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翁同龢碑帖题跋稿

 影谭翰墨 2018-01-11

莫武

读翁同龢碑帖题跋稿

翁同龢手书碑帖题跋草稿一纸,写于废弃的公文纸背面,34*19cm。

释文:

昔覃溪翁不游西山而获古拓《争座帖》,诧为奇福。今(“年四月”删去)日余游城南寻芍药,已落尽矣,归而见此残字,墨光照几案(“仿佛展苏斋藏本”删去),欣(“叹不已”删去)然忘疲。然则世间得失,奚(“果”删去)足介意哉(“耶”删去)。庚寅(“孟”删去)四月十一日,常熟翁OO记。是日礼部试榜散。

读翁同龢碑帖题跋稿

局部一

庚寅年即1890年,时翁同龢六十一岁,任户部尚书。查《翁同龢日记》,四月十一日这天,翁同龢早起即忙于进士考试的审查发榜事,到下午的申时初二刻(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三点多)才结束,随后他又分别前往吊、贺两位友人,并无到城南寻芍药的闲情逸致。而日记中有在四月的前数日中,多次到琉璃厂寻书及赏阅《阁帖》残本等碑帖的记录,因此文稿中被删掉的“今年四月”才是实写,而改定的“今日”为虚写。

读翁同龢碑帖题跋稿

局部二

翁同龢的书法,从钱南园入手学颜,这成为他一生的基调。中间又曾对苏东坡、米芾下过功夫。杨守敬《学书迩言》:“松禅学颜平原(颜真卿),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正因为胎息钱南园,所以即便在晚年作字放逸,依然过于拘泥笔画两端的提按收束,总有气脉不够畅达、笔法不够丰富灵便、结构缺乏奇变之病。而这件草稿,墨色黝黑,笔姿奔放,减弱了提按,而使转纵横,意气勃发,比平日斤斤计较的笔迹高明得多,无意之间,翁同龢趋向于颜真卿《祭侄稿》的境界。细品之下,又能看到此草稿中很多字,无论结构还是用笔,都渊源自颜米法帖,无意于佳的时刻,平生潜心师古的涵养流露无遗。

读翁同龢碑帖题跋稿

局部二

读翁同龢碑帖题跋稿

局部三

读翁同龢碑帖题跋稿

局部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