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天津》·王襄

 网罗天津卫 2018-01-09
【专题】话说天津

  清光绪二十四年十月,也就是1898年的冬天,山东潍坊的一位古董商人范寿轩到天津做生意,与两位秀才谈起河南的农民在地里劳作时,刨出了刻有文字的骨版,不知为何物。这两位秀才推测为古代书简,就托付古董商人代购。转年秋天,古董商人携带被河南农民称为“龙骨”的古物,再一次来到天津,这两位秀才看过之后认为极有价值,上面的文字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甲骨文。其中的一位秀才就是后来的书法家孟广慧,而另一位名叫王襄,字纶阁,号簠室,当时年仅24岁。在天津他们两人是最早接触甲骨文的金石家。

百集系列片《话说天津》之王襄剧照一

  以后王襄又多次紧衣缩食,出资购买出土的龟甲兽骨,共计4000余片。自从搜集甲骨开始,研究甲骨文就成为王襄治学的一大内容,为了便于研究,王襄就把甲骨上的文字一一拓印下来。

  此后,无论是进学还是在外地任职,王襄都随身携带收藏的甲骨、拓本和相关书籍,利用闲暇时间研究文字。1900年秋,王襄开始就所藏的甲骨进行整理,6年后编辑成书《贞卜文临本》,分为3册,共收录564个甲骨文字,以后又录存各家甲骨著述,扩大为5册。在当时,甲骨学还属于初创,有关甲骨文的专著更是寥寥无几。

  1911年,王襄又释得甲骨文中殷商时期占卜师使用的六十甲子表,订正了宋代以来金石家对 口十字的误解。因为在此之前金石家都把 口十解释为“子”,这样以来,在殷商彝器上就出现了“乙子”、“癸子”之类根本无法解释的干支结合,自从王襄解释为“巳”以后,所有的疑难都迎刃而解。

  1914年王襄任职于长芦盐务,到1939年告退,在此期间,他先后被派往河北、福建、四川、浙江等省,不断的迁徙和繁忙的公务并没有影响王襄对甲骨文的研究。1918年他完成了《簠室殷契类纂》一书的写作,1920年底由河北博物院出版,收有甲骨文字4807个,能识、能读的1743个,除去重复的,余有680字;在编排上,采用近代字典的编排方法,在每个字下面,加以注释、考订,并引用甲骨文的原句进行举例,实际上是一部甲骨文字典,深受研究甲骨者的赞许,因而于1929年再版。

王襄的另一部有关甲骨文的著作《簠室殷契征文》,是他1923年在广东任职期间完成的,1925年出版。书中发表了他收藏的甲骨拓本1125版,介绍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甲骨材料,比如,天象2刻有“旬壬申夕月有食”,这是最早带有干支的月蚀记事,全世界只有两例,这是我国仅有的一例,因此这些拓片经常被后来的甲骨名家引用。在书中,王襄还对每一条卜辞都作了注释,方便读者使用,并创新地对甲骨进行分期断代和分类,有天象、地望、帝系、人名、岁时、干支、游田等12类。著名古文字研究专家陈邦怀评介说:“著录甲骨分门别类,则以此书为创举。”该书出版发行的时候,曾经引起一些学者的误解,认为书中的拓本经过了剪辑粉饰,不是真品。对于这些不利言论,王襄始终不做辩解,他说:“塞口易,塞心难。终有河清之日也。”

百集系列片《话说天津》之王襄剧照二

  1949年,王襄在74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了《古文流变臆说》一书的写作,全书就甲骨文、金文推论、考证我国文字演变的规律,列举了甲骨文69个字,金文75个字。此后又反复斟酌删改3次,于1957年出版。他晚年的另一部代表著作,则是《殷代贞史待征录》,全书共8节,采用卜辞断代的方法,列举了古代占卜师一共87名,还记录了每一位占卜师的相关活动。

  解放后,王襄被任命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合集》编委。1965年1月31日,王襄病逝,享年90岁,郭沫若为他题写了墓碑铭文。

  (天津电视台国际部提供文稿 北方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