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劝学教案

 老刘tdrhg 2018-01-10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荀子及其观点.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设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句子的翻译,设喻的作用

德育目标    让学生重视学习,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熟读课文,整体把握结构

一导语

       学完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们感受了康桥的美,我们的情操得到了美的陶冶,对于美我们有了感性的认识,学完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我们对于美有了理性的认识,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相得益彰的,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学完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生命有了更崇高的敬意,看了《迟到的悔恨》我们好象突然长大了,理解了父母给我们的爱,更知道了要趁早回报他们,这许许多多的感悟,就是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获得的,学习能提高我们的素养,能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所以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学习都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个观点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早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提出来了.那么他是怎样向人们论证这个观点的今天咱们就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四.检查预习

 1.注音 其曲()中()规   砺()参()省() 骐骥() 跬()步 驽马 锲()而不舍 契()约 舟楫() 缉拿 编辑 螯

    2.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培养语感

       自渎一遍,   每人一段.齐读一遍.

    3.停顿

       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五.初步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1.大家觉得本文的体裁是?议论文

    2.那么请大家找出本文的论点.

         生: 学不可以已(大家异口同声)

        师:那么荀子是从哪些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请同学们找出标志性的句子

        生: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已

            ②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与物也,

             ③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 功在不舍

            ⑤用心一也

      师:请同学们将这几个句子分类,看看能分几类?

      生:两类 1.学习的重要性①② 也即学习的意义和作用2.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③④⑤

      师:大家总结的非常好!也就是说作者是从这两个大的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这就是本文的分论点,要注意: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基本观点,它是全文的主旨和核心,在文章中起主导作用。从属论点是说明中心论点的论据,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师板书:总论点 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学习的意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已.

                                学习的作用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与物也,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功在不舍

                                                         用心一也

3.完成课后第一题的填空,再次理解课文.

六.同学们请再自渎课文两遍,找找自己都有哪些问题.下节课提问.

                                                           第二课时

目标:解决学生的问题;理解二三段的意思;

难点:分析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一.朗读课文,

二.分析第前三段

   1."学不可以已"可以用那几个句子替换?

      活到老,学到老;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掌握"已"的意思是停止.例:不能自已,奔腾不已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3.师强调

      于:介词 取之于蓝 从         为:动词,变成

                    寒于水     比         揉:使动,使弯曲

       成语:青出于蓝 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超过前人.

      《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和文中哪句话相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已)

                             看到有才能的人就想着向他学习.

4.自己在翻译一遍

5..内容分析

   ①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说明学习可以避免错误,提高人们的素养.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分论点的?从课后第一题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了一组比喻句来论证的.请大家说说作者选了哪几个比喻句?可以分几类?

两类:经过自然变化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比如靛青和冰.(比喻之理)

        经过人为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就像"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一样,(比喻之理)

        根据同样的道理,可以推出: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被比喻之理)

这种论证方法就是比喻论证,它的理论定义是这样的: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比喻论证与作为修辞手段的比喻不同,修辞的比喻一般不具有推理的过程也没有论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加深读者的印象。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式。

第二段也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我们的方法去分析.现在分组讨论.一会代表发言.

提示:自己先要明确什么是被比喻之理,什么是比喻之理;

          重点讨论比喻之理是什么道理;

          这样问题就应刃而解了

学生发言,师总结

被比喻之理: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他之所以成为君子的原因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比喻之理:   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    登高而招

               声非加急也     而闻者彰    顺风而呼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假舆马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假舟楫者

                  性非异也     而成君子    善假外物(学习)

有人问为什么没有分析前两句?是啊,是不是多余的?肯定不是.那么大家看看它们和下面的几个句子有什么联系?引子.如果没有它们,就显得很唐突.也照应了结尾善假外物的物就是学习下面这几个句子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句意层层递进,比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虽未出现假字却暗含再内,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越说越明白.进一步说明学习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三.作业:翻译句子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已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急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第三课时

目标:分析第三段怎样论证观点的。掌握重要字词句式

       一.导入:作者荀子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上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第 一方面,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今天我们来分析第二方面

二.荀子认为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是什么呢?

    生∶积累(积少成多),坚持(坚持不懈),专心(专心致志)

    师:很好,希望大家能够真正的在自己的学习中运用实践。

三.扫清字词句式障碍,疏通文意。

    1.学生质疑,师生共答。

    2.师强调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无以:没有。。。。。。的办法。   例如,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黄泉 古今异义         文∶泉水           今:阴间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又毅力。

四.分析论证过程

   1.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段都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2.这里的比喻论证非常清晰,请同学们是分析一个,学习需要积累。自己准备一分钟。

   3.生:被比喻之理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倍焉。(人要达到很高的境界,具备通明的思想。就必须积累善行养成品德。)人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比喻之理是风雨要兴起,产生,就必须将土积成山,蛟龙要生长就必须将水积成深渊。

      师∶看得出大家都掌握了这种论证方法的分析,希望大家在自己的作文中能恰当的运用。相信大家都看得出本端出了比喻论证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非常好,那我要问的是正反对比论证有什么好处?

      生1∶说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生2:有比较才有鉴别嘛。

      师∶说得好,那请你们结合文章具体说说怎样更全面,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生∶我们就分析舍和不舍吧。

             先用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骐骥虽然本身条件好,但如果止于一跃,还不能达到十步;驽马条件虽差,如果能够不舍前进,也可以跑得很远。这就像聪明人和笨人一样,如果我们在舍和不舍之间选择不舍,那么你就会成功。不是很有说服力吗?如果不对比又怎么见的呢?接着用金石和朽木对比,说明不折和可镂的关键在于舍和不舍。两者悬殊之大,让人深思!人们学习,如果一暴十寒,时学时辍,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如果能持之以恒,那么即使再艰难的知识也可学会。

师∶能听到同学们这么精彩细致条理的分析我非常高兴!大家的进步非常快!

   4.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积累坚持专心顺序能否调整?

      不行。积累必须是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坚持不懈。在积累和坚持的过程中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专心,心专了可以事半功倍。

五.处理课后题

    1.结合第一题再次理解文章结构。

      论点,论据,论证过程    从这个表中就可以一目了然。这也是本文的提纲。可以作为你们协议论文的参照。

    2.一词多意

六.请大家搜集有关学习的名言名句。

    参考;诸葛亮的《诫子书》“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