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2017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探究
《2017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探究》课件
幻灯片1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2017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法探究
玉溪师院附中:普双华
幻灯片2
幻灯片3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角度
(考什么?) 。
2、探索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设题陷阱(怎么考?) 。
3、探索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怎么解?)。
4、提高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的解题能力。
幻灯片4
研题读纲明方向
请同学汇报课前研究高考诗歌客观题真题的的设题角度(考什么?)。
幻灯片5
(一)古代诗歌阅读(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2]。
注[1]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2] 人物是秦余: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暗夕阳尽”以景物的光影变幻,写诗人对暮中江水的印象。
B. “潭影似空虚”则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影天光的独特感受。
C.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
壮阔美好。
D.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
幻灯片6
(二)(16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野望(唐)杜甫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幻灯片7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幻灯片8
(三)(98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幻灯片9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
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
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
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幻灯片10
2016年考试说明:
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评价思想内容;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幻灯片11
设题角度
意象 内容 情感
意
语言
技巧
幻灯片12
老师心思了然心
结合刚才设题分析,我们一起来探究高考诗歌客观题真题的的设题陷阱(怎么考?)。
幻灯片13
(一)古代诗歌阅读(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2]。
注[1]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2] 人物是秦余: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暗夕阳尽”以景物的光影变幻,写诗人对暮中江水的印象。
B. “潭影似空虚”则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影天光的独特感受。
C.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
壮阔美好。
D.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
幻灯片14
(二)(16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野望(唐)杜甫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幻灯片15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幻灯片16
(三)(98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幻灯片17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幻灯片18
设题陷阱:
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基础知识,文化常识,技巧及作用)
望文生义,曲解原意。(字词、内容)
意象、内容、情感、主旨、意境、语言
以偏概全,故意反说
弄错对象,张冠李戴
无中生有,横生枝节
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幻灯片19
锦囊妙计求高分
结合考什么,怎么考的分析、以前做题经验探究高考诗歌客观题真题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幻灯片20
(2010北京卷)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6分)
古风(其三十九)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幻灯片21
(2013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①—③题。(8分)(8分)
①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A.一联
②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谦辞,
随意引申
幻灯片22
解题方法及技巧:
读懂诗歌是关键,
主客变化不离宗。
审清题目明要求,
细读选项划要点。
运用知识作判断,
对照诗句细分析,
参照陷阱明师意,
正选排除巧妙用,
确保选项得满分。
幻灯片23
挑战自我勇尝试
幻灯片24
(99年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9题。(6分)
漫成①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此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 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幻灯片25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幻灯片26
总结归纳再提高
幻灯片27
绝知此事要躬行
(转自新语文新高考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