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5:《枪炮、细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伟天英 2018-01-08

读书笔记5:《枪炮、细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一、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

整本书都在试图解释这个问题:数千年以来,世界上的某些地区发展成为使用金属工具的、有文字的先进工业社会,有些地区仅仅发展成为没有文字的落后农业社会,甚至还有一些地区则仍然保留着使用石器的狩猎采集原始社会,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分化的世界格局?

在该书的前言,作者以新几内亚为例,提出疑问:为什么是欧洲人征服统治了新几内亚,而不是新几内亚人征服了欧洲?并一一否定了现行的三种解释:一是种族歧视论,即白种人比黑种人聪明;二是气候差异论,即北方干燥多变的天气比非洲温热潮湿的天气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三是枪炮和传染病(作者认为前两个原因是无稽之谈,第三个原因虽然成立,但只是直接原因,并不是终极底层原因)。

对于“种族歧视论”,作者认为新几内亚人可能比西方人更聪明,并给出两个理由:一是几千年来,西方人一直生活在有中央政府、警察和法制的、人口稠密的社会里。在这些社会里,稠密人口中传染性的流行疾病(如天花)在历史上是导致死亡的主因,而谋杀则比较罕见,至于战争状态则不是普遍情况。大多数逃脱了致命的传染病的欧洲人,把他们的基因传给后代。相比之下,新几内亚人所生活的社会,由于人口稀少,稠密人口中发生的那些流行疾病无法形成。而造成新几内亚人传统的高死亡率的,是谋杀、长期的部落战争、意外事故和在获取食物中出现的问题。即,新几内亚人自然选择出更聪明的基因,而西方人只是自然选择出更适应传染病的基因。二是现代欧洲和美国的儿童花费大量的时间,被动地接受电视、广播和电影所提供的娱乐。传统的新几内亚儿童几乎没有机会去接受这种被动的娱乐,而是把他们醒着的时间几乎全部用来从事积极的活动,这对儿童智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探究形成上述历史格局的原因

直接原因:以枪炮、钢铁武器和马匹为基础的军事技术;欧亚大陆人已免疫的的传染性流行病;欧洲的航海技术;欧洲国家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和文字。

形成上述直接原因的先决条件是农耕生活方式的兴起。农耕生活的几大影响:

一是通过耕种植物,获得更多可消耗的食物。在野生的动植物物种中,多数动植物是不能用作我们的食物的,比如有的不能消化(如树皮、树叶、野草),有的有毒,有的营养价值低(水母),有的吃起来麻烦(很小的干果),有的采集起来困难(大多数昆虫的幼虫),有的猎捕起来危险(犀牛),上述这些动植物占据土地上生物量的90%。通过驯化对人类有利的动植物,能够使可食用的动植物在数量上压过不可食用的动植物。

二是通过饲养驯化动物,为人类提供更多肉类、奶脂、肥料、拉犁劳动力和交通工具。

三是通过定居生活,养育更多人口。许多狩猎采集社会里的人经常跑来跑去寻找野生食物,不利于生育小孩,婴儿也常常因缺乏照料和食物缺乏而死亡。农耕时代以后,农民留在他们的田地和果园附近,女性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生育小孩,从而使人口变得更稠密。

四是粮食生产的富余导致人员结构的分化。定居生活使人们可以把多余的粮食贮藏起来,随着粮食储存的数量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就分化出专门看守和管理粮食的专职人员。剩余粮食储备可以用来养活职业军人、养活像制造刀剑、枪炮和发展其他技术的金属加工工人之类的手艺人,以及养活能够保存信息的抄写员,因为他们所记录的信息比人们能够准确记住的信息要多得多。

五是驯养动物过程中进化出病菌。像天花、麻疹和流行性感冒这类传染病作为人类的专化病菌出现了,它们原是在动物身上感染并传播的,后来突变成对人也有感染性。驯养动物的人成了这些新演化出来的病菌的第一个受害者,而这些人接着又逐步形成了对这些新的疾病的强大的抵抗力。当这些有部分免疫力的人与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病菌的人接触时,流行病于是产生了,99%的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病菌的人因之而丧命。从驯养的动物那里最后获得的病菌,在欧洲人对美洲、澳大利亚、南非和太平洋诸岛的土著的征服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动植物的驯化意味着人类的粮食越来越多,因而也就意味着人口越来越稠密。因此而带来的粮食剩余和(在某些地区)利用畜力运输剩余粮食,成了定居的、行政上集中统一的、社会等级分明的、经济上复杂的、技术上富有革新精神的社会的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能否利用驯化的动植物,最终说明了为什么帝国、知书识字和钢铁武器在欧亚大陆最早发展起来,而在其他大陆则发展较晚,或根本没有发展起来。在军事上使用马和骆驼以及来自动物的病菌的致命力量,最后就把粮食生产和征服之间的许多重要环节连接了起来。

读书笔记5:《枪炮、细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