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学案”:不是天使,更非恶魔

 虚室生白 2018-01-07

发布时间: 2015-06-09 12:20浏览量:103

黄本荣

        摘要:“导学案”(又称“学案”“讲学稿”“教学案”,香港称“工作纸”,台湾称“学习单”)教学是第八次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本土进行的一种自发却又集体无意识的草根式教育改革实验活动,目前已遍及全国。有人认为,“导学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救世主,它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导学案”就是一个恶魔,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异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用一种新形式对“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尽管伴随着种种争议,这一草根式的教改论文发表中文期刊在线:www.5qikan.com实验还是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审视这种教学实验。在我看来,“导学案”既不是救世主,更不是恶魔,它就是教学改革的一个载体和工具,既可以斩妖,也可以杀人。我们必须抛弃二元论的思维方式,研究它的来龙去脉,研究它的本质特征,研究如何用好这一教学改革的载体。

关键词:学案;教育改革;思维方式

    现在有一种很时髦的理论叫原点理论:当你遇到事情无法进展或者选择面临困难之时,不妨回到原点——你的起点处,因为或许从某个时刻开始你就已经忘记了你最初的论文发表中文期刊在线:www.5qikan.com目的,所以只有回到原点才能帮助你找回你的初衷。我们不妨试着回到“导学案”的原点。

    探本穷源,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末,有人认为那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黑暗时期”,黑暗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那时,一大批有识之士认识到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出了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着手探索和实践如何突出“学生的学”。当然,这一教学思想其实论文发表中文期刊在线:www.5qikan.com早就被国内外的教育权威倡导过,其机理也并不复杂,回归的是“‘学’字的意义,是要学生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这个基本而朴实的教育规律。然而,灰色的理论很难转化为绿色的教育实践。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教学生学”远难于课堂上的直接“灌输”,“教学生学”需要费大力气去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在传统——也许还有现实——的教学话语定势之下,绝大多数教师对这一朴实的教育规律视而不见,见而不察,察而不肯见履力行。终于有一天,少数老师从繁多的练习册中抬起了头,为学生编制了一些小纸条(这些小纸条大概就是“导学案”的雏形),用小纸条规划学生的学习,为课堂教学服务。“导学案”课前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上课时老师按照“导学案”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课堂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堂”,课堂上的话语权不再为老师独霸。多年来苦苦探索的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导学案”教学中得到了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点拨中得到了落实。

    与质量这一教育的永恒主题相依而生的论文发表中文期刊在线:www.5qikan.com是教学改革——人们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反思发现教学行为的不足,在教学行为的矫正中进行改革。“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为什么“导学案”教学这一自下而上的草根式教学改革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因为有了“导学案”这一载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就从少数有识之士的探索实验,变为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实践,“导学案”成为撬起“学生为主体”这个地球的支点。它应时而生,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以学定教”变成了绿色的教育实践。

    有了前面对原点的回望,有了对“导学案”本质特征的追寻,我们就会对这些年来“导学案”教学中困扰着我们的几组关系产生一些新的认识。

    一、“导学案”与教材、练习册的关系

    从对原点的回望中我们知道,“导学案”是在对各种练习册的否定和反叛中诞生的,假设把“导学案”编制成练习册,并与其他练习册和平共处,只能是进一步加重学生的负担。“导学案”不应是加重学生负担的练习册,而应是教材的生本化和校本化,是教师根据论文发表中文期刊在线:www.5qikan.com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图表编制而成的学生学习方案。

    “导学案”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统编教材进行改编后的校本教材。它是对教材通读、研读后的进一步解读,是根据学情、结合教师自己的特长和当地教育资源转化而成的教学元素。这样的“导学案”,使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清楚自己该如何去。

    “导学案”不是练习的罗列,而是各种论文发表中文期刊在线:www.5qikan.com练习册生本化后的学习资源的精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决定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学情,而我们学生购买的各种练习册忽略的恰恰就是学情。并且,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学习和训练文化中,我们总认为多多益善,我们追求“应该有的一个不少”,对教学和训练的缺失零宽容;我们总认为多多益善,对“不该有的一个不多”宽容大度,岂不知那也是一种浪费。生本化了的“导学案”,考虑的就是自己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该有的一个不少”,“不该有论文发表中文期刊在线:www.5qikan.com的一个不多”,猛一看与练习册形似,实则有着本质不同的价值追求。

    二、“导学案”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和“学”的关系中,“学”是主,“教”是导,没有“学”,就没有“教”。《学记》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为什么叫《学记》而不叫《教记》,是因为常识告诉我们,教来源于学,或者说“教”“学”同源。“学,会意字,‘学’与‘教’同源。甲骨文是双手摆布算筹形,表示学习计算。金文加出‘子’,表示教孩子进行计算;后又加出‘攴’(手持棍形),以强调督责指导之意。篆文承接金文,也分为二体。隶变后楷书分别写作學’与‘斅’(或斅)。后二字表意有了分工。如今简化为学与教。”(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古代的教学并不像有些老师想象的那样就是简单灌输。这有《论语·侍坐章》为证。但在尊师重教这一传统文化的浸染下,我们在“教”和“学”的关系上渐渐有失偏颇,教师为主体,成了中国的教育文化。虽然我们现在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研究者都赞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说法,但很多人骨子里还是“教师为主体”的拥趸。

