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讲座(十三)第四讲(三)

 思明居士 2018-01-08
第四讲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讲解了《温病治验提要》第五条的内容,温邪在卫的主要治法治则,具体的临床治疗将在第六讲中更详细的讲解。
第四讲(三)
第五条:温邪在卫,当以疏卫为主,宣其阳,开其郁,佐以清热。热多则清,郁多则宣,湿遏用芳化,火郁当升降,切不可以解表求汗而用辛温,否则伤津损液不利于病。古人谓“在卫汗之可也”非属方法,乃是目的,否则与温病相背矣。
温邪在卫,当以疏卫为主,温邪在卫——告诉你是温邪在卫分的时候,当以疏卫为主——应当疏卫,要记住不能解表,要疏卫。
宣其阳,开其郁。治疗方法是这样,就是说温邪在卫分的时候,一定用疏卫(的方法),决不许解表。干什么疏卫呢?就是要宣其阳——把它的阳气宣通开,开其郁——把它的郁给开开。
 佐以清热——用点儿清热药。以宣扬为主,以开郁为第二,以清热为第三,佐用点儿清热(药)。这就是温邪在卫分(的治法)。
下边:热多则清,郁多则宣。热多的时候(要清),——怎么知道热多呢?舌头红了,口干了,脉数了,数的明显了,就是热多了。要清,就是以清为主。我们在临床上总要看脉、舌、色,就是客观的检查为主,你有多少热,(通过)脉、舌、色看。有多少卫气不好,有表证,都是从脉、舌、色(中发现)。脱离了脉、舌、色,根本不可以瞧病,它是客观的检查。再返回来说,说“热多则清”,热多呢,脉必是数的多一些,口干得多一些,舌(质)红得多一些。舌面上干的多一些。面色呢?热多必红一点,所说的红一点儿,不是脸(有)多红,是偏红一点。因为我们懂得了“红”,不是说有多“红”,温热病也是红的,一看面赤,——红得不能像涂的色那样红——热多,要以清为主。像银花、连翘,清气药要有一点儿了,以它为主。
郁多则宣,——郁多的时候,应该用宣的法子。为什么说郁多呢?脉比较沉,舌头比较……不是这么干,脉呢,比较沉涩,宣郁不开的。所以热多清,郁多宣。
湿遏用芳化。假如湿多的时候,用芳化,用芳香药来宣化它。火郁当升降。湿遏芳化,我再讲一讲具体用药。湿多的,比如说舌腻,舌润,舌滑——湿多,是不是?周身沉重,疲乏无力,这都是湿重的症状。脉呢,是沉的,是缓软的,脉是沉软的,是湿重。舌、脉、色,湿重的时候,面色必是淡一些的、黄一些的,甚至于有一些……轻微的有一点儿汗液。或者是头沉重,耳不聪。这都是以湿为主的,应该用芳化。
火郁当升降——说是里头是火郁,当该用升降。什么是火郁?火郁的症状,第一个,脉沉,可是极数,沉则主里、主郁,极数呢,是热。面色呢,什么叫火郁的面色?脸瘦,脸干,脸偏黑。就是一瞧见,脸暗,很干燥。眼神很好,很着急,什么叫眼神呢?我们看到两个眼睛,很着急。舌呢,是红的,是干的,起刺。像火郁的特点呢,脉、舌、色,症状呢,发冷,身上打着寒战。这个寒战决不是表证,这个寒战是火郁。就是《内经》上讲的“寒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热”(原文“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取自《素问·至真要大论》)。这就是热。热郁住了,形成寒战,身上冷。往往,我们在临床上看到一个人怕冷,不能简单地想到了是受了寒,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阳不足。往往(原因)很多的,在郁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寒战、打哆嗦。所以火郁的时候,当升降。什么叫升降呢?类似有宣发的,有疏通的,让气机正常的(流通)开了。例如升降散之类,有升的,有降的,常常咱们用药也是,用几个升药,用几个降药,调整周身的气机。
底下:切不可以解表求汗而用辛温。底下告诉你,切切实实地不可以用这解表药。因为你瞧着冷,一瞧着冷就想解表,这都错了。因为什么说错了呢?它这个并不是表证,这些个都是……该怎么治就怎么治,根据脉、舌、色、证,我们分析它,绝对不是怕冷就是表寒,怕冷就是桂枝汤、麻黄汤,绝不是。尤其是我们临床上,必须仔细地推敲,仔细地想。我常讲,为什么要重视临床呢?都是一个冷,十个大夫,可能我们实习的时候吧,可能有三个人说是表证,是不是得开桂枝汤啊?他冷啊。那几个呢,可能说是阳不足,又是冷,都错了。没有摸摸脉,沉。有些人说这脉沉是里头(有病),脉(沉)必是湿,可是底下没有看到。我常讲,必须啊,看脉看四个部分,(黑板)浮、中、按、沉,这个是四个部分。脉必须摸到浮、中、按、沉。往往我们就看到浮、中了,浮、中,浮取、中取,它是功能,按、沉呢,是实质。我们常常只看到脉的沉,说这个脉啊,没劲儿,看到了浮、中,我们只是没有往下按,按、沉没有摸到。在按、沉部分,告诉你很清楚,是细数,告诉你阴分热。常常都错了。所以我们诊断一个病,必须很细致的诊断清楚,绝不能够从现象,从浮、中来决定。所以这个时候呢,不要解表,也不要用辛温药,否则伤津损液,不利于病。不然的话,不是伤津液,就是发汗,一个是辛温,一个是解表,辛温药助热,解表药伤津液,都是不利于病。
