色。比较抗腐、也就保存较好。



镜之“铭”



 三、两宋镜铭:(包括辽金)

    晚唐五代起,铜镜的铭文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简洁的趋势,常见的是“千秋万岁”铭和十二地支铭以及“都省铜坊  匠人某某”等。到两宋时期是中国铜镜铭文发生质变的时期。宋初铭文镜很少,有类似隋唐的吉语铭文,但到南宋就转化为完全实用的广告商标名号铭文,

商品气息浓重。这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也是民间铸镜发达的见证。且铭文多采用宋版书体、长方形印章式,但也有部分篆书和隶书,但一般不讲究艺术性。内容涉及时间、地点、材料、铸镜单位或具体工匠及广告宣传、价格,并加花押等,偶尔也有个别例外,比如“满江红”长诗文镜。民间铸镜地点很多,地名后常有店家名,如“湖州石家、越州徐家、明州夏家、饶州叶家、秀州黄家、常州蒋家、成都龚家等”,湖州除石家外还有“薛家、陆家、李家、宫家、徐家、石道人”等。 除民间外官方也设专门的“铸鉴局”,比如铜镜中有“婺州官铸造监”的铭文。

与宋代同时期的辽金,铭文也有各自的特色,辽代的契丹文铭常赋予哲理,并以箴言警语的形式出现,如“寿长德福”、“时不再来、命数有天….”等。金代铭文相对较少,除有圈带铭纹镜外,

就是边缘官府验证刻铭。这是由于当时实行严格的禁铜,铜镜须经官府验证才能流通,内容多为年号、地名、铸镜机构、地方官等,一般都凿刻在镜缘的,辽镜也有一些有刻记款。这些都是那时的特点。两宋时期铭文的其他内容包括诗文、吉语、箴言、纪年纪氏纪事等。

 铭文如下:

福寿家安;

忠孝之家;

大定通宝;

天下安昌、煌丕昌天;

鉴斯镜、状尔容;

匪鉴斯镜、以状尔容;

炼铁为镜、衣冠可正;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回光反照、熟为妍丑;

清素传家、永用宝鉴;

许由洗耳、巢父饮牛;

明州夏家青铜照子;

嘉熙戊戌吴氏淑静;

越州戴家请铜照子; 

安明贵宝、弗剑而镜;

天庆十年五月记;

长命宝贵、家和良昌;边缘加(押)

七星朗耀通三界,一道灵光照万年;

七星朗耀通三界,一道灵光伏万魔;

日月贞明、天地含为、写规万物、洞鉴百灵;

湖州铸鉴局乾道四年炼铜照子官(押);

绕州叶家请铜照子;

苏州乌鹊桥南缪家真青铜镜;

抚州宝应寺岭上曾家请铜镜;

湖州薛晋侯造;

湖州石念二叔男十八郎照子;

湖州石家无比炼铜每面一百文(押);

湖州仪凤桥石家真正一色青铜镜;

湖州南庙前街西石家念二叔真照子记;

湖州真石家青铜镜子、炼铜照子每两六十文;

杭州钟家青铜照子今在越州清道桥下岸向西开张;

人有十口前、牛无角后、牛有口走,辟祸囗囗,

日初生月初盈、纤翳不生肖兹、万形是曰樱宁、莹虖太清玄卿;

承安三年上元日、陕西东运司官造,监造录事(押)、提控运使高(押);

金代刻记款

甘泉官(押);

金城县(押);

泰州录司(押);

西京巡院(押);

大兴县官(押);

上京宜春县(押);

拿里虎千户(押);

济州录事完颜通(押);;

定州录事司验迄官(押);

镜之“铭”--铜镜断代、辨伪之五(3)图10张  镜之“铭”--铜镜断代、辨伪之五(3)图10张


 四、元明清铜镜铭文

    元明清承袭了宋代风格,常以单纯的商标铭、十二地支铭、工匠铭、纪年铭和简单的吉语铭为主要内容,有印章式铭文或圆柱型印章钮上常有铸镜地名和工匠名。元代铜镜相对较镜之“铭”--铜镜断代、辨伪之五(4)--图11张 

镜之“铭”--铜镜断代、辨伪之五(4)--图11张

 

 

 

 

 

 

 

 

 

 

 

 

 

 

少,铭文镜也不流行,但也有。有吉语镜和几乎是元代独有的梵文镜或梵文佛字镜(准提镜)等,有的吉语铭元明清都用。明代铜镜铸造业出现了暂短的兴旺,呈现出的是一种回光返照的现象,清代则显更加衰退。一般吉语铭都绕钮对称排列,有的在铭字外加方框,十二地支铭等,并常见怀旧镜。不过明清两代都有长篇诗文铭,但明代少于清代,清代的又多见于方形镜,菱花形(乾隆纪年铭)八卦纹镜有192字是罕见的。另外,明清时漳州成了铸镜中心,出了不少不少大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明清日本镜工艺精致成为了人们追逐的对象,就出现了一些仿制的日本镜,有的直接仿制落自己的铭或直接落日本风格款,有的落日本款后加自己的名款。下面分别举例。 


   (一)、元代镜铭

寿山福海;

大德元年;

至元四年;

河中府马、蒲玉家自、造白铜镜、家门人鉴;

八卦气象备、卫神永长命、水银呈阴精、百炼得此镜;

 镜之“铭”--铜镜断代、辨伪之五(4)--图11张  镜之“铭”--铜镜断代、辨伪之五(4)--图11张

  (二)、明代镜铭

月;

五子登科;

长命富贵;

李家自造;

为善最乐;

状元及第;

连仲三元;

富贵双全;

镜之“铭”--铜镜断代、辨伪之五(4)--图11张  镜之“铭”--铜镜断代、辨伪之五(4)--图11张

厚德荣归(贵);

宫家包换青铜;

万历元年将制;

曾氏天启六年;

洪武二十二年正月造;

万历乙丑年任小轩造;

长命富贵、金玉满堂;

大明丙午、钦差提督殿门工程、内宫太监李制;

云龙山下世宜春、放鹤亭前总乐辉、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

镜之“铭”--铜镜断代、辨伪之五(4)--图11张  镜之“铭”--铜镜断代、辨伪之五(4)--图11张

   (三)、清代镜铭

福如东海;

当朝一品;

百岁团圆;

鸾凤呈祥;

熊羆叶梦;

麟趾螽斯;

龙飞凤舞;

状元拜相、漳城何淳然;

双喜湖州薛惠公造;

如日之精、如月之明、水天一色、犀照群伦,苕溪薛惠公造;

既虚其中、亦方其外、一尘不染、万物皆备,吟香书屋铭,苕溪薛惠公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