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母猪肉加香精,''''中国驴肉火烧之乡''''的''''毒驴肉''''你敢吃吗?

 卓松年 2018-01-10


河北河间市被称为“中国驴肉火烧之乡”。近日,有媒体曝光当地多个黑作坊用猪肉、马肉、骡子肉炮制“假驴肉”销往北京和全国各地。


一货车装七八吨肉,但真驴肉只占三成。




“普通人根本吃不出来。”一名黑作坊老板称,自己干这行已有十多年,一个月至少能出货5000公斤“假驴肉”。整个河间煮肉的作坊有三百多家,真正有证照的只占少数。


1月8日,河间市回应称将严厉打击驴肉掺假售假行为,通过重奖发动群众参与打假。


黑作坊加工'驴肉'


被冠以“中国驴肉火烧之乡”的河北河间,多个乡镇存在熟食加工黑作坊,他们所加工的不是别的,正是当地名吃——“河间驴肉”。


这些“河间驴肉”多不含驴肉,而是由骡子肉、马肉甚至猪肉,加上驴肉香精以及其他添加剂煮成。这样的“驴肉”价格低廉,一斤在20元左右。这些黑作坊通过货车、大巴等方式,将一包包“假驴肉”发往全国各地。




据报道,驴肉造假的情况已存在多年,目前已经形成气候。


一是花样多,冒充驴肉的肉多是马肉、猪肉,也有部分骡子肉等其他杂肉。一般白天煮马肉,晚上煮猪肉,“白天煮马肉不怕事,晚上煮猪肉没人查。”


其次水平高,作坊老板称“从15岁开始做这行,帮别的作坊煮了三年肉之后便开始单干已有多年”,“我这猪肉做的味道绝对和驴肉一样”。


三是产量大,仅一个黑作坊的两口锅,而一锅能煮800来斤,一个月至少出货1万斤“假驴肉”。


最后是辐射广,除了本地和邻近大城市,他们的货“送往全国各地,最远的送到过云南西双版纳”。




利欲熏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黑作坊爆出的驴肉造假事件,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利欲熏心。


据调查,河间当地真驴肉的每斤价格在48元到75元之间,而以马肉、骡子肉冒充的驴肉,每斤价格24元-28元,而以猪肉冒充驴肉大多为20元左右,如果量大的话价格还能再降低,其中有着巨大价格差异。




近年来,一些黑心商贩,为了节约成本,获取利益最大化,竟然用鸭肉冒充羊肉,用猪肉、马肉、骡子肉冒充驴肉坑害消费者。


食品造假的定义很明确,在食品、食品成分或食品包装中,蓄意使用替代品和添加剂,或进行篡改、虚报,或出于利益做出虚假或误导性的食品声明。如此细究起来,中国的食品造假真是无处不在。




中国的食品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商家的贪婪,原本合规合法能赚钱养家糊口的商家,本着少花钱,花少钱,挣大钱的想法,开始去接受不法商家的低价劣质原料。


而这些不法商家也能借此扩大业务规模,使得造假现象在社会上风行。


驴肉造假伤害多


因为追求更加低廉的“驴肉”价格,有人甚至造假还用劣质原料,使用对人体伤害很大母猪肉,食用这种肉极易引起血红蛋白尿、溶血性黄疸等疾病。


心中没有敬畏、从业没有商德、造假没有底线、监管没有尽责……正是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才使得驴肉造假乱象长期发展渐成气候。




驴肉经营造假伤害多多,大致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伤害了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付出高价钱却买到假货、甚至是有害健康的劣货,这种伤害首当其冲。


其次伤害了守法商家的正当经营利益,由于不法经营大行其道,已致使“不生产纯驴肉还因价格太高卖不出去”,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非正常现象。


再次是伤害了整个驴肉行业的经营形象。




河间驴肉名声打出去之后,全国各地都有了驴肉火烧店,从造假现象蔓延以后,使得各地打着“河间驴肉”旗号一些商家,也饱受“假驴肉”等诸多质疑。


还有对整个产业链的伤害,如公众因造假而产生心理顾虑,进而减少消费需求的话,那么包括餐饮经营、养殖繁育、饲料加工、甚至阿胶生产等产业环节,都会遭受连带影响。


最后还有对中国产品的质量信心,以及中国美食大国的伤害形象等。


食品安全事件为何频发?


这几年,从“三聚氰胺”到“问题酸奶”,从“瘦肉精”到“速生鸡”,从“毒生姜”到假羊肉……问题食品频频曝光,这些事件都在预示着中国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断刺痛人们的敏感神经,考验着公众的心理承受力。


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食品安全问题?




