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病针灸辨证施治法

 ll无为 2018-01-07

       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它纳受水谷,为后天之本。人自生后,就每日要摄取营养以养先天,所以说,脾胃为众体之母,凡五脏六腑,百骸九窍,莫不受其气而母之。只有胃气无损,诸可无虑。反之,胃气一败,则百药难施。可见安身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若后天调理不当,脏腑功能活动也就必然要陷于虚损之中。本文就床常见胃病的针灸辨证施治方法,分述如下。

       一、病因与辨证

       造成胃病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外因风寒暑湿,侵犯胃腑,致使胃失和降之机,影响胃之受纳、运化。实践证明,气候变化,可影响神经功能,使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导致失调时,就可以引起胃酸及口蛋白酶分泌增加,胃壁紧张性收缩及蠕动增强,局部血管痉挛,胃粘膜营养障碍,使胃病加重。所以古人胃腹部常带兜布,意在护腹防寒。

       二是,水饮痰湿,阻遏不化,致使中焦气化失职,例如过食生冷,运化失常,造成脾寒胃冷,必见口唇周围灰白。此乃因口唇为脾所主,应为黄色,今灰白乃寒水犯土之象,故主吐、泻之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谷无法消磨之疾。

       三是,情志郁结,使肝失于疏泄,可横逆犯胃,造成胃气不能下行,产生气痛胀满不舒。

       这里应着重指出,消化系统,在于纳食主胃,运化主脾,所谓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故脾喜燥,胃喜润,治疗就要顺其特性,以安其形。

       由于六腑以胃为中心,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而胃以通降下行为顺,故治胃病以通为主,这是根据它是纳受水谷的器官,美味佳肴,都要经其腐熟消化,故必须经常清理,否则发生壅滞就会产生痛、胀、呕、哕诸疾。

       二、施治与处方

       治疗胃病,可通取胃募中腕,胃合三里,胃俞、脾俞四穴为主,以通调胃气,使之顺降,以助脾气,使之运化,然后随症分别处理。

        (一)以呕吐为主者

        “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二者并见则为呕吐。治以和胃降逆,可加内关宣通中焦,和胃降逆。

       凡因寒所致者,常因脾胃虚寒,中焦阳微,或痰饮停阻,致使升降失常者,必见右关脉来沉迟无力。考右关表明病在胃,沉在里,迟为寒,无力表明不足。兼症必有喜暖畏寒,喜热饮,吐清水,苔白薄。可在中脘上加温针,重灸脾俞以温中散寒,使胃阳得复,寒湿散解则呕吐可止。

       凡因热所致者,常由暑湿内停,停滞化热,必见右关脉来沉数,苔黄腻,吐酸水。考右关病在胃,沉为里,数主热。可加委中,金津玉液点刺出血以清胃止呕,再加合谷、内庭以清胃腑之蘊热。所谓“诸呕吐酸,皆属于热”也。

       凡因食作呕者,常因饮食失节,饱餐过量,致使留滞不化,胃失和降,上逆作呕,必见发病急,有过食史,脘腹胀满,暧气口臭,便秘矢气,苔厚腻,脉滑实,证明宿食在胃,可加下脘、璇玑导气机,化宿食。

       考由胃病引起呕吐,一般针灸1〜2次即愈。但由脑炎、脑血管意外、脑瘤引起者,常伴有高热、昏迷,呕吐呈突发性的喷射性呕吐,应积极处理原发病。

       因胃病引起呕吐,食后即吐,多数病在贲门或食道;进食后6〜12小时呕吐,病变多在胃之下端,幽门部梗阻所致;食后2〜3小时呕吐,常为胃或胆道疾病;食后4〜6小时呕吐,则与十二指肠病变有关;呕吐伴有恶心,吐出后恶心又可暂时缓解,为反射性呕吐,多由消化道阻塞,如幽门、肠梗阻等,或腹腔内脏器官炎症的反射所致,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为宜。如果长期呕吐不止,形体消瘦,屡治无效者,须作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患。

