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百年前,中国人都用它过“三九”,如今已被遗忘

 昵称70965419 2020-07-29

前些天,新一轮冷空气侵袭,全国多地迎来了2018年的首场大雪,一时间,包括西安、南京、洛阳在内的一座座古都,一夜之间银装素裹,尽显庄严优雅。

/一下雪,西安便成了长安/

/一下雪,南京便成了金陵/

/一下雪,洛阳便成了神都/

今天是“三九”的第一天

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

可见“三九”的彻骨严寒

因此,从今天起

全国大部分地区

都将进入“速冻”模式

面对“三九”严寒和雨雪的双重打击,我们有五花八门的取暖方式。

相比于700年前的古人,他们虽然在取暖方式上不如我们丰富,但要论及取暖“神器”的雅致,则我们要实在逊色不少。不信,我们来看下面这件古人的“取暖神器”:

手炉不大不小,不轻不沉,分外壳与内胆。

外壳上施以精致制作工艺和装饰,内胆则多为铜制,内备燃炭。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既温暖又不烫手,融融暖意缓缓弥散,外壳上有罩盖和提手,可提于手上或捧于手心,怡然自得。

那时的文人墨客,冬季有手炉相伴,就可暖手疏血,书写绘画两不误,正是“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手炉作为旧时宫廷中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取暖工具,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替代品的出现,渐渐淡出大众生活的视野。

但作为一件极富鲜明中华传统特色的生活器物,手炉也曾陪伴了许许多多文人墨客度过无数个漫漫寒夜,在其枯燥的求知生涯中,平添几许“红袖添香”般的温情,承载一段段为人乐道的佳话。

如今拥有空调、暖气、暖手宝等诸多取暖设备的我们,恐怕是难以切身体会手炉之于古人的那种情感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