    很多教师都熟悉“学习金字塔”理论,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学习方式后的学习效果。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教师在上面论文发表中文期刊在线:www.5qikan.com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与其在课堂上告知,不如让学生自己阅读;与其小组讨论,不如自己“实际演练”……老师讲了不等于学生听了,学生听了不等于学生懂了,学生懂了不等于学生会了,学生会了不等于学生会学了……道理老师都懂,可到了课堂就管不住自己的嘴。但是一份小小的“导学案”,却可能成为改善“教”与“学”关系的重要载体,因为“导学案”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向“满堂灌”教学宣战,这从前面对原点的回望可知,其论文发表中文期刊在线:www.5qikan.com本质特征就是“多学少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过还要看到,教与学是一对矛盾,过分强调“教”,学生的学就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过分强调“学”,教师的作用就会被弱化。这都不是教学的最佳境界。裴娣娜指出:“教学活动中,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教学永远包括教和学,是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辩证统一。”所以,实施“导学案”教学,不能机械地排斥教师的讲,关键是教师讲在何处、讲在何时。有个俗语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君”的“一席话”之所以有如此神效,前提是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已经读书研究了十年,但苦于自己的见识而没有开窍,教师高瞻远瞩,用“一席话”略加点拨,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假设没有十年论文发表中文期刊在线:www.5qikan.com读书研究,“听君一席话”则等于没有听,否则就没有“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应该是对教师“讲在何处、讲在何时”的很好诠释。

    三、死的“导学案”与活的“教学”的关系

    语文学科对“导学案”教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导学案”上的问题是教师越俎代庖设计的问题,学生只能依题作答,剥夺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和机会;二是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学生仿佛成了借参考资料做“导学案”的“职业抄手”,语文性渐渐散失,语文味慢慢淡化。读到这样的批判,让我们觉得对话者似乎并不是一个“导学案”教学的实践者,也不是一个教育教学研究者,否则不应该指桑说柳,让人摸不着头脑。

    “导学案”不是练习册,它只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图表编制而成的学生“学习(语文教学论文发表)方案”,它应该比练习册的内容丰富得多。它有习题、问题,但那只是学习资源,教师并不能因此就剥夺学生课堂上发现问题并提问的权利。“导学案”是死的,但课堂教学是融入了师生生命的鲜活灵动的历程。

    搞教学的人都应知道,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起码有四个——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情境。“导学案”只是一个教学载体、教学资源,不是论文发表中文期刊在线:www.5qikan.com课堂教学。丢弃其他三个重要因素,只被“导学案”中的几个习题牵着走,就很容易上成作业课。事实上,就语文教学而言,“导学案”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其长处恰恰在于突出了语文的实践性、综合性。“导学案”是学习方案,所以“导学案”教学的课堂组织结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传统的课堂组织结构是问题,而传统的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推进方式有明显不够科学的地方。

    如右上图所示,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推进中,问题一提出后(正确答案是D),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回答都错了,老师往往会置之不理,因为丁同学回答对了,所以课堂就往前推进,接着提出问题二(正确答案是A),虽然乙、丙、丁三位同学对问题二都不理解,想到的答案都是错误的,但因为甲同学回答对了,于是课堂就再次往前推进……不管“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喊得多响,事实上这样的课堂并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学。

    “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往往会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考虑的是学生先学什么、怎样学,再学什么、怎样学,用学生的学习活动串起课堂,教学的流程就成为了学生连贯的自主学习过程。传统的以问题解决往前推进的课堂,教师必然关注的是中上论文发表中文期刊在线:www.5qikan.com等学生,只要问题有了正确答案,课堂就快速往前推进,而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或接受能力有缺陷的学生,慢慢就会成为课堂中的旁观者,时间一长,分化就不可避免。“导学案”教学,以学生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流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有所作为,谁都不能置身于学习活动之外,也就没有了课堂中的旁观者。传统的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推进方式,课堂呈现形式主要是师生之间的答问,而“导学案”教学以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课堂,学生必须自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查字典词典、朗诵背诵、造句仿句、写话说话、演讲辩论……参加这些学习活动,学生就得动脑、动嘴、动笔,这也就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活动”,不能是那种所谓“只见人文,不见语文(言语实践)”的活动,也不能是那种纯粹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而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言语实践活动”,学习的内容目标不能变,只是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吴宏祥活动式品德课中的活动内容有效性特征探究[J]. 内蒙古教育论文发表 200924

[2] 黄桂林把写的训练留在课堂[J]. 山东教育 200934

[3] 黄桂林美好的祝愿 诚挚的感谢[J].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0910

[4] 王巧云学会对孩子承诺[J]. 早期教育(家教版) 200910

[5] 宗苏捷理发之后[J]. 少年文艺(写作版) 200912

[6] 唐有泉《梅花魂》教学建议[J].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9Z2

[7] 黄蓉,黄桂林走进心灵深处 接受心灵洗礼——《可贵的沉默》教学建议[J].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003

[8] 黄桂林把学生习作引向真实的生活[J].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0Z1

[9] 唐有泉《自然之道》教学建议[J].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论文发表 2010Z1

[10 黄桂林让学生带新词走向运动场——读写结合新探(1)[J]. 内蒙古教育 2010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