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教学要打开思维之门

 芳草屋845 2018-01-10

打开思维之门

思维是人的特质。怀特海说:“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刻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殊的关系。”教育对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很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打开、再打开。第一,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思维的机会。国际教育评估组织对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发现有些基本元素是趋同的,如让学习充满挑战性的欲望;课堂要有合适的安静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教学的针对性。为什么有些课从头到尾都很热闹,甚至高潮迭起,掌声、喝彩声不断,但并不能称作好课,就是因为这样的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有思维的机会、学习的机会。第二,要引导学生把思维的空间拓展开来。有的老师很习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条逼仄的小巷,比如小学低年级有一篇课文《大松树和小松树》,是写小松树长在山顶,于是就认为与长在山谷里的大松树相比自己了不起。一些老师总是按照“教参”的提示,让小松树去检讨。其实,课文情境中的大松树和小松树有多种对应关系,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跳出单一的思维套路,让思维向四面八方打开。第三,要让学生有思维的自由。有些同志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自由地思想,笔者是高度认同的,好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如沐春风、自由思想,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总是在自由思想时才能迸发。第四,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一般而言,思维方式就是逻辑与推理和直觉与洞察两种,要根据学科特质,根据知识呈现方式的特点,根据不同学段的训练要求,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掌握思维这种“特殊的知识”。第五,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中智慧特征的表现,诸如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植根于学科学习的土壤,比如在语文学科,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就要关注揭示作者的思维轨迹,认识课文包含的思维法则,要求学生理解性表达遵循思维的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就要同时关注感情的深刻性、事物的本质性、主题的丰富性、性格的复杂性等等。第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关键点、疑难点、含蓄点处流连,让学生学会在这些应该着力的地方生成问题;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问题初步解决后,引导学生或是触类旁通,或是浮想联翩,或是穷追不舍,或是举一反三,从而打开新的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