下边,还是这个原文里边,古人谓“在卫汗之可也”,叶天士说过这样的话,在卫分的时候,“汗之可也”,得点汗就行了。非属方法,乃是目的。说的是“在卫汗之可也”这句话,讲的(不)是一个(发汗的)方法,用这些方法求到一点汗,不(应该是“乃”)是目的,不是为了让它发汗,(而是通过疏卫来达到微微汗出的目的)。否则与温病相背矣。假若(从)认识上,温病就是发汗,那就相背了。为什么呢?温病,温邪,最伤津液,叶天士也说过“刻刻顾其津液”,你不许发汗啊,你怎么能发汗呢?(发汗的想法)与我们(对)这些温病的看法(大相径庭),错了。
再念一遍:温邪在卫,当以疏卫为主,宣其阳,开其郁,佐以清热。热多则清,郁多则宣,湿遏用芳化,火郁当升降。切不可以解表求汗而用辛温,否则伤津损液,不利于病。古人谓“在卫汗之可也”,非属方法,乃是目的,否则与温病相背矣。
这是原文,待会儿我们抄上它,大家对一对。
下边我要讲:温邪在卫,肺气郁闭,由于卫阳之气不得宣发,因为它郁闭了,热郁,闭到卫分了,不能够宣发。治疗重在开宣肺气。在这个时候,温病治疗重点是宣发,是开郁,所以说开宣肺气,以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邪去则卫阳之气已达于体表。必须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必须邪去了,卫阳之气才能正常,卫阳之气能达到体表。营卫通畅,则微汗出,则愈。假若肺气先是郁,先是闭,卫阳之气不能开张,假如都恢复正常了,营卫也调了,三焦也畅了,气机也条达了。周身怎么样呢?从卫分的病态,逐渐走向正常了。怎么样呢?皮毛上微汗出而愈,摸着身上潮润了。这个是这样的认识,不是伤寒的服桂枝汤后,啜稀粥,再盖上被,出汗。那个是干什么呢?那个是受了风寒了,喝麻黄汤,求汗,之外还喝稀粥,让它增加汤,增加热,出汗,再盖上被子,干什么呢?捂汗。关键是(在)于捂汗、出汗。出了汗之后,那些皮毛受的风邪,受的寒邪,从皮毛进去,还让它再从皮毛出来。这是正常的,对的。可是我们在温病的卫分证(角度)看,温邪是个热邪,热邪从口鼻吸受而来,经过气管、咽喉,到了肺,肺主皮毛,皮毛是卫分,所以有寒热。这个时候我们假若用一些辛温解表药,因为它这温邪是热邪,热邪从口鼻吸进来的,跟这皮毛没关系啊。这热邪从咽喉吸受进去,头一个就是嗓子,嗓子红,嗓子肿。第二个经过气管,咳嗽。肺热是内热,为什么冷呢?因为肺主皮毛,皮毛司开合,也有发烧、发冷。温邪是热邪,热邪上蒸,它也头疼。很像伤寒头疼啊,寒热的。可是它的特点就是脉数,嗓子干,舌面红,舌头干,这是它的特征。伤寒不介(不是),脉浮紧,舌白的、淡的、润的,嗓子是白的,扁桃腺不肿,那个是寒,这个是热,绝对不可以用(麻黄、桂枝)。病因不同,症状不同。绝对不可以错误地用些个辛温解表药。那么,假若用了,太错了。本来就是热的,用热药就错了。
我这儿再讲:凡是传染病,凡是炎症的病,最明显的就是肺炎了,天天我们瞧这个,是吧。肺炎的特征,第一个,是寒战。教科书里边(也有说明),夜里寒战,能给人“战”醒了。寒战、发烧、咳嗽、吐铁锈色痰,这是什么?这是热啊!这是热郁于肺!治肺炎怎么治?是不是用桂枝汤、麻黄汤?现代医学都讲得很清楚,上来给青、链霉素,清热啊,咱们中医上去倒给麻黄汤吃啦?这不是错了嘛。所以我们记住了,在临床上,凡是遇到传染病,凡是遇到高热病,必有寒战。不管是传染病,还是炎症。第二个,感染性疾病,大叶性肺炎,一般的肠炎,一般的胃炎,什么都是啊。何况(还有更重的),现在说一个比较重一点的,乙脑、流脑都是。就是腮腺炎、颜面丹毒、大头瘟,都是(有)寒战啊。要是一直把着这错误的(认识),说我就桂枝汤熟,那行吗?那可了不得了,临床上可就全错了。牢牢记住了,寒战,决不能把它想成“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这是)绝对不对的。所以我强调,必须脉、舌、色、证结合起来。我们先讲到这儿,休息一会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