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丽堂皇的戏楼全景
在天津鼓楼的东南一侧,有一片沉静、古朴的传统建筑,此即广东会馆。它是天津市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装修最精致的清代会馆建筑。1985年,依托其文物优势,这里开辟为天津戏剧博物馆会馆。精美的会馆建筑与丰富的戏剧文物,成为广东会馆的两大看点。
会馆是旧时同一地域的人们在外地大城市、大商埠建立的联谊、互助机构和聚会、寓居处所。天津以其天子津渡、河海通津的重要地理位置,很早便发展成为商业重镇。1860年开辟成通商口岸后,很快成为华北地区的工商业重心。此时期广东商人在天津经营的行业已经达到了二十多种,商号有二百多家,另有一大批广东籍留学归国的学子云集天津,广帮势力逐渐壮大。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为了联络乡情,发展势力,在时任天津海关道的旅津广东籍人士唐绍仪的倡仪下,广东籍人士踊跃捐款,兴建会馆。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元月,耗资14余万两白银的广东会馆终于在天津老城厢的中心地带落成。
广东会馆规模宏大,其建筑设计既体现了岭南的建筑风格,又融合了北方四合院的特点,是我国罕见的木结构建筑艺术珍品。会馆大门的瓦顶和墙体有着厚重的北方风格,但进入大门之后,满目皆是岭南风格的设计,使乡人乡情由此引发,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正是这座经典建筑的魅力所在。会馆建筑主要由门厅、正房、配房、回廊及戏楼组成,各个厅堂之间都有廊厦相通,馆内交通风雨无阻,各个房间内部装修华丽考究。会馆周围还建有铺房、住房300多间。还建有花园“南园”,设立医药房,以供同乡休息养病之用。
戏楼是该馆的主要建筑。它利用四合院的天井围成大跨度空间,最多可容纳六,七百人看戏娱乐。楼上是包间,楼下是散座。戏台正上方的藻井重约6吨,外方内圆,斗拱接榫,螺旋向上,据说这种构造可以把声音传到戏园的各个角落。在此戏院中,当时的戏剧名伶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荀慧生、红线女等人都曾登台献艺,孙中山先生曾两次发表著名演讲,邓颖超与其所在的天津爱国女界同志会为募捐难民在此演出过话剧。
1986年,广东会馆被开辟为天津戏剧博物馆。馆内设有《中国戏曲发展简史》、《中国京剧发展简史》、《中国戏曲艺术人物造型》三个展馆和《拜师堂》、《中国古典剧场》两个陈列室,收藏了千余件与戏剧相关的文物,其中包括众多京剧名伶的演出服装和书画作品等。广东会馆和戏剧博物馆交相辉映,实现了历史文物建筑与中华文化瑰宝的完美结合。
一、主要建筑和设施。

古朴厚重的大门

古木掩映的主院

肃穆的主厅

庄重的拜师堂。为建立戏剧博物馆时所置,设于主厅。

参天的古树

戏楼一角

匠心独运的戏台藻井

华丽考究的包厢

精致的挂灯
二、古风犹存的牌匾




三、精美的砖雕、木雕。




四、珍贵的戏剧文物



五、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造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