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茂名】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简介

 寻find 2018-01-08


八坊村航拍图   摄影:陈科霖

八坊村,位于镇隆镇政府驻地的东面,与镇政府隔西江(北界河)相望。信宜古城址座落于该村,东、西两江环抱汇合于村南面。明清时期,信宜驿路于该村设县前总铺(递)。铺址在今文明门内西边,民国信宜县政府门前,清末废。后城内居民日众,经多次买卖拆建,铺址具体位置难以考证。古驿道分二支,其一支由县前总铺经青云路出文明门(南门),再从文明门到西江边慕礼渡,即现镇隆墟(原南界墟)大桥头;另一支由县前总铺出西门,经大路街至慕礼渡。驿道经镇隆墟进入高州达府城。驿道宽2.5米,2公里多,夯土上铺青砖。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道建设时用混凝土覆盖,现驿道走向尚存。抗战期间,民国二十八(1939年)年,县政府以防日军空袭,便于居民疏散为由,拆除信宜古城墙,城基改作环城公路。今八坊村有环城公路和窦州大桥与国道207线相接,有公路经镇隆墟大桥达镇隆墟,近年还建设了天后街大桥通天后街至高州东岸,交通便利。

该村属低丘陵地带,村前两江环抱,背倚登高山。村南池塘稻田千顷,远挹山光,近吞水色,茂林修竹,风光旖旎。改革开放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加,建设日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稻地鱼塘日减,自然景观大不如旧。

唐武德四年(621年)设立信义县时开村,距今近1400年。宋太平兴国元年(972)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信义”改称“信宜”,沿用至今。因代有迁徙,故何姓氏最早定居该村难以考证。该村至1952年,均为信宜县治之地。1952年至1995年为镇隆区公所,公社管委会、镇人民政府驻地。明朝属坊郭都,清朝属梓橦坊。民国初属一区梓橦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隆镇(区公所、公社)八坊村(乡、管理区)。

据族谱资料,居住该村较早并成望族的是东门叶姓、西南角王姓和大路街李姓。明永乐四年(1406)叶继琛领兵高州,定居信宜县城东门。明正统五年(1440)王鉴(号梅轩)任信宜卫所守御,世袭千户,入籍定居该村西南角。明万历八年(1580)李期然为王氏西席卜居大路街。现驻均为汉族,广府民系,用粤方言信宜白话。2015年来,居民1000余户,户籍人口3200人。

村民传统的经营以种菜、种果、鱼塘养殖及水稻、番薯、花生生产为主,加以部分小商小贩经营。改革开放后,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村内村民则利用古城优势,经营餐饮及商品另售。现从事的行业涉及古玩、制衣、建筑、制革、木器家具、五金、印刷等。2015年,八坊村总收入3.9万元,纯收入3.9万元。居民主要收入来源有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农业生产、企业生产、银行存款等。1978年通电,1978年通电话,2001年通网络,2010年通自来水,1995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有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3所,文化广场9个,篮球场3个,公园4个,文化活动室4个,农家书屋和电子阅览室2个,藏书约8000册。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零星分布村中。明清民国建筑风格都有少量存在。村中有祠堂15座,书院13个,形成较为集中的祠堂和书院群。现存较好古建筑物有文明门、棂星门、大洪国王宫(学宫)、中山纪念亭、黎照书院、简斋书院、起凤书院、陇西书院、陆大夫祠、岳耀宗祠、李仰吾公祠、青莪大屋、八角楼等。

文明门位于八坊村文明街口,又称“红楼”,原是信宜古城南门。清顺治十三年(1656)修建城垣,建成东南西北城门楼四座。清嘉庆十八年(1813)绅士梁贻嘉等呈请移南门于学宫前正南,取“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命名为“文明门”。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改建,建筑物仿宫殿楼台式,上下两层,底层瓮成,中开拱门,门高4.73米,宽4.4米,深10.55米。整座建筑物高30多米,宽24米,深14米。建筑物属“庶殿式”楼台结构,大屋顶,高台基,鼓磴式柱础,抬梁式屋架,檐下莲花托拱,飞檐翘角,红墙绿瓦,雄伟壮观,古色古香。1998年2月被茂名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文明门   摄影:邱朝晖

