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宽容》序言

 老刘tdrhg 2018-01-09

湖北省水果湖高中  喻 渝

[文本解读]

一、       关于房龙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Loon  1882--1944),美国作家,1882年出生在荷兰,他深受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莫斯的影响,主张自由、开放。1903年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完成本科学业。1911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任记者、编辑和播音员等。1913年,出版第一部专著《荷兰共和国衰亡史》。1921年,《人类的故事》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房龙是一个用文学家的手法讲述科学的人,一位擅用妙不可言的语言精灵般地再现历史、科学画面的人,他的部分著作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个年代的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久不衰的魅力。在久违半个世纪的今天,又被国人重新发现,引起读者的热烈反响。房龙以他生动、幽默的语言,精辟而睿智的论述,把枯燥的历史在读者脑海中定格成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价值。他的独特视角、他的博爱之心、他的深刻思想、他的多才博学等因素使他的作品对于经历半个多世纪后的人们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他倡导的理性、宽容、进步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每一部作品中,引发人们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问题的深深思考。

二、       关于“宽容”和《宽容》

1、什么是“宽容”?房龙先生在写作时期所通行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定义“宽容”(tolerance):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有耐心公正的容忍。因此,在他的笔下,“宽容”远不止是性情、品行等个人行为,而是人类对待自己前行过程中产生的新生事物应持有的社会心态,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思想方法。宽容的实质是群体、公众或社会是否许可异端,“宽容就如同自由”。

2、《宽容》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房龙在《宽容》这本书中,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和宗教的发展一直写到近代思想和宗教的发展,但他没有给这发展以更多的笔墨,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伴随这种发展而产生的种种冲突和悲剧。从书中我们看到许多宗教的起源和思想的发展都伴随着冲突与流血。比如说基督教在它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充满了血与火、镇压、讨伐、内部的争战与分裂。从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时代,凡是在现代留有声名的思想家都几乎无一不受到旧势力的苛待,有的甚至以身殉道。整个西方最黑暗的中世纪就是宗教禁锢和思想禁锢、宗教镇压和思想文化独裁造成的。房龙认为这一切皆因不宽容而致。

房龙认为直到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仍缺少宽容。他说:“现代的不宽容就象古代的高卢人一样,可以分为三种——出于懒惰的不宽容,由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的不宽容。”他认为第一种不宽容是最普遍的,由于人们的懒惰,“使抱有新思想的人成为人类的敌人”。第二种不宽容是:“无知的人仅仅由于他对事物的一无所知便可以成为极其危险的人物。但是,他如果还为自己的智力不足措辞辩解,那就更可怕。他在灵魂里建起花岗岩的堡垒,自我标榜一贯正确。他站在咄咄逼人的顶端,向所有的敌人(也就是不苟同于他的偏见的人)挑战,责问他们有什么理由活在世上。”这种人“很容易变得残酷暴虐,喜欢折磨他们憎恨的人”。第三种不宽容是出于自私的目的,他们为了自身利益而反对进步,这是最好理解的一种。当然,这种不宽容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房龙以他自己的方式找出了人类不宽容的病根,并大声疾呼:“打倒这个可恶的东西,让我们宽容吧!”“既然我们举目共望同样的星星,既然我们都住在同一个天空里,既然生存之谜深奥得只有一条路使人找到答案,那我们为什么还总是彼此为敌呢?”

但房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也许只是个乌托邦,他的理想也有许多局限,但他主张先进思想的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表达了进步的见解,这种思想观念和文化态度符合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人类的发展需要自由宽容的心态,所以身处现代的我们通过读房龙的《宽容》会获得许多启迪。

三、       关于《〈宽容〉序言》

序言,一般来说,也称导言、导论、绪言,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字,通常是该书的导读和说明,如创作意图,创作过程以及与该书出版有关的事情,有自序和他序之分。初读《〈宽容〉序言》,首先给人的印象便是——新颖独特,它并不像我们习惯的程式,而更像是一篇空谷传响的散文诗和一则含义深婉的寓言。房龙运用那支具有魔力的笔虚构了一个“革新”与“守旧”对立势力之间发生冲突的故事,将人类历史上无数因固执己见、狭隘保守导致而成的一幕幕悲剧典型化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则意味深厚的寓言。他通过这则寓言巧妙的暗示了自己的创作意图,用那饱蘸深情的散文诗般的笔触,为人类思想发展史勾勒出了这样一幅画面——

在—个宁静无知的山谷中生活着一群自以为十分幸福的村民,缓缓流淌的知识小溪对于需求浅薄的他们来说已经绰有余裕,世世代代蜗居在狭小的一方天地的他们,其精神世界是何等狭隘保守。他们顶礼膜拜的竟是一本一千年以前由一个不为人知的部族写下的古书。他们信奉古老的东西,遵奉祖先的智慧,在这方土地上,古书就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律法,而执掌法柄竟是走动还需搀扶的老人。律法这样告诉人们——山是上帝的,对山那边的事物人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在这死水般的宁静中,在这原始的生活状态下,人们安心地过着年复一年的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不过,山谷中的孩子们会惦记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目视着石崖脚下的累累白骨,仍然有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虽然他们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但是这无知的死水已有了微澜。

