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素之问 | 【少阴篇】《伤寒论》之门

 为什么73 2019-08-05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今天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伤寒论》补津液的寒热两类法度,是从肺痿开始的,从一味甘草汤开始,《千金翼》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方。甘草(三两)。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包括所谓的“温脾汤”甘草大枣,肺痿偏寒用生姜甘草汤,甘草干姜汤,偏热用麦门冬汤,甘麦竹茹汤等。

这是从补虚法展开的,所以类方可以从一味甘草汤开始,是少阴法、补虚法。也可以直接分类《伤寒论》。伤寒论除了可以从“起自风寒”“伤于暑热”分为伤寒、温病两系,还可以从虚实分开。

少阴篇是《伤寒论》的重中之重、众妙之门。“脉微细、但欲寐”既不是里证也不是寒证,更不是与太阳病对称的“表阴”,少阴病描述的是一个虚性状态,即虚证定义。如果再重视一下甘草粉蜜汤,它带来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金匮》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甘草(二两)粉(一两) 蜜(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纳粉蜜,揽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瘥即止。白粉(粉),据二《千金》当为梁米粉,《外台》引《千金翼》作白梁粉,当从。

腹中痛里结,排除火证,应该是水饮或里寒,所以脉是沉或弦。但是脉不沉弦,反而洪大,也就是排除里寒水饮,排除火证,要考虑蛔虫病,物理刺激引起腹痛!然后描述一番蛔虫病:吐涎啦,疼痛无规律不定时之类,或者吐下有虫,扪到虫动等等。这时候怎么办,杀虫药啊。“毒药攻邪”,南瓜子,川楝子,使君子甚至某些杀虫毒药之类,但是“毒药不止”,杀虫攻邪药无效,还是痛。 

那是诊断错误,这是津虚失养而痛,所以用甘草粉蜜汤,补津液就好了。这是少阴补虚法与“毒药攻邪”对称的陈述,也就是“虚实为纲”的宣言。

《仓公传》遂医案所说的“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除了强调预后的“顺逆”,直指遂医案寒热误判的根本原因在于,遂医不知道虚实之辨,而仅知寒热(阴阳)水火之剂,“虚因实治”,故爆发痈疽而死。

误读是一直存在的。解剖、生理方面的论述多在医经。《素问》的内治法体系是强调五味补泻,秉承了“调百药剂和”“和合五味”与“本草石寒温”的差别,是典型的医经内治法,不强调寒温偏性而强调补泻。而经方“水火之剂”本寒温偏性强调毒药攻邪,是以“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长于攻邪而短于补虚。《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的误读极可能是是受到《素问》热论误读的影响,直接导致宋以前伤寒传本三阴三阳定义的不统一,提示唐传本伤寒是三阴三阳概念的“争鸣”时期,非仲景原创。

《伤寒论》所以被误会,与唐宋以阴阳改表里,再用三阴三阳统六病(本为七病),同时因为温病内容的丢失,用阴阳改替表里寒热,对于其后虚实概念的处理依然使用阴阳,导致概念混乱,尤其是少阴病的误会,终至仲景体系面目全非。

---摘自《伤寒论》六要素大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