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原属缠绵难已,此症富厚者多,穷困者少,何以言之,以富厚者饮食往往无度,久之胃部扩大,病痛渐生。胃主消化,以营养全身,不幸罹疾,宜速治疗,若拖延时日,易变为顽固性或急转恶化。 针灸之治胃病,颇有殊功,凡胃运动不全症(胃扩张)、胃下垂症、神经性消化不良、神经性胃痛、胃寒、呕吐诸症,以针刺艾灸,能见速效。 用金针泻法,可消积疏气,用补法或艾灸,能祛除寒湿,并可令胃液分泌正常。 某剧团剧务主任蓝君,胃病多年,饮食少进,久而不已。因蓝君工作紧张,饮食往往失时。与灸中脘、神阙穴,病势即减,1个月而痿。灸中脘,所以助胃消化,收缩胃壁,使不扩张;灸神阙者,益脾元而助脾阳,使与胃相和,有夫唱妇随之乐焉。 脾胃称为后天,重要可知,古人饮食常有定时,使消化无滞,永无疾病;今人工作繁忙,饮食失时,致脾胃多病。 黄太太,住顺昌路,胃病多年,发时疼痛无已,精神痛苦,无以复加,百极其治,毫无寸功。求余治,脉之涩弱,舌苔簿白,胃寒故也。胃阳抑困,阴霾四合,以余经验,与灸上脘、中脘、下脘穴,以扶胃阳,助其消化,强其胃壁,止其疼痛;更灸足三里、上巨虚穴,以益胃气。凡7诊而痊。或曰,此症何以不用针?余曰:针之补,不及灸,灸之助阳,甚于烧针尾,以病系久寒,非用3年之艾,不能取沉寒瘤冷也。而中脘之治胃,更为特效之穴,学者当切记之。 前上海水上警察大队冯先生,胃痛病已久,来寓求治。为针肩外俞、曲池、合谷穴,一次霍然。 前中华某工会谢先生,胃病多年,饮食稍一不慎,即脘痛呕吐,中西药石,均无效果。为针中脘、上脘穴,兼用灸法,脘痛立除,复补足三里穴、泻丰隆穴,各恙均除。 牛庄路报本堂某法师,娴于经典,道行精严。患胃病有年,发则痛剧,匍匐不能起立者3日,饭食不下,精神疲困。与刺内关、脾俞、鸠尾、上脘、中脘、足三里穴,施以补法,温畅胃气,使脾胃和调,凡二诊即痿。洋行街某进出口行总经理吴君,体胖,魁梧奇伟,不知者固不知其有病态也。吴患胃病多年,发则呕吐剧,百极其治,终无寸功。慕余名,由名医沈芝九之介,延余调治,为针肾俞、内关穴,灸三焦俞穴,调治数月,沉疗立起。 胃病之预防,先注意居常之卫生,取易消化之食物,食后宜稍做运动,谚云:“饭后百步,胜比吃补”,此是胃病者之调养法,非对强健无病者而言。若服碳酸氢钠(小苏打)以求片刻之舒服,实非所宜。根治之法,须针药并施,而针灸之功,尤胜药石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