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的中医情怀》之八——“春夏养阳”护脾胃,食欲不振“三仁汤”

 惠飞歌 2018-01-09




        炎夏酷暑,医院里就诊的胃肠道疾病患者明显增加。即使是没有到看病吃药的程度,但每到夏天高温季节,常感食欲不振、口淡寡味者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一是夏日脾胃最弱。人体为了散热,血液涌向皮下血管,胃肠道因血流量减少而导致抵抗力降低。散热挥发水分,引发口渴。饮水一多,则胃肠道消化液被稀释而导致消化功能减弱。二是夏日脾胃最易受伤。人们多以喝冷饮、吃瓜果等“消暑”,加重胃肠道负担;而贪凉晚睡又影响身体机能的自我修复。加上细菌繁殖因气温升高而加快,夏日食物更易腐烂变质。若食用不洁变质之物,胃肠道只能是以呕吐、腹泻来报警请医生帮忙了。故《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早有明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谓春夏宜养阳,以养护阳气之生长,秋冬宜养阴,以养阴之收藏。夏季外界看似阳热极盛,但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所以夏季也是人体阳气最易受伤害的季节。故此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保护阳气。少食冷饮,注意休息,多些清补静养为好。


        当然,食欲不振的原因很多。从中医理论做病机分析,主要有虚实之分:虚证常见有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脾肾阳虚等;实证常见有伤食、脾胃湿热、脾胃寒湿、肝气犯胃等。而夏季多见脾胃寒湿或湿热引起的食欲不振,父亲告诉我说,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是个极好的选择。


        1967年夏天,父亲在马田坂坛石中学分部农场管理“双抢”(指双季稻的抢收抢种)工作,坛石卫生院派下来一名医生,驻在学校里,为周边的农民治病,以此支援“三农”。这位医生姓刘,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原在金华市医院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下放”到江山县坛石卫生院。科班出身的市级医院医生医学水平想必较高,父亲常利用工作之余,向他请教西医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获益非浅。有一天,中午休息时,刘医师对父亲说:“王老师,最近我的食欲很差,什么东西都不想吃。我吃了很多药都不管用,复方维生素B液我当茶喝,喝了好几瓶也没效果。不知你们中医是否有办法?”父亲让他伸出舌头来,看完后不禁哈哈大笑,说:“你看,你的舌头上面罩着一层厚厚的舌苔,白白的,而且水润水润的,中医叫“白腻苔”,是湿滞中焦的缘故,这可不一定是缺乏维生素,因此,你即使大量补充维生素B也没用。必须宣畅中焦气机、清化中焦湿邪、恢复胃气正常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恢复食欲。”父亲当场开了一张以“三仁汤”加减的方子。处方如下:杏仁10克、白蔻仁10克、薏苡仁24克、厚朴12克、半夏12克、通草6克、滑石18克、竹叶6克。共三剂。刘医生将信将疑地去配了药,准备以亲身试验的态度来服药一试。没想到第二天,刘医生就高兴地对父亲说:中药还真灵,昨天吃了一剂,今天就想吃饭了。从此以后,刘医生和我父亲成了好朋友。他教父亲西医知识,父亲教他中医理论。父亲还把“三仁汤”编成一首歌诀送给他:“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滑竹叶进,开上宣中又导下,证属湿温湿偏胜。”


         “三仁汤”出自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杏仁、半夏、滑石、生薏苡仁、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等组成。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症见头痛恶寒,面色淡黄,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等症。三仁汤能宣上、畅中、渗下,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方中用杏仁宣降肺气,启上闸以开水源,合行气的厚朴疏畅上焦气机,使上焦津气畅行无阻;蔻仁、半夏芳化燥湿,醒脾利气,恢复中焦运化功能;苡仁、滑石、通草甘淡渗湿,通调下焦,祛已停之湿;用竹叶、滑石略事清热,合而用之,能呈清热除湿功效。


        方中杏仁辛开于上,蔻仁芳化于中,苡仁淡渗于下,分而言之,三仁照顾三焦,合而观之,辛开、芳化、淡渗亦为除湿而设,体现以除湿为主,清热为辅的配伍形式。苡仁即是我们食品中的米仁(薏米),能够利湿健脾止泻,在湿气重的季节或平时湿气较重之人,不妨炖粥常服。米仁还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



 薏苡仁 

      

        江南水乡,沟渠纵横,尤其是夏季,热迫湿蒸,湿气最重,人处其中最易得湿病。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曾有“吾吴湿邪害人最广”之叹!元代著名医家、义乌人士朱丹溪认为:“六气之中,湿热为重,十居八九”。又如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人称“湿冷”


       《黄帝内经》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湿邪是中医致病邪气''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中的一种。湿邪致病有它的许多特殊性:

1

湿邪为患,因其发病缓慢、症状较轻,故初起不易被察觉。

2

湿为阴邪,其性重着。人体感受湿邪,多出现四肢沉重、周身倦怠、头重如裹、舌苔厚腻等症状。我在临床上常碰到许多病人,因出现这种情况,以为自己体虚了,要求开补药补一补。

3

湿性粘腻,易阻碍人体的气机,出现气机受阻的症状,如胸闷腹胀、胃脘痞闷、胁肋疼痛、食欲不振等。

4

湿邪容易兼夹其它邪气共同致病。如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遇风则成为风湿、遇热则成为湿热,还会兼暑、兼气郁、兼痰饮、兼食滞等等。

5

湿性弥漫,无处不到。内而五脏六腑、上中下三焦,外而四肢百骸、肌肉筋脉都会侵犯。

6

湿性粘腻、胶着难去。所以,一旦被湿邪缠上,往往缠绵难愈,治疗需要打持久战。


        在临床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疾病西医治疗起来非常复杂而且效果不好,但是中医治疗却比较简单而且效果显著。如湿邪致病即是如此,西医对此往往束手无策;当然,有些疾病,中医治疗见效较慢,而西医却能非常迅速的治愈;也有一些病药物效果不是很好,但针灸却能立竿见影。这说明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扬长避短,不可偏废。为医者,若能多学几种医学知识和技能,就能在治病中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做到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