       (二)以疼痛为主者

       一般均可在中脘穴处,行辐射刺,以达疏通府气则通则不痛,严重者配筋缩以从阳引阴,以解挛痛,再针足三里升清降浊,内关宣通气机。刺激要强,留针要长,方可收止痛的功效。

       凡因寒作痛者,常由内伤生冷,外受寒邪,直中胃腑,造成胃气被阻,不通则痛,必见疼痛绵绵不休,吐清涎,喜热饮,苔白,畏寒,脉来沉、迟、紧、缓,治以温中补虚,和胃止痛。可在中脘穴上温针,灸脾俞、胃俞、足三里以温胃阳,散寒邪。

       凡因热作痛者,常因湿热久郁,胃府壅滞造成胃气不降,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必见口干,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来滑数,治以清胃热、通腑实,可泻足三里、内庭、合谷以通腑清热,使之通则不痛。

       凡因气作痛者,常因肝郁怒气,横逆犯胃,致使胃失顺降,必见其痛游走不定,兼见胁胀,暧气、吞酸,脉来弦紧。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可剌太冲以疏肝调气,期门泻肝之实。

       凡因瘀作痛者,多见痛久入络,致使脉络不通,络损血瘀,必见脘痛嘈杂,痛定不移,剌痛如灼,舌质带青,脉来沉涩或细涩。治以活血通络,理气止痛。可加血海、膈俞活血化瘀,加肝俞助脾运、解肝郁。

       凡因食作痛者,常因食饮不节,骤然积滞,致使胃失顺降之机,必见呕吐、嗳气、便臭,苔黄,脉来滑实,治以通腑实,化积滞,以排出宿食,可取建里消积化滞,气海助元气,以提高胃府顺降的功能。

       (三)以溃疡为主者

       这种病是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分的慢性溃疡,其形成和发展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亦名为消化性溃疡。它的表现是痛有定时(进食后1小时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饥饿时或进食后3〜4小时疼痛)兼有胃部膨胀,恶心呕吐,嗳气吞酸,一般呈周期性发作。查其脉可见右关脉气损伤,表示胃实质受损,是溃疡之习见脉,并可在胃俞、膈俞、肝俞处出现压痛。治疗可取梁丘、中脘(局部浅刺,轻刺)。

       凡属肝郁为患者,特点是发生怒气后,由于肝气不舒,必痛牵胁部,嗳气反酸,脉来弦细,可加太冲、期门开郁行气以疏肝之逆。       

       凡属饮邪为患者,特别是脾失运化与中州不健,必见胃部有振水声,脉来沉弦,可加三焦俞以逐饮邪,加灸脾俞以健中州。

       凡属寒邪为患者,内伤胃阳,脾不运化,必见隐痛喜按,吐清水,唇边有齿痕,脉来沉迟、细弱,可加灸脾俞健脾温阳,胃俞温胃止痛。

       凡属胃热为患者,必见口臭便秘,脉来弦数有力,心下痛,按之硬,可加内庭以清胃热,丰隆以通腑实。

       凡属血瘀为患者,必见痛有定处,黑便,舌边瘀点,脉来湿结,治加肝俞行气,膈俞活血。

       (四)以下垂为主者

       胃下垂,古时称为“胃下”。《灵枢-本藏》中提出:“胃不坚”则“胃下”。造成胃下的原因,《灵枢-本藏》中认为是“肉䐃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䐃不称身者胃下”,它的症候 则是“下管约不利”。这里说的“䐃”指肠中的脂,实际是分叉的肉,“么”当细小讲,概括的说明,胃体不坚,腹壁肌肉松弛,胃肝韧带细微无力,所致胃不坚而下垂。根据《内经》的阐述,可以说明产生胃下垂的原因,在于体弱正虚,中气下陷,胃腹收缩无力所致胃体下垂,出现胀、痛、便秘诸疾。治疗胃下,必须提高胃肝韧带,以及腹肌的收缩力和紧张性,然后调补中气,扶助正气,以收全功。可取胃上穴 (脐上二寸,下脘旁开4寸、在X线下,针刺时见到家兔胃平滑肌张力增加,致使胃体缩小,可见针刺能提高消化道、平滑肌张力,增强运动而使胃的下垂位置上提。

