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进入了“新闻评论中的事实”一讲,但是像以往一样,一些同学在课前提问和作业中都显示:他们对上一讲涉及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区别还有一定困难。有些同学提出是否可以放弃这种区别,就像另一些同学提出是否可以放弃在评论中区别事实与观点一样。 在我看来,困难当然不足以成为放弃的理由,尽管事实与价值在哲学层面和语用层面难免缠绕,事实与观点在评论表达中难免交融。 不过,我们还是从具体的实例来看吧。有一位同学在作业中刚好举出一个实例,用来说明他认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难以区别的理由。这个实例就是《虚假新闻是社会的大敌》。这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呢?这位同学写道: “我有两个感觉:一是只要是涉及到判断,那肯定已经加上了个人的因素,有个人感情,那么无疑肯定会受到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因为在去判断一件事的时候,就是意识先行的。所以我觉得只不过是价值判断是个人感情色彩更浓,观点更突出而已。因为在一般的文章中我们看见的判断并不只是简单的如:明天下雨是事实判断,而明天下雨是好事为价值判断那么简单吧。第二点我觉得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大部分都是价值判断,因为在作者选择材料时实际上已经有了个人的价值判断,而且在分析的时候的论述大部分应该是在评述一件事的影响居多,发表的是自己对于这件事或者是某个观点的看法。比如:虚假新闻是社会大敌这个论述。一方面我觉得其是一个事实判断,是关于虚假新闻性质的一个判断。同时其也是一个价值判断,因为即使是一个大家都公认的东西,但是作者同意,那么也应该是其价值观的体现。” 那么,我就试着以这外句子做一个分析吧。 我在作业评语中这样答复: 我觉得,事实判断受自己价值观的影响,当然往往难以排除。但也不能由此认为所有的判断都是价值判断。那样,事实与价值的区别就不存在了。人们客观认识事物,并且逐渐达成共识,也就不可能了。 即以你举出的“虚假新闻是社会大敌这个论述”来说,从“实”的方面来理解,它其实判断的是虚假新闻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在这一层上是事实判断无疑,因为它回答的是某种影响是否存在(只有是或非两种非此即彼的答案)。那么,这种影响如果是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宁,那么你就可以判断它“是社会的大敌”了。所以,“虚假新闻是社会大敌”看似是价值判断(它对于社会的负面价值),其实其核心是事实判断的。这是由于我们对在价值上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宁的事,没有疑义,看法相同——都予以否定的判断。所以,往往可以把它直接当成事实判断。除非一个人认为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宁仍然是好事(很少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出“虚假新闻不是社会大敌”的另一种价值判断。 [因此,那句判断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前后接续的、复合的。只是在实际使用中,人们忽略了这两个判断的“复合”,直接把它当成了一个判断。这才会造成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区分的困惑。] 因此,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辨识,恐怕还要认识分辨实际语言表达可能产生的遮蔽作用。把一句话被遮蔽的性质发掘出来。 在我看来,只要能够揭示示出那些被(含有价值感的)语言表达所遮蔽的实际的影响、可能的影响和实际的关系、可能的关系,都是事实判断。 在今天课上,还有同学认为上次课中提到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政治的最高舞台。”是价值判断,因为提到了“根本”和“最高”——显然,该同学把“最高”当然了价值判断的标志词。那么,是不是呢? 我另举了一个例子:“咱们这个班里,某某同学最高。”是价值判断还是事实判断? 大家都答:“事实判断”。 那么,“国务院是中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价值判断还是事实判断? 大家也答:“事实判断”。 其实它们都是“事实”。 那么,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的议政机关也同样。因为它的地位是宪法确定的。至于这种宪法地位与实际地位是否相符,则是另一个事实问题。 作为观点,事实判断并不一定就是事实,并不一定准确,并不一定无争议。但不能因为主观、有争议、受价值感和情感影响,就认定它们都是价值判断。
另附:新力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和我的回答:
新力:“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政治的最高舞台。”,它所进行的判断局限于抽象层面,从表面上看不出和现实性有什么联系,只有将它内化于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才有意义.我认为不可以把它从现实中剥离出来进行简单的定性. 马老师,我有一个疑问:被众人承认的观念是事实吗?那么,新闻是一门学问,这是什么判断?
少华:新力的见解和问题非常好。我想,我们谈论的事实与观点的区别,都是“硬取静态”地在人类实践与认识的动态过程中来看的。人类的认识过程——它们恰恰表现为一个又一个观点——就是不断地认识事实的过程。所以,我们实际在新闻评论中使用的时候,确实可能会遇到事实与观点区分不清的情况。主是因为对某一个认识的接受程度没有取得共识。 至于新力提到的“被众人承认的观念是事实吗?”这个问题,如果从概念本身来说,观点是观点、事实是事实,观点永远不可能是事实。但是,可能有一种观点反映了事实。而沉默的事实也只能通过观点来被揭示出来。“众人承认”可能表达人们接近事实的认识进程,也而且反映了观点的正确性。但也未必。但至少,它增强了论据的权威性,说服力。 实际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新闻评论中使用的“事实”往往都是认识之中的事实,它们不见得已被接受为事实,也不见得为所有人所接受。但在文章中,却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来使用。 至于某一个具体的表达,我个人也是习惯于把它们“还原”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新力语),来断定它们具体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有时单纯一句话,我们很难从语言层面来辩论它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 至于新力提问的“新闻是一门学问,这是什么判断?”我觉得,如果从从新闻学本身是否揭示了新闻业的一些规律性和新闻学是否符合一般学科标准这两个方面看,那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为事实判断。因为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或是或否”,而且都有具体的标准和可验证性。
另附另一同学在作业中的实例分析及我的看法: 某同学:“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论点是“欲解决社会信用危机需增进守信价值”,这看上去很象一个事实判断,很容易被理解为对未来的预测。然而我们应该注意,这个标题后的潜台词是,是否有必要增进守信价值,或者是增进守信价值好不好,有没有意义。这是很明显的价值判断。” 我的回复: “欲解决社会信用危机需增进守信价值”的确是一个事实判断,它回答的是守信价值对于解决社会信用危机的实际功用。至于增进守信价值好不好,正是在这些实际功用的事实判断基础之上做出的。如果没有对守信价值的这些积极功用的事实判断,我们无从做出守信价值好的价值判断。
最后修改于 2007-09-27 21:18
阅读(?)评论(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