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龙宽容读后感

 阿年282 2021-06-25

第1篇:《宽容》读后感

我读的书是《宽容》,作者是美国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这是一部描写人类思想发展史,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人文主义经典之作。

房龙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借助于其著名的”宽容”之眼,重新审视人类由史前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到现代几千年文明的变迁和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漫长历程,这期间,善与恶、黑暗与光明、进步与反动的不断搏杀,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房龙将一部欧洲“思想解放史”写成一部宽容与专横的斗争历史,它行走于人类自身宽容与偏执,美德与现实的对立交锋之间,深度剖析人类精神上“不宽容”的原因,讲述人类奋斗与自我救赎的跌宕传奇。房龙认为宽容就是“自己活,也让别人活”,他提倡以理性和宽容代替无知与偏执,并指出人类只有消除了自身的恐惧,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宽容。

不过,房龙从中学到了一些人学的知识,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将人类的言行记录了下来,并对人类的行为有了新的发现。一直以来都有群居特性的人类,只有在志同道合的团体里才会觉得幸福,因为这个集体里的成员跟自己有着相似的爱好、信仰、偏见、恐惧和希望。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的时候可能出于经济利益关系,某些人群或者是敌对的群体会按照*方式行事。

不过,这种情况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很多人能够不顾艰难险阻而坚定地走到一起,其实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共同的信仰和偏见,有一样的爱好和恐惧,连希望和理想都是相同的,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第2篇:《宽容》读后感1100字

“古今成大事业者,必然会在长期实践中磨炼出一种大度容人的高贵品质。”这是我校校友巫庭光的好朋友张高贤在看完他的自传磨炼后所发的感触,这也是我看完磨炼后的最深感受。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人必须度量大,对他人要宽容。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对于人生,也许只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面对自己的人生。巫庭光先生正有这份优秀品质。

庭光先生在家里只有童年时候感受到仅有的两次父爱,其余的都是父亲带给他的伤心、|失望。但他却说“我对父亲绝对没有怨言,一九七八年我还带他到*全国各地游玩,当他看到我的工地时,他是很欣慰的。”还有曾经父亲对于叔母(后妈)将其赶出门而表现出冷漠,作者却未有任何怨言,待事业成功,在新年的时候还慰问父亲与叔母。换做是别人,如果遇到这种事,你会怎么做?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在父亲和叔母面前好好炫耀一番,*他们当初将自己赶出家门是错误的,要他们后悔。然而作者却没有这样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拥有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学会宽容别人,就是学会善待自己。怨恨只能永远让我们的心灵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

不要以为因为那是作者的父亲,作者才会对他宽容。作者对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对于视他如仇敌的后母,抢他公司的“好朋友”也是如此的大度。

作者的曙光弟弟曾经称他为“那只东西”,并要将他赶出“家”。他却决心要赚大钱帮助他的弟弟妹妹。这就是宽容。

在日常生活中,当没有缘分的“对手”,出于内心的丑恶,在你背后说坏话做坏事时,你是想伺机报复还是选择宽容?或许有的人会选择宽容,但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人是选择报复的。或许他们会将事情解释清楚让对方没台阶下,或许他们会叫一帮朋友给对方一个教训,或许他们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些都是有可能的。有几个人能像本文作者巫庭光先生那样,对害他的家庭支离破碎,将他赶出家门,还处处与他作对的叔母还饱着一颗宽容的心。他说“我对父亲和叔母不存怨恨……我与父亲和后母的关系从陌生、猜疑、对立,走向理解、信任、关心,甚至拥抱亲情。”

当你亲密无间的朋友,有意或无意做了令你伤心的事情,你想伺机报复还是选择宽容?同样,这也有人选择报复,有人选择宽容。但能真正心不存怨恨的没有几个,也许你们会叫对方道歉才肯原谅他,也许你们会在背后指指点点,将他们的行为用极恶劣的方式公告天下,然后再表示你原谅他。这,必定会在他们心里留下一道疤,一道抹不去的疤。再看看巫庭光先生,他是怎样对待一个用计谋抢走他精心经营的公司的“好朋友”的。在书中写道“陈崇勤和罗协龙很礼貌地撤去了我的董事总经理的职务……但在接收工程、做银行担保、收工程款等事情上需要我时,他们还是很客气的请我帮忙。”作者用了“礼貌”和“客气”两个词表现出他对他们的过错是原谅的。在某些人看来,这是愚蠢,却是也有些愚蠢,不过,这也表现了作者的宽容大度。

宽容,是一种看不到的幸福,更是一种财富,拥有宽容,就拥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于别人的过失,若是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精*。让每个人都学会宽容,学会爱这个世界。

第3篇:宽容读后感作文

从儿时起,我极爱宽容,因为痴迷清丽的句子:“被踏碎的花儿,仍将*芳沾上鞋履,这,就是宽容。”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这是一位哲人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一日读到“纪伯伦”的诗:“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中间。潮水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却会永远存在……”心灵默默颤动。我想我能理解海洋的永恒,我铭记着海洋的宽容。霎那间我似乎肯定自己理解了宽容——用爱来回报他人的怨恨,便是宽容了。霎那间我似乎觉悟到宽容是一个单纯的理想,她的存在仅仅需要一个高尚坚韧的灵魂。然而,当我读了的《宽容》后,我才发现,房龙先生似乎对“宽容”别有一番见解。

《宽容》一书虽然主要论及西方宗教历史上的不宽容及为这种不宽容所进行的斗争,但今天看来,房龙这本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宗教领域,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争取宽容而战的历史。房龙在书中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可以引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说明:“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房龙最反对的是世俗全力和精神信仰结合后施加给所有信徒及非信徒精神和肉体上的*。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念,都包涵着潜在的*,一旦信念找到了通往世俗权力的门径,它的暴虐本性就会显露出来。房龙给出的解决是怀疑,对任何的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的本性,就连自己都要怀疑。怀疑一切,用怀疑给一切以改善发展的余地。在房龙的眼中,大部分信念信仰的开端都是朴素的,甚至可以说是浪漫的,但一旦稳定发展起来,就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魔爪而万劫不复。痛恨功利的房龙却用功利观来解释叙述历史,勿宁说这是合乎逻辑的,因为那最初的纯洁高尚很可能在本质上是虚假的,是违*天性的。*上的浪漫主义会演变成流血的*,带有浪漫情怀的君主往往都堕落为暴君,前者有法国大*为*,后者在我们身边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今天看来,“宽容”这个话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宗教本身,而成为人类精神层面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诸如出于懒惰的不宽容,出于无知的不宽容和出于自私自利的不宽容等等。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就是要树立竞争的对象,对别人的前进总抱以不认输、不甘落后的态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赶超别人,这也就是不予以宽容。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竞争是平等、公平的,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人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但我们同样要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负责,必要的时候决不能“宽容”地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那恐怕才是最大的灾难!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宽容》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房龙在书中致力于用理性和自由来对抗各种基于偏见和自诩正确的优越感的狭隘意识,倡导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地步,只要地球上还存在哪怕两个人,这样的一种情怀,就是必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