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房龙作品《宽容》 2013-01-10 23:21阅读: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的《宽容》一书以宽容为线索,娓娓道出从原始时代到一战期间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论及西方宗教历史上的不宽容及为这种不宽容所进行的斗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争取宽容而战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宽容的历史。他把偶像拉下神坛,却警告人们千万不要树立新的偶像,他说过去的一切标签都是错误的书写,但拒绝给出正确的标签。 房龙借用《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宽容的定义: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也就是说要容纳别人的观点哪怕你完全不同意他的说法。而历史证明,要做到这样一点何其艰难。正如在书中序言的寓言故事:无知山谷里的人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听从守旧老人的教诲,一辈子呆在山谷里,对于外面的世界,则不能心存妄念。如果有人试图铤而走险地走出祖祖辈辈的生活的山谷,就意味着对祖先的背叛与对神灵的亵渎。一位漫游者终于突破了守旧老人枯燥乏味的说教,勇敢地走了出去。但当他发现新天地而后负伤回到故乡时,等待他的不是同乡们的嘉许与羡慕,而是高居道德制高点的守旧老人的严厉审判。漫游者最终成为了殉道者,但这并没有引起乡亲们的觉醒,直到时代呼唤他这种人的出现,他才被作为先驱者被曾经杀害他的人所纪念着。这其实是人类历史的缩影,实实在在的不宽容。因为不同,所以排斥,既而毁灭。文中最多的就是“守旧老人”(教皇、宗教裁判所等)对“先行者”(布鲁诺、伏尔泰等)的迫害。 “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房龙最反对的是世俗权力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上的暴政。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念,都包涵着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独裁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在房龙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开端都是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一旦稳定发展起来,就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魔爪而万劫不复。政治上的浪漫主义会演变成流血的暴政,带有浪漫情怀的君主往往都堕落为暴君。 提倡宽容,即意味着跟不宽容的势力作斗争。“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世间万物,唯有真理离我们最远”;“有些人认为真理女神嘴边一旦挂出一丝微笑,就不再是个好女人”;“宽容就如同自由。只是乞求是得不到的。只有永远保持警惕才能保住它”。事实告诉我们,只有自由,包括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才能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发展。古希腊的宽容政治体制下产生的文明和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哲人的思辨精神,依然照亮世界,直至如今;文艺复兴时期的伏尔泰、拉伯雷、孟德斯鸠等等,他们的思考、言论,为现代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这些哲人的产生,应该归功于所处时代的开放、宽容,而如今我们再回忆起不宽容的中世纪,似乎只能在脑海中漂浮过那烈焰冲天的火刑架,和周围不宽容者狰狞的面容上,那一双双充满恐惧的眼睛。 房龙他清醒地指出,宽容这个词从来就是一个奢侈品,购买它的只是智力特别发达的人。事实上,有史以来,所有的不宽容都是以某种神圣的名义垄断真理,从而扼杀个人权利和个性自由。房龙强调说,在现今的世界上,对宽容的需要超过了其他一切。他让我们看到,现代的不宽容,无非“用机关枪和集中营武装起来”以代替“使用地牢和缓慢燃烧的火刑柱”的中世纪的不宽容,历史不见得有什么进步。他说,现今距离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需要一万年,或者十万年。他写道:“只要这个世界还被恐怖所笼罩,谈论黄金时代,谈论现代化和发展,完全是浪费时间。”他接着说:“只要不宽容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法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求宽容简直是犯罪。” 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但我们同样要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必要的时候决不能“宽容”地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灾难!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不宽容的现象源于恐惧,而恐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对这个世界缺乏足够的认识。我想,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将宽容扩大到教育生活和学习中,就是要树立竞争的对象,对别人的前进总抱以不认输、不甘落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赶超别人,这也就是不予以宽容。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人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宽容中包括着人生的大道至理,没有宽容的生活,如在刀锋上行走。如美德可以选择,请先把宽容挑选出来吧!”这是富兰克福对人类宽容的呼喊。 对他人宽容,并不意味着要惟命是从,也不代表懦弱。为人处事一定有自己的原则,不违背原则的事情,是可以包容的,一旦超越了原则的范围,就必须捍卫自己的权力。 我们每天所面对的学生,其实也就是一群孩子,一群需要家人疼爱、老师关爱的未成年人。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会时不时给你制造些麻烦。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D·斯托奇所说:“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温顺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逾越规矩、桀骜不逊是充满亲和力的表现。”正是有了这样的不同,才显示出每个孩子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 美国的加德纳说过:“正如,我们很难区分丘吉尔、莫扎特、爱因斯坦、毕加索、乔丹、柏拉图谁更聪明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其实并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征、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学生之间的区别不是聪明与不聪明,而是存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区别。”我想我们每一位老师不应该过多地关注孩子身上有哪些坏毛病,而应该多去挖掘他们身上的才智潜能,发现他们的优点,甚至人性中的闪光点。可能这样,才能消除“优生”与“差生”的绝对界线,让每一个孩子个性得以张扬,生命风采得以展示,让教室成为孩子舒展心灵、放飞理想的空间。无疑,这也将是老师获得生命快乐、享受教育幸福的最佳途径。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包罗万象的气魄、指点迷津的睿智去理解宽容接纳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