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懂中国的文字之“根”

 憨痴呆 2018-01-09
 
 

2017年底,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项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作为古老象形文字,刻印在动物骨头上,历经漫长岁月洗礼,如今被世界上更多人关注。但说起甲骨文沉寂多年后的发现故事,萃花想起了一个重要人物——王懿荣


▲ 王懿荣


一帖中药引发的甲骨文发现史


1899年,国子监祭酒(当时清朝最高学府官职名,主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王懿荣生了重病,BUT试用许多药都没有用。后来,有个中医给他开了剂药方,上面写着一味“龙骨”。这就不得了啦,王懿荣是个研究金石文字的学者,对那些稀奇古怪的古文字很感兴趣。


那么,金石文是什么?TA是铸在金属器物/雕刻在砖石上的文字。



于是他派人到中药店购药,想看看“龙骨”到底是啥???结果发现这味药已被捣碎。好奇的王懿荣,又让人去药店买没被捣碎的“龙骨”。


最终他在这些骨头残片上发现很多刻痕。当他拂开灰尘积垢后,能看到一些明显的符号,模样似曾相识。用手指去触摸,还能抚摸到硬物刻印的凹凸痕迹


他深入研究发现龙骨上的奇异线条文字比周代石鼓文还要早,比晚商青铜铭文还要早。


▲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面(局部


痛心不已的王懿荣开始积极向外界高价收购带字“龙骨”,共收购了1500余片甲骨。经过考释,他初步断定刻在甲骨上的“线条”是殷商时期的文字。



甲骨文是王懿荣第一个发现的,不过戏谑的是,甲骨被卖作药有很久的历史。1937年出版的《甲骨年表》中,记载了甲骨早期被当作药材:


售法有零有整,零售粉骨为细面,名曰‘刀尖药’,可以医治创伤,每年赶‘春会’出售。



从纯粹的金石刻文来看,王懿荣之所以能发现甲骨上的文字特征,还得益于早期宋代那批研究学者传下来的宝贵资料。比如,历史上第一本金石学书——北宋名家欧阳修《集古录》,还有宋代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共同编撰的《金石录》等古籍。


▲欧阳修跋《集古录》


▲欧阳修《集古录》古籍


遗憾的是,为甲骨文倾注一生的王懿荣,最后投井殉国,没能深入研究这种文字。



在王懿荣之后,刘鹗、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学者再次为甲骨文疯狂打Call,苦心研究甲骨文。


甲骨文骨骼清奇,动如脱兔


那么,甲骨文最开始的作用是什么呢?早在殷商时期,统治者迷信尚神,每有祭祀、战争、游猎、出行、以至生活上的大事记,都要进行占卜以问吉凶。他们把占卜内容及其应验结果都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雏形。


萃花在这里科普下,古时候甲骨占卜,是在仪式上对龟甲展开定点灼烧,再根据甲骨的卜形裂纹对所占事物是吉是凶做出判断。据此,他们能够算姻缘,帮助看病(给予积极乐观的心理暗示),营造宫殿&挑选良辰吉日…总之就是,甲骨不仅能刻写语言文字,还是占卜的好帮手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背面拓片


言归正传,划重点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记录了大量上古语言的早期汉字,看似质朴古雅的外表下,还藏着一股滑稽感,结构活泼,形象生动不逾矩,特色鲜明。在甲骨文上刻制文字,是一笔一划进行(跟篆刻有点像),连续的笔画不存在,毕竟是刻在坚硬骨头上。



同时,甲骨文还非常注重笔道分布的均称平衡感,讲究字的体势美,内部空间匀称而妥帖,有韵律感。在笔触与线条节奏排列上,书写者能成熟控制笔法,擅长平衡整体布局。有些甲骨文如同绘画,既注意到了文字笔画安排,又不失素描勾勒物体的写意神态。


举个栗子🌰 🌰 🌰 ,猜猜下面图片中的字是神马?



这是网上突然火起来的叉会儿腰“壶”字,形象逼真又非常阔爱,简直萌萌哒。且仔细观察下图左边部分,会发现“壶”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的具体演变,每一次变化都很有意思。



甲骨文“壶”字,还有很多种写法,比如下图左边的鸟头“壶”字,对应图右侧的春秋战国鸟头青铜壶,萃花不得不感慨,甲骨文就是简笔画的鼻祖。



泥萌造么?还有美猴王之“猴”字,其甲骨文也是超级萌!关键是,每个字体都不一样。


▲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殷墟卜辞残片,刻有三个猴子形象,即三个“夒(rou)”字


甲骨文VS楔形文字


四个文明古国中,文化唯一延续下来的只有中国。从文字传承的角度,就可以发现中国汉字文化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有甲骨文,国外有楔形文字。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他们多在泥板上刻画这类文字,线条笔直形同楔形。


▲楔形文字


当时,苏美尔人将苏美尔文图画文字演变成楔形文字,流传了几百年。解读起来,萃花表示十分吃力



同样是象形类文字,甲骨文很多人都能破解其含义,But世界上能读懂楔形文字的仅仅是几百人而已。因为楔形文字的发展,出现了断层现象。


▲楔形文字VS甲骨文


所以两种历史悠久的象形文字最终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但是仔细看,竟然也有几分相似之处。


中国得益于文字的延续性,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到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楷书→行书,期间历经了太多故事,每个字体都饱含古人的智慧,萃花只想膜拜 而关于甲骨文的那些事,还有更多可以探讨,等着你们留言告诉我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