起凤书院位于八坊村文明东横街。坐北向南,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县裴正时创建,初建时为三座两廊。道光二十年(1840),知县罗嘉会重建,添设廊庑号舍,兼为试院,又称“考棚”。光绪五年(1879)于书院后座上层建楼,称“登瀛楼”。取“登楼远望,小瀛洲之胜景尽收眼底”之意。后增设厅堂六间,房子十二间。为生童肄业之所。民国初期,书院前座被改建成西式洋楼,作为国民党县党部。登瀛楼保存较为完整。土木结构,砖砌墙,面宽25米,进深15米。抬梁式屋架,鼓磴式柱础,半拱雕刻龙头喷水托住梁架,装修别致,独具一格。楼上正厅上镶一块万字曲屏风,线条精细,古朴大方。后座首层墙镶清光绪朝县衙衙规石碑八块,每块宽0.45米,高1.07米。另一碑刻高1.7米,宽0.47米,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广东巡抚布政司的告示勒碑。书院大门正前方约25米处有一宽高厚大的照壁。2000年11月茂名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起凤书院   摄影:陈科霖

大洪国王宫位于八坊村文明街,原为信宜学宫。学宫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历代几经修建,至清乾隆四年(1739)改建为清代风格的建筑。尚存棂星门、贤关坊、圣域坊和大成殿。学宫面宽29.6米,深115.81米,面积3400多平方米。大成殿坐北朝南,宫殿式建筑风格,面开五间,进深四间。歇山顶,重檐,正脊饰双龙戏珠,正面屋檐排列釉陶竹枝栏杆。抬梁式屋架,石质莲花柱础,上托八根铁枝木柱支撑梁架,木质半拱装饰龙头配卷云刻纹。清咸丰十一年(1861),广东天地会首领陈金釭率部攻占信宜,建立大洪国,号称南兴王,以学宫为王宫。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大洪国王宫旧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大洪国王宫   摄影:陈科霖

中山纪念亭位于八坊村镇隆中学校园内,原为中山公园的一部分。民国时期,中山公园为信宜县政府的后花园。纪念亭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夏,坐西向东,高7米,占地54平方米,六角六柱,两托顶,砖、木、水泥钢筋混合结构,柱间圆拱门,亭前后砌阶梯。亭刻“中山纪念亭”五个大字,亭内建一圆台。2006年8月,信宜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纪念亭   摄影:陈科霖

八坊村的民俗以年例最著名。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八坊村的居民无论外出务工或经商,都会提前回家,准备年例所需的各项用品,并通知亲朋戚友,重要的是生意上或事业上的合作伙伴如期到来。这天,各家各户都极其看重,有所谓“年例大过年”的说法。他们都以这天到来的亲朋戚友多寡作比较,认为亲朋戚友越多,门庭越热闹,他们做人做事越成功,越光彩,越有成就感。居民这天招待亲朋戚友的菜肴也是最为丰盛的。待客的传统特色菜肴有:杨桃鸭、鱼古、鱼扣、桂花肠、腰卷、豆腐釀、五香扣肉等。居民一早备好茶果三牲拜祭祖先、神灵,祈求家庭安康、五谷丰登、生意兴隆后,便准备迎接亲朋的酒菜。一般居民都分中、晚两宴客,有的甚至用流水席全天宴客。饮宴后,客人可自由参加村中集体组织的年例活动,如看木偶剧、人班戏、猜灯谜等。到晚上,村中还组织大型的飘色巡游及烟花表演。八坊村的飘色可谓声名在外,文明遐迩,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如清明祭祖,端午洗龙舟水,饮艾酒,挂艾辟邪,重阳登高等民俗也盛行。


镇隆明珠飘色2007年12月2日,获全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代表人物有李季濂(清朝人,知政大夫,同盟会员,华侨实业家)、李麟祥(明末清初杰出文人,县志总纂)、李东绍(清朝杰出文人,县志主编)。李孝式(马来西亚开国元勋)。李宜昌李宜相(清朝兄弟同科进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