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 西 语 录 🔘 手挥琵琶和提手上势两个动作很像,但是劲点不一样。 大卫释义: 经常有拳友问:提手上势和手挥琵琶的区别。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拳友在入门时还纠结于动作外形上如何比划,而非以拳之本体入道。太极拳的本体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劲路。劲路是练拳的纲领,纲举目张。何为劲路?即力生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通达于脊、形于指稍的路线;由劲源到劲点的路线;由支点到落点的路线。练拳的主要目的,就是打通这个路线,优化这个路线。所谓节节贯穿是也。所以,扎西老师常说,太极拳是从脚下练出的,而不是手。 提手上势和手挥琵琶虽然在动作定势的外形上十分相似,但其劲路却不同。提手上势上一动是单鞭,衔接时,提右脚弧形向正南微偏西方向行进,右腰微向前送,整体上是个搓挒、提送、钻翻的劲。手挥琵琶是右脚跟半步、后座、左脚向前、微向里一拳上步,两腰左右旋转幅度比较大,整体上是个左右折挫、顺化、合送的劲。因此,这两个动作,脚下的步法不同,决定了其走的劲路不同。再说腰和手,提手是合抱、上提、总体上表现为合、拔、提、搓,两臂是合抱向前、向上送,加上两臂的外旋,伸腰拔背,中指延伸,松肩落胯,内在走出的是钻翻劲,如子弹旋转穿堂而出。手挥琵琶则是两手像开车向右打方向盘一样,右掌里合,左臂、左腰向前向里送,同时踏掌。两臂相向运动,前后一肘距离,形成一个折挫劲,就好似折断对方的来臂一样。同时,两臂相合,左脚落地后撑时,劲力传导上来,形成一个很小的向前合送劲,送或不送,随心而使。 通过这个问题,总体想说明,练拳以劲路为纲领,功夫出在脚下。 🔘 跟半步的时候左胯微外旋下沉。 大卫释义: 我们会把步法拿出来单独训练,进退之间还有个中定,中定定的是尾闾、身形、脊柱、重心、中心,练的却是一个劲。 在这个动作里面,跟半步一个练中定,一个是练跟步同时右掌的推进是持续的劲力传导,步法决定了身法,也决定了劲力。不然就是上下分离。 🔘 练拳不要有惯性。 大卫释义: 为什么会有惯性,这个是和我们使用身体的习惯有关。而太极拳练习就是对身体精确性的把握,是想,连身体不该出现的惯性都能控制得住,那你对身体还有什么不能控制的呢? 而往往人们喜欢依赖和借助惯性。一旦有惯性,你就把身体交付给一个不可控或不由你控的区位,在这个区位里,身体是失去自我的。 🔘 左腰和右腰分开,直往后坐,再合再出。 大卫释义: 练拳有三根竖轴,脊柱;右肩右胯右脚跟;左肩左胯左脚跟;手挥琵琶是中间轴原地转,右边和左边的轴同步各自走各自的。对于整个身体而言,就像拿这一把小团扇一样,我只转动中轴,扇子边缘自然同步运动一样。 🔘肩和手腕对拉。 大卫释义: 肩和腕之间还有一个肘,肩、肘、腕对拉的意思是这三个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两个角,肩和腕不能对拉,肘自然撑不住,肘撑不住,就失去了上半身的两股有力。 🔘 巴巴实实稳稳当当地沉下去,拉拉不动、推推不动的样子。 大卫释义: 将定势当桩练,将过渡动作当定势练,处处都是桩。拳桩合一,才能浑圆一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