       在家兔迷走神经兴奋性被解除时(每公斤重静脉给0.5 毫克阿托品,阻断迷走神经的传导,解除平滑肌的张力),针刺仍能使胃得到提升。这可能是该穴正好是脾经支脉,从胃直上入膈,针之使脾气健运,升补中气而改善胃下垂的状态。加中脘、气海(为气之海,有补气扶正之力)扶正培本,百会(升提清阳),脾俞、胃俞、肾俞扶正助阳健脾。具体针刺方法:

       先请患者仰卧屈膝,术者一手压在另一手上,在腹部按顺时钟从右向左按摩50次,然后一手拇食指分开,压在患者的耻骨联合上缘的软组织处,先轻轻按压,寻找胃的下部 (下垂的边缘、然后用掌部推住胃体,徐徐向上推去,至脐孔下,按住不动,按压5分钟,这个过程叫做“推位复正法”。

       这时另一术者(或自己)取6寸长,质量好的亳针,从胃上沿皮下肌层,直刺到脐孔,加大捻转、提插,使胃部出现热感、收缩感,即可停针,然后加针中脘、气海(温针)、百会,这时可将手放开,再在胃上穴加温针,热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留针15分钟。以上方法,可提高胃肝韧带,增强胃部肌肉的收缩力、紧张性,促进胃体上升,这是治标的方法。出针之后,为了增进疗效,可行高尾盘卧,行 腹肌运动(一吸三呼,一吸三放、先鼻吸到丹田,然后气沉丹田,忍住不动,当不能忍时,再开始口呼三次,反复30次。再俯卧灸胃俞、脾俞、肾俞各5壮,一次治疗完成。

       凡有肝气郁结者(胁痛、善怒、吞滚、脉弦)可加太冲、期门以平肝气,散气郁。凡属虚寒者(胃隐痛,喜温苔白、脉迟),加灸关元、命门以助命火,以驱虚寒。凡有停水者 (胸痞脘闷,胃有振水声)加三焦俞以消水邪。凡有瘀血者(舌紫,脉涩)加膈俞以散瘀滞。凡有胃热者(口苦热臭,便结苔黄,脉数)加内庭、解溪以清胃火。

       按:胃下垂的原因,主要在于胃不坚,体弱气虚,所以当胃已经上升之后,就要培补中气,防止再发以治本。本在那里呢?就在于中气不足,针灸培补中气法,可灸百会、神阙、涌泉(《大成》上说此穴能治“男子如蛊,女子如孕”, 因肾为胃之关,故补涌泉可对胃有上提之力),加灸胃俞、脾俞、肾俞培补中气,巩固疗效。

       为加强疗效可常吃健脾强胃,促进胃肝韧带、肌肉紧张力的补虚助气之品,兼服逐饮消胀之品,才能防止复发。处方是元芪、升麻、柴胡、枳壳、归尾、炙马前子(冲)。外用蓖麻子仁、五倍子捣泥状涂百会、神阙加热30分钟,连涂七天。

       注意:①不要吃得过饱;②用布带扎紧小腹;③防止怒气,以防肝气横逆,脾气不升。

      (五)以扭转为主者

       扭转指胃的正常位置发生改变。造成胃扭转的原因,一由胃体下垂,胃的支持韧带异常松弛,形成胃体过长,则易造成慢性扭转,其症必见腹胀、胃痛、畏寒喜暧,形衰神疲,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脉来沉细、无力,此与脾气下陷,中阳不振有一关。治以补中气,升脾阳。可取中脘、足三里、胃俞温脾胃、健中州,加灸命门、关元培补元阳,三阴交温脾经,振脾阳,尤以取筋缩,强刺,使之产生针感,可使扭转之胃得以恢复正常。一由暴饮暴食,造成胃失和顺,则浊气 不降,气机不畅,府气不通,壅塞胀满,促使胃部扭转,正如《灵枢-胀论》所说“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治以通腑实、降浊气、行滞消导,使腑气通,气机畅,则扭转之胃得复。可取足三里、中脘、胃俞泻法以和胃降逆,再配内庭以消积滞,以清阳明之热,必要时可用厚朴、纹军、枳实、槟榔、三仙、莱菔子除停滞,消胀满,可帮助胃扭转得以恢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