从食品行业来说,中国正处于从保障食品供应转向保障食品安全的过程中。


食品产业层次不高,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约束。面对这些情况,制度设计和手段仍然有许多不适应。


监管体制缺陷。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


对食品进行监管的部门多达15个,难免出现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多头管理的问题,往往有利的时候争着管,没利的时候往后闪,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政出多门”却“问责无门”,容易产生“人人都管事、事事无人管”的监管盲区。


执法问责不严。法不足畏往往使一些人唯利是图、知法犯法。如对不法企业的经济处罚,2011年以前上限为“货值金额十倍以下”或“十万元以下”罚款。


在实际执法中,以罚代刑时有发生,有的该重罚的却“蜻蜓点水”,有的该承担刑事责任的却“一罚了之”,甚至有的执法人员置法律权威于不顾,“睁只眼、闭只眼”,有法不依、违法不究。




监管能力不足。与食品安全严峻形势相比,监管能力还存在不少“短板”。


如监管人手不够,执法装备匮乏,仅“眼观目测”难以发现安全隐患;安全标准、检验检测、风险监测等技术体系还不完善,很难做到事前防范、科学管理,时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而反观加拿大,作为食品安全排名世界第一的国家,这里的食品安全体制是如何运作的,也许真的值得借鉴。


每天都像在过315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简称CFIA)派出的一线质检员,每天都会深入食品生产厂家,确保这些工场的生产流程符合相关要求和条例。


具体检查项目包括产品原料、工作人员的着装和个人卫生、加工机械的消毒情况等,以及对成品进行抽查。


除此之外,加拿大政府还斥资1600万加元,建立起检验核实小组(Inspection Verification Teams,简称IVT)。他们的检查目标是联邦级别的屠宰场和肉类加工厂,并且对检验行动本身的彻底性进行核实。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当加拿大人看到政府检验过的食品,都会放心大胆地去购买。


多伦多一家华人超市的老板爆料,经常会有CFIA的质检员乔装成普通消费者光顾超市,实际上检查的项目事无巨细,甚至连“缺斤少两”这种事都不会放过。


在这样的检查制度下,每家超市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多伦多一家冷冻食品品牌的老板向51记者透露,他的品牌想进驻No Frills这样的西人超市都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层层质检程序很是繁复,不过也从侧面证明了消费者在加拿大超市一定可以放心购物。



惩罚力度大


在加拿大市场上,你绝对看不到有毒食品。有媒体给出了总结——因为通过非正规渠道生产出来的食品,得不到国家承认,根本就没有溯源标签,也无法进入正规的销售渠道。


缺乏市场需求,可以算是无利可图。而惩罚力度又大——轻则罚款、停业整顿,重则面临指控,甚至担上刑事责任。这样得不偿失的事情,正常人都不会去做。



一位餐馆经营者说:“我见过过期食品,见过卫生条件不好的餐馆或超市,但我真没见过甚至听过工业酒精做的假酒,那是要出人命的。”


“这里的人,要是缺钱了,去向政府申请救济就好啦,去做有毒食品,不但挣不到钱,反而还要坐牢,没人去干这种事。”


信息公开透明


多伦多华人接触最多的信息,就是每周发布的“卫生抽查报告”。约克区卫生官员每周定期对餐厅、沙龙、Spa、日托中心及公共娱乐设施进行抽查,并向公众发布检查结果。


没通过检查的餐馆等会接到传票,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何受到处罚;这些餐馆也有机会做出整改,重新通过卫生检查。



在加拿大,从小小一个区到全国范围,关系到食品安全的事,一定是公开透明的。


加拿大的食品检验局就是以优质的“食品召回及公众警报体系”而闻名于世。


公开的信息包括——食品调查结果;执法和监督部门的相关数据,例如哪些工场的执照被吊销等。


加拿大甚至赋予检验局不同寻常的权力——在必要情况下,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检验局可以公开私人或者私密的商业信息。


防患于未然


加拿大政府明白,无论消费者是去超市、去菜场,还是去离家最近的那间肉铺,永远都希望买到放心食品。不过残酷的现实是,没有哪个国家的食品安全体系可以确保100%安全的环境。



那么政府能做的,就是出台一系列措施,不断将食品安全最大化。其中包括——CFIA按照普遍性和风险程度,将不同的食品和商家分级,按级别进行不同规模的检验,以减轻暴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品问题。


所有食品生产商(包括加工厂)都必须获取营业执照,对来自自然环境或因未遵守生产流程而潜在的食品安全危害,都有先期措施来降低风险。


据说,安省农业厅甚至为农场主们准备了详尽的食品安全手册和光碟,教导他们在饲养牲畜时,如何全方位避免生物、化学和物理的风险。


在兽医篇章内,甚至教导农民采取哪种手段,可以在运输山羊的过程中减少山羊的疲劳,以保证山羊的免疫力以及羊肉的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