故事就从最初的举世群盲叙述到了卓尔不群的精神个体的出现,这是一个怎样的在寂寞里奔驰的漫游者啊。他和山谷里其他村民一样生活在保守沉寂的世界中,当其他人成天生活在蒙昧迷信中的时候,他却敢于大胆质疑,挑战世代不变的律法,并且勇敢地去践行真理。他义无反顾地走出无知山谷,找到了一条通往更美好家园的大道,并亲眼看到了新鲜土地上的奇妙景象。漫游者明明知道自己返回山谷将是一场毁身灭顶的悲剧,但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到山谷,并大声宣讲着自己在山外所见到的更美好的家园,揭穿了古老律法中骗人的谎言。他那从容赴死的气概、可敬的献身精神让现代的读者为之掬一把热泪,可是村民们,还有守旧老人何曾见过这样的“叛逆”,这样的“异端”!他们认为“漫游者胆敢嘲弄一千年前定下的律法”,是对“神圣的亵渎”。恐惧的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

这位敢为天下先的“异端英雄”倒在了群体僵化蒙昧的偏见下,倒在了严酷陈腐的律法下。这篇序言即以漫游者殉难为中轴,上承村民们对无知的安之若素,下接村民们的幡然悔悟。大自然给与村民以惩罚,一场特大的干旱逼得他们走上投奔新世界的旅程,这里虽说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更有漫游者撒播在村民们心中的火种的力量。此时,村民在阵痛中苏醒,发出了沉重的忏悔。漫游者不再是一个违背祖先的异端,而是一个给他们带来新知的先驱者了,如果人们能宽容先驱者的“异见”,何至于让自身陷入困境,让先驱者惨死呢?何至于让真理在前行时如此曲折和坎坷呢?

作者房龙在序言后三节中渐渐表露出自己的创作深意。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如果多一些宽容,多一点理性,就会少一些这样血泪凝聚的忏悔吧!这位寻访彼岸真理的先驱者无畏地扬起了怀疑祖先、怀疑律法的利剑,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了村民们及其后代们在道德上的敬重和感恩,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一种革新的理念。当人们又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时候,当人们前去对先驱者感恩朝礼的时候,千万不要固守先驱者发现的这块绿色牧场,千万不要让先驱者变成了又一个守旧老人。真理要与时俱进才能保有永恒的生命力,而我们之所以宽容异见,正是因为追求创新,尊重真理。

这就是房龙,他以一句凝重邈远的警句收束全文——“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弥漫在他身上对人类悲悯的情怀化为一句永远警示后人的箴言。我们要宽容,要创新,要真理。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且为自读课文。就序言这种形式来说,相当别致新颖,作者是通过一个耐人寻味的寓言来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可是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往往只抓住每一种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并以此导引出本文的主旨。这样一来,对文本主旨的解读往往都停留在多义性这一层面上。可是,我们必须关注本文是序言这一特征,究其文本解读的准确性而言,要充分理解作者在这篇序言中表明的创作目的,这才是本文解读目的的根本所在,而多义性的某些层面都是附着在这个根本上的枝蔓。因此,阅读本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并且能够深入思辨造成“不宽容”的悲剧的原因,进而理解房龙笔下“宽容”的内涵,并能运用“宽容”这种思想方法来反省自身思想实际或者审视当下社会现实。

因此,整个教学安排是从整体感知开始,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分析挖掘,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地讨论与评价。在群体思辨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交汇的火花,而讨论的结果将充分参透故事的寓意,即作者的写作目的。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和现实进行体验和挖掘,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理解“宽容”内涵的目的。

由此可见,对文本的深入探讨,是“入”,而结合寓意观照自身和现实,是“出”。在“入”的过程中,需要抓住文章中关键语句品读形象,分析造成悲剧的原因;而在“出”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在顿悟和领会后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尝试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象进行阐发、评价或质疑。在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理解中,体会文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感受创造性阅读的快乐。

[教学目标]

1.入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宽容”的内涵。

2.引导学生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多角度多层面的探求悲剧产生的根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对学生进行创新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新思想宽容理解的态度。

[教学步骤]

(一)感性导入,激活思维。宽容何其重要。联合国将每年的11月16日定为“国际宽容日”。

(二)整体感知,找寻触点。这是一个要引领人们走向新世界的美好家园的漫游者,却死在了人们沉重的石块下,这于漫游者来说,真可谓悲剧!

(三)深入文本,阐发思辨。

1.人们为什么不能宽容漫游者?

2.人们的生存状态(无知山谷),人们的思想状态(律法的禁锢),人性中的劣根性。

3.人们后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四)参透深意,提升认识。我们之所以宽容异见,正是因为追求创新,尊重真理。

(五)联系社会,观照现实。

[参考书目]

1.《宽容》房龙著  (中央民族摄影出版社)

2.赵建国《读房龙的〈宽容〉》  (1999年第3期《科技文萃》)

3.刘阳《历史大幕下的天鹅之歌》  (2003年第8期《名作欣赏》)

4.《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高中第一册)

5.杨燕昌《如何看待房龙的“宽容”思想》(2002年第3期《中学语文教学》

6.潘尤国《关于〈宽容〉序言》  (2001年第5期《语文学习》)

7.孙春成《语文反思性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