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之下,两年半时间已经过去,自己也从一颗懵懂无知的小韭菜变成了一颗嫩绿嫩绿的大韭菜,回望过去的两年半,感慨良多。
才进入市场的时候,还不懂什么是上证指数,深证指数和创业指数,也不懂市盈率和市净率这些指标,就开始在天天基金上买基金,方法就是看名字,哪个看起来比较霸气侧漏就买哪个,结局就不用说了(此处省略500字……)。后来痛定思痛,觉得还是先学习一下比较好,从前到后买了1000块左右的书来看,庆幸的是,从 开始自己就比较抵触技术分析,崇尚价值投资,所以买的书基本上都是这一类的,印像比较深的是David的《低风险投资之路》第一版和第二版,老唐的《手把手》两本,《投资中最简单的事情》,《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漫步华尔街》,《基金之路》,,,,,林林总总不下20本,总算对这个市场的交易品种有了一个肤浅的认识。
另外学习期间感触比较大的一个案例是浏览鼎级论坛时的三姑养鸡的案例。她在2012年退休之后,拿出100W作为养老基金,每个月从里面取出5000元作为生活开支,其它的资金按照7:3的比例进行股债平衡投资,并且坚持每周在论坛上更新持仓和净值的记录,到目前为止,资金池中的市值接近300W,没错,真的还剩下300W! 这个案例给了当时只存银行和余额宝的我们很大的震撼,原来投资真的可以改变生活方式。
尤其最近网上吵的沸沸扬扬的中兴工程师跳楼的事件更是感触良多。的确,对于大部分的工薪阶层,中年危机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斯之剑”,试问,当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何以自处?虽然自己是85年,但是也应该提早规划,未雨绸缪。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如果应对中年危机,打造家庭的“诺亚方舟”? 自己的答案就是通过投资,降低工资性收入在家庭收入结构中的占比。试问,到了中年,如果每年股票的分红都能覆盖家庭的支出,就算没有了工资也不至于跳楼吧?
家庭应该制定一个计划,合理安排开支,强制储蓄,设立家庭的理财基金,长期的战略投资,打造家庭的财富“诺亚方舟”。
第一投资理念
首先投资标的应该是股权,从长期来看,只有优秀公司的股权能够跑赢通货膨胀,贵金属只能保值,而债券则不一定能。
第二应该是一个投资组合,自己没有能力识别哪一个股票是下一个腾讯或者恒瑞,那就建立一个组合,分散持有10~15个不同行业的标的,东方不亮西方亮,跑赢指数就好,同时也能够降低波动。
第三应该是降低收益的预期。与雪球上动辄翻倍,几十倍的”大神”相比,自己的预期很低,年化10~15%即可。长期来看,股市提供的 平均回报是10%左右,选择其中优秀的公司,应该能跑赢这个基准。
第四是长期投资。股市短期 的波动根本无法预测,再好的公司也会不停的下跌,眼光放长远一点,股市是公司的称重器,总会价值回归的。
第二 标的的选择
投资的标的主要分为股票和基金两大类。
对于股票,评价的标准主要从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成长性,估值和股息率几个方面;对于基金,主要是指数基金则从行业角度和估值两个方面衡量。
站在2018年的门口,目前自己持有的标的分别是: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平安,中国建筑,格力电器,洋河股份,古井贡B,白云机场,粤高速B,国投电力,长江电力,长安B,恒瑞医药,广发医药,中概互联,证券ETF, 广发聚利,可转债组合,仓位接近100%。

记录一下选择这些标的的原因,这些标的可以分为价值型和稳健型:
价值型:特点是估值不高,成长性比较差,分红股息率比较高,典型的代表就是建设银行,中国建筑,格力电器,粤高速B,长江电力,长安B。持着这些标的的目的是寻求分红,寻求稳定的现金流。
成长型:特点是估值较高,成长性也比较好,分红股息率比较差。典型的代表是招商银行,中国平安,国投电力,洋河股份,古井贡B,白云机场,恒瑞医药,广发医药,中概互联。
第三 家庭的投资计划
从去年7月份开始,自己开始按照净值记账法记录家庭的投资账户的收益率和净值,到目前为止,它的净值是这样的:其中蓝线是净值曲线,红线是对比的中证流通指数。另外,收益中包含打新收益。

目前的策略就是满仓持有不动,另外在不影响家庭生活质量的情况 下,每月从家庭收入中强制储蓄一部分投入账户,自己计算了一下,按照10%的年化收益,自己想要达到股息覆盖家庭支出的目标,还需要7年,到2025年,到时自己正好40岁,另外,万一这个目标提前实现了呢?

打造家庭的”诺亚方舟”,我在路上,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