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凭脉用药法(最简单、基础、实用的脉法)

 浔阳子秘录 2018-01-07

I导读下表是作者数十年临床所得,脉法与方药对应,真是最简单实用的脉诊资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平则无病,不平则病论


治病之道,不外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协于平而已。盖人之有病,总属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邪正之偏胜。以阴盛则阳必虚,阳盛则阴必虚;气分受邪,则血必虚;血分受邪,则气必虚。邪正偏胜,即虚实太过而不平,不平则病矣。欲使其平,必须将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方可平而无病。犹权衡之称物,一有轻重,必轩轾而不平。亦独舟楫之载物,偏于左右,则畸侧而不平。必须将重者卸之,轻者加之则权衡平而无偏倚之患。舟楫平,得免倾覆之虞。故善治病者,必须审明其阴阳气血表里之虚实。将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协于平,则病自愈矣。如其不然,则虚者尤虚,而实者尤实,是何异权衡之轩轾、舟楫之畸侧,而不卸重加轻,反卸轻加重,岂有不偏倚太过而立时倾覆者哉?时医不知此理,贻误何可胜言。且自古以来,但有其言,而无人得证明其一定之虚实,可以必使其平者。霖不揣鄙陋,既已辨明阴阳气血之虚实于前,诚恐此理难明,故再援比权衡轻重之法,绘图以著明之。


并将三部九候之脉,以有力、无力之简易法,而分其气血阴阳表里之虚实。泻其有余,而补其不足,以使其平,而病不治自愈矣。兹又略举用药之法,以示一隅。如得以此法而三反之,则无论何病,未有不愈者。此乃治病一定不易之理,亦百无一失之法也。惟欲证明阴阳气血表里之虚实,除脉之外,决无别法。如能精研脉理,按图索骥,并融会而变通之,则治病如反掌,决无望洋与叹之虞。

 

 

权衡图说


此图之用药法,不过略示邪正虚实之补泻法、治病之规矩准绳而已。至于邪正虚实之辨别,虽可于脉之有力、无力证之,惟正虚易于认识,而邪则难于分别,良以邪之种类不一耳。且此图之用药法,仅据其热邪而论,尚有阴寒积滞等证,亦见有力之脉者,诚恐误会,故再续陈一二,藉冀一隅之三反也。


惟热邪脉必滑数且实,寒证脉必弦紧或迟缓:若左浮弦且紧者,宜用麻黄汤类;右浮弦且紧者,葛根汤类。


迟缓或沉紧之脉见于左者,用大顺散类。见于右者,四逆汤类。


又有积滞之脉,必沉牢且实见于左者,用伏梁丸、肥气丸等类;见于右者,息贲丸、痞气丸等类。


更有痰饮水气之脉,必系沉弦:见于左者,用五苓散类;见于右者,控涎丹类。


再有沉涩有力之脉:见于左,属瘀血,用抵当汤类;见于右,属气滞,木香顺气汤类。


此系约略言之。至于审病酌宜,惟在医者神会而变通之,未可拘于一定也。更有时症应汗应利而误下,应下而误汗及利,亦属大逆,不得不再申辨之。


如左部所见之邪脉,浮弦或浮紧宜发表,沉弦宜利小便,中候弦宜和解。此即邪在水道之间,只有汗之、利之可去,决非下之而可去之者。以小肠、膀胱,皆在左手候之。汗之者,即其邪驱从膀胱之边门而出也;利之者,即驱其从膀胱之大门而出也。是以仲景治伤寒,脉浮缓用桂枝汤汗之,浮紧用麻黄汤汗之;脉沉弦系邪入于膀胱之腑,用五苓散利之;邪在半表半里之间,用小柴胡汤以和解之,概可见矣。


凡热邪传入于胃腑,右关脉现沉实且滑者,为可下之症。此乃邪在谷道之中,惟有下之可去,亦非利小便而可去之者。以胃与大肠之脉,在右手候之,下之必由胃与大肠而出也。


其右脉沉则不可利,然右脉浮亦可发表者何也?以肺主皮毛,脾胃主肌肉,邪在皮毛肌肉间,以借其毛孔而祛出之,因毛孔附于皮毛肌肉间,驱之亦易也。故右部脉见浮实则可发表,惟见沉滑且实者,可下而决不可利,利之反竭其津。


亦犹左部脉见沉弦且实,可利而决不可下,下之反损其胃。


若误治之,即谓诛伐无辜,则热邪不但不去,必变症丛生而难治矣。故治病必须有一定之认识,方不致误。


以上所述,系积数十年经验而得,且竟历历不爽,爰特表而出之。



▶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