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理解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形象特点。 2.学习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观看越剧“宝黛初会”片段 请学生根据唱词归纳,宝玉眼中的黛玉和黛玉眼中的宝玉分别有什么特点。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宝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黛玉: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宝玉: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黛玉: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宝玉: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明确:宝玉眼中的黛玉——美丽、脱俗、似曾相识 黛玉眼中的宝玉——与传说不一样,非俗流 二、林黛玉形象分析 1.作者借用了其他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请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看看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分别是什么样子。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只作初步勾画。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③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文章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初进贾府,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反映了林黛玉什么样的处境、心态和性格? 明确: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所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表现了她细心、多虑、自尊的性格特点。 3.请说说黛玉进贾府后哪些言行和心理活动表现了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明确: 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回邢夫人话时的语言、动作。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处事是处处留心的。 ④还有两次让座的描写。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表现她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表现她细心,在意。 ⑥黛玉回答贾母(语言描写):“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4.老师简介薛宝钗的家境、性格等情况,让学生说说,二人由于身份、境遇和性格的差异会导致她们在言行上有何不同?如果请你来写“薛宝钗初进贾府”,会怎么写? 学生自由发言,重在参与,教师多加鼓励。 5.小结黛玉形象 对黛玉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刻画了一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聪慧而有良好的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 三、贾宝玉形象分析 宝玉的出场,作者在渲染氛围、布局上,下了相当的功夫。 1.“只道是……” ——出场前的侧面勾勒,造成悬念:“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1)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2)黛玉:(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2.“却原来……”—— (1)出场时的肖像描写: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分明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不是什么惫懒懵懂,反而让黛玉觉得那么的眼熟亲切。 (2)出场后的语言行动描写: 一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写她与黛玉的心灵相通: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二是极力表现宝玉的叛逆不羁: 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是他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精神的体现。 3.《西江月》的描写: ①诵读二词。 ②分析二词的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表面上是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功名利禄的追求;只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二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手法揭示出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红楼梦》。 2.试试写一段“宝钗出场”,注意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