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个乌龙丨上周厦门马拉松,急救员被AED带沟里去了

 夜鹰急救训练营 2021-01-06

马拉松的猝死事件,虽从概率上来说并不高,但赛道上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万众瞩目,影响巨大,关系到当地领导的里子和面子。

所以当2014年广州马拉松将自动体外除颤器引入马拉松赛道并在国内首次设置AED移动救护员这一新的急救岗位以来,AED得以在中国马拉松赛道上快速推进,大放异彩,挽救了众多跑者的生命。

而借此机会,AED也进入了中国公众的视野,甚至开始在公共场所也初见成效,短短2年时间,已经多人被成功施救,重返社会。

AED在国内的普及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很多人包括部分医生同行对这一傻瓜式的急救设备,认知非常有限。

AED号称傻瓜除颤机,原意是指其操作简单,新手使用时也毫不费力。

但其实这个机器本身也有点“傻”,因为机器只能分辨患者是室颤还是非室颤(可能直线,也可能正常心律),却不能分辨生死。

室颤的,AED就充电,非室颤的AED就不充电而推荐按压。

也就是说,如果你给活人接上AEDAED分析心律后会说“不建议电击,请继续心肺复苏。”此时活人不会被电击,是安全的;但如果操作者打开AED前没有准确判断倒地者的反应和呼吸,按照AED指示去胸外按压时,就可能出现乌龙。

1月7日,上周末,厦门马拉松开跑,某当地微信公众号(以普及急救和除颤为己任)发布消息称,有两位男子发生心脏骤停,都被他们小宇宙爆发的急救员当场救活了。

第一个是这么救活的。见下图

文中说,首次AED分析后,不建议除颤,继续心肺复苏,这看起来没毛病。但在AED第二次分析后,“AED给出分析报告,提示选手已恢复正常心律,继续进行心肺复苏”,这个说法就错了:

1. AED没能力给出“正常心律”报告,这超出傻瓜机的能力了。

2. 急救员得出“心律正常报告”后,还继续心肺复苏,这也超出我夜鹰的理解能力了。

鉴于马拉松跑者相对健康的体魄、运动所诱发、短时间内就被贴上了AED,我有理由相信,如果这个跑者是心脏骤停,他几乎必然是室颤。

而如果不是室颤,也绝不可能是这2分钟单纯心肺复苏能救活的。

因此,我几乎能肯定的说,这个跑者应该是被“心脏骤停”了。

第二个是这么救活的,见下图

 又是这位小宇宙爆发的急救员,见到一个倒地“无意识无呼吸”的选手,直接贴上了电极贴,AED又不建议除颤并指示心肺复苏,1分钟不到的心肺复苏,跑者又活了。

夜鹰必须再次强调的是,“AED不能判断选手病情”,你把AED贴在自己身上,AED也会说“不建议电击,请继续心肺复苏。”

很明显,这又是一个乌龙。

AED能让“傻瓜”变聪明,因为它能帮助普通公众做到以前只有在医院里医生能做的事:早期给心脏骤停者除颤,挽救其生命。

在厦门马拉松赛道上AED却让“聪明人”变傻了。这位专业出身的急救员,在急救现场所做的判断过于草率,也过于依赖AED,结果直接被AED给带到沟里去了。

对于一个马拉松赛道AED移动救护员来说,当你遇到倒地跑者,第一时间判断其反应,然后观察呼吸和触摸脉搏(一定要用够5-10秒钟),对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者才打开AED,贴上电极片,后续根据语音提示操作。(对于公众来说,如果有人倒地,失去反应且无呼吸或濒死喘息,就可以使用AED并根据AED提示操作)

看看我们拍摄的赛道急救流程吧


对于专业人员,避免出现乌龙的办法是:呼吸脉搏同时判断,时间要足够5-10秒。

对于普通公众,避免出现乌龙的办法是:对于倒地有抽搐的,不要急于判断呼吸,等其抽搐、屏气的动作结束,再去判断呼吸,观察呼吸的时间要足够5-10秒。并能识别濒死喘息。

小贴士:

运动性晕厥:当运动员进行以下肢为主的运动时下肢肌肉耗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如果剧烈运动后骤停会使大量血液淤积在下肢血管中,导致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发晕厥多见于田径比赛项目。前驱症状包括头昏眼花、无力、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发冷严重者可晕倒。

没错,这两个跑过终点就倒地的跑者,应该是运动性晕厥。所以我们经常说,跑步冲刺后不要骤然停下来,要继续保持一定速度,缓慢减速,逐渐停下来。


靠谱急救

关注急诊夜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