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微不足道, 也能做到顶级。 …… 徐永珍 主播/真心 1997年6月17日的下午, 巴黎中心的日月星大酒店热浪翻腾, 一台台摄像机不停地转动, 一架架相机镁光灯接连闪烁, 在政企各界三百多名贵宾的注目下, 徐永珍巧手翻动,笑脸如花......
揉、搓、擀、捏, 只见她用面条编成篓子; 用饼干搭成架子; 用青菜模成草状; 再配以鸡丝、葱丝、竹笋丝...... 很快, 一幅栩栩如生的“小鸡归巢图”呈列在案上。 品尝刚开始, 来宾们不惜放下法国绅士的架子, 将美点争抢一空。 巴黎的副市长只吃了一口, 就不停地向徐永珍竖起大拇指: “徐永珍女士,你真了不起,了不起!” 而一位抢到最后一只小鸡的女士, 像搭上了开往仙境的最后一班车, 兴奋地说:“我是属鸡的。 今天能尝上徐大师做的‘鸡’真是太荣幸! 巴黎最大一家餐馆的厨师长, 因为迟来一步, 懊恼地找到徐永珍, 恳切地说: “我今天特地想来品尝一下您的点心, 可惜迟了,太遗憾了。” 作为淮扬菜泰斗级的掌门之一, 徐永珍, 又一次在国际烹饪大舞台上, 留下了坚实光彩的足迹, 为中华美食争得了荣耀。 年轻时流汗学会的东西, 将会成为一生的财富。 谈到这样的功夫, 她不禁想到了刚进富春的51年前...... 早在扬州, 人们素有吃早茶的习惯, 如果某人立功受奖了, 会对同事说: “明儿请大家上富春”; 小孩讨喜听话学习好, 家长也会抛出一句: “一定带你到富春。” 淮扬菜形态精致,滋味醇和, 国宴历来也素以淮扬菜作为基调, 而淮扬地区向有“二难”之说。 所谓“二难”, 就是“秀才”和“厨子”, 这两项职业都要经过千难万苦才能功成名就。 书读好了能成秀才, 厨艺精了能成为厨子, 对于穷苦人家子女而言, 拜师学厨是最为现实的选择。
作为家中长女的她, 12岁便辍学跟随父亲打下手, 16岁就开始学面点, 那时候有一个擀饺皮比赛, 她2分钟擀了72张! “巧姑娘”的美名就这样传遍了大街小巷。
作为评委之一的陈步云, 也是当时富春的老板, 一眼相中了这个小厨师, 上前问:“你那么神气, 调到我们富春去,行吗? 她回道: “只要有的学,我什么地方都可以去。”
刚到富春时, 她只会擀皮子, 那时授徒规矩严格, 师傅教了一样, 达不到熟练的境界, 就不往下教。
好学的她只选择能偷学, 她下班时, 别人不下班, 她就躲在旁边偷偷地看, 慢慢的摸索。
“过去我们当学徒, 刚开始只学三十几种, 后来逐步的就到了几十种甚至上百种, 做为一名学徒, 我看到有那么多的东西可以学, 我当时真的很高兴, 所以我就下定决心, 刻苦的学习、钻研。” 那时的学徒很苦, 没有机械化, 一开始她工作到夜里12点, 然后到凌晨1点、2点, 再到后来5点, 每天在师傅前到单位, 师傅离开后才回家。
通常师傅对包子的要求是有33个褶皱, 最少的也有28个褶皱, 并且捏出来得是, 鲫鱼嘴、荸荠鼓。
所谓鲫鱼嘴, 指包面要生动有趣, 而荸荠鼓, 就是包子做出来要圆 , 只有不断练习把手甩圆了之后, 出来才能是荸荠鼓。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才能做出好菜。 揉完面的时候, 她总会拍面听它的声音, 只有声音像了木鱼声, 听上去十分悦耳, 蒸出来的包子方为上品。
那时候,茶社点心的品种少, 过于传统,口味也比较单一, 她发现这样的缺陷后四处取经, 香港的酥饼、 西安的水饺、 广西的点心、 四川的小吃...... 只要她吃过, 都会凭着自己的印象, 细细揣摩, 学习创新自己的技法。 “身不离案板,手不离面杆”。 长年累月艰苦磨砺, 加上心灵手巧, 短短数年, 她就自创了三十余个品种包子, 推出十余种蒸饺, 数十个点心新品。 1984年,徐永珍在江苏烹饪大赛中, “玉果粉点”、“双麻酥饼”、“野鸭菜包”技压群芳, 一举夺得了最佳点心师的桂冠, 成为江苏省第一位“点心女状元”, 随后便被任命为富春茶社的总经理。
在担任职务以后, 她每天坚持五点上班, 到晚上最后关门才走。 丈夫埋怨她: “家里是你的客栈, 早上你就出去到晚上了要睡觉, 你才回家。” 她说:“我是经理,也是党员, 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指标要做好, 这样才有效益, 这对大家的生活条件好, 对上对下都好, 对自己也好, 指标也不是随便提高就提高, 首先是品质,然后是口味,还有是卫生, 这三大质量就是我们的生命!”
1987年,日本一百货财团派人到富春考察, 他们提出, 能不能半小时之内做出20种点心。 结果她做了24个品种, 每个品种做了4个, 光是蒸饺就做了七八种。 “此点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 日本料理界人士发出了这样的赞美。
看徐永珍的操作技艺表演, 宛若在读一首美妙的诗, 松散的皮粉, 在她灵活巧妙的双手之下, 仿佛施了魔法, 造型各异的美点实在让人不忍下箸。
在美食海洋中, 她一步一个脚印, 集三百余种淮扬名点技艺于一身, 2分钟擀饺皮91张,3分钟捏出30只包子。 其技巧和速度, 至今无出其右。
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功到自然成。 所谓的天才, 都是从最不起眼、最基本的反复练习开始。
春有荠菜鲜, 夏有干菜爽, 秋有河蟹黄, 冬有野鸭香。 那一团团发面在她手中, 变成了有嘴有腰,有棱有角, 造型各异的“小精灵” 厨师就是魔术师。
她说:“首先不但学技术 , 还要会做人, 还要尊重人, 尊重师傅, 不是你的师傅 ,你也要尊重, 等你做师傅了,带徒弟了, 徒弟也会尊重你。
为了传承富春文化, 她把技艺毫无保留的教给弟子 并不断嘱托: 坚持自己的所学, 你们学会了, 这样才能将这门技术不断传承下去。
今年的徐永珍已有75岁, 告别白案后多年, 她骄傲道: “我,还是富春人。” “我更有责任把自己的所学所悟传给下一代, 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修为和文化是我们点心人, 一代一代传下去的灵魂。” 一切的伟大, 都是渺小的积累和幻化, 能做出让人感动惊叹的作品, 就是一流的匠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