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拳击高级技术问题答疑(三)

 叶舞留香 2018-01-13

由于前几天的文章是对拳击高阶技术的一个系统性整体性论述,因此各个方面都阐述的不够清楚,这几天也收到很多人的咨询,与其逐一解释,不如我整理几个问题写出来解读一下吧。


1、高阶拳击技术的综合论述(一)

2、高阶拳击技术的综合论述(二)

 

拳感问题的详解:

关于手臂的松弛或紧张状态,这里面要向大家强调的一点是:意识。这个意识问题至关重要,关乎前端发力技术的水平和效果。为何要让手臂和双拳在出拳之前适度紧张呢?是为了培养一种发力意识和习惯:你的双臂就是一对超级武器,它必须是结实有力强大无比的,它要稳定、坚硬、势大力沉。要培养这种意识和感觉,你自己首先要在潜意识里强调你的双臂就是这样一双铁臂。这样一双极具分量的铁臂和铁拳在强大核心发力的推动下砸向对方的下巴或者身体,再经过千百个回合的重沙包和重靶乃至实战的锤炼,才能打造出所谓的重炮手。而铁臂又怎么可能是过度放松和绵软的?当然,物极必反,不能过度紧张导致给肌肉造成负担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切记出拳时核心发力推动的是双臂,用俗话来描述,轮出去的是一根铁锤,一把巨斧!而不仅仅是那个馒头大的拳头,或者说,除了刺拳以外,任何一拳都应该是核心力量推动下的整个手臂去攻击,而不仅仅只是用拳头打击目标而已。在这个意识的强化下,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力习惯:核心发力+完整且稳定的前端发力,避免松软无力的肘关节带动你那小小的二头肌力量去打出那些根本没有足够打击力的轻击拳。尤其是中大级别,这个发力特点尤其重要。


根据我上面的形容,读者可以去仔细观察戈洛夫金、哈格勒、沙沃斯、福尔曼、利斯顿、朱利安杰克逊、马西亚诺、马奎兹、特立尼达德、多奈尔......无数的超级重炮手,他们的双臂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

 

核心发力中的发力幅度和击打距离问题:

这个概念没有来得及在论述中提及,是一个失误。发力幅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关键所在。绝大多数势大力沉、摧枯拉朽的重拳,都是建立在非常大的发力幅度和击打距离上的。那些发力幅度小、击打距离短的重击只占很小一部分,说难听点儿那一小部分的很多情况可能还是碰运气!很多专业选手和教练训练有一个误区,就是强调出拳动作要小、发力幅度要小、击打角度要小、什么都要小,小的结果是什么?是根本没有充分的、完整的发挥核心力量。我经常把这个叫做:发力不充分或者发力不完整。这跟上一篇论述提到的蓄势是一回事儿,人家用30公分发力幅度和1米的击打距离去充分痛击,你用10公分发力幅度和30公分的击打距离,怎么可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汽车加速讲究百米内达到时速多少多少,你用30米能加速出同样时速么?除非用法拉利vs夏利。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是很多选手和教练却没有意识到。那么,动作紧凑和小角度出拳是不是不对的呢?不是不对,是训练的阶段不对!当你把完整的发力技术完全清晰化并掌握好之后,你再去追求更紧凑、更隐蔽的出拳动作和技术动作变化等等!这就是一直强调的:速度、变化、组合、技巧等等都要服务于发力,要分清主次,而不应该先去追求能够击中对手的各种技巧,甚至一味的只追求那些技巧而丢失了最核心的部分。


再一次运用抡大锤训练的例子,抡大锤的感觉就是最接近整体发力感觉的,你的双臂就是整根的铁锤(上一节关于拳感所讲的正是这个感觉),你一定是大幅度的、充分的把大锤抡圆了才能打出它最大的打击力,别人抡一圈你抡半圈,哪一下更重?泾渭分明!再纵观一下那些历史上永不磨灭的重炮手吧,沙沃斯、麦克莱伦、马西亚诺、福尔曼、戈洛夫金、朱利安杰克逊、利斯顿等等,哪个不是这种抡大锤式的发力!这就是拳击发力技术最传统的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去演进、变化、调整都没问题,但这个是基础,没得商量。泰森确实经常能在较短的击打距离上打出短促有力致命重拳,但还是那句话,你不是泰森,稀里糊涂的学泰森你就挂了。矮个子选手要学泰森的是他上体移动和脚下配合的进攻技术,而不是他的爆发力。


最后总结一下,在拳击技术动作学习和训练的初期和中期,都要强调一个概念:所有的动作幅度要尽量舒展并做到最大,不要考虑幅度大而打不到人的问题,打得到打不到并不在于幅度和速度,况且你靠那些快和小幅度的点击拳打中了又如何,隔靴搔痒不是拳击!在充分的掌握了强大的核心发力感觉和技术之后,再去逐步的追求发力动作的隐蔽性和紧凑的节奏。至于说大幅度的动作,清晰的节奏和相对较慢的速度如何击中对手,其实很复杂,但归纳起来还是那两个字:“移动”。

 

关于勾拳和摆拳:

勾拳和摆拳的概念区分我这七八年以来在贴吧里无数次提及,也回答过数以百计的提问。这里再强调一次,传统职业拳击技术里没有摆拳的概念,它实际上是前苏联的业余拳击技术,标准的摆拳是没有拳峰的,它应该是翻肘翻腕翻拳,整个手臂外侧翻转,肘部略高于拳头,运用强大的转体核心力量以及长距离的手臂惯性力量重击对手的。勾拳是有拳峰的、是中近距离的击打武器,摆拳没有拳峰、是绝对的中远距离进攻武器,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所以我说,那个小摆拳就纯粹是扯淡了!在中近距离打出的勾拳不规范,丧失了拳峰,那是错误的、是毛病,得改!而不是什么鬼扯的小摆拳。


所以,俄式摆拳这个概念也许是从mma的业界传出来的,它是正确的解读,没问题!但是为什么远距离的有效武器俄式摆拳在职业拳击赛场上并不常见呢?第一,苏联体系的拳手是近10年才大量涌入欧美主流职业拳击市场的,在泰森霍亚的年代你都看不到几个苏联体系国家的选手,何况俄式摆拳了。另外,俄摆毕竟是为业余拳击比赛设计的技术运用,在比赛时间长、更强调重击击倒对手的职业比赛中,它确实存在体能消耗过大,因为没有拳峰而相对不容易重击对手等问题。所以,它在mma比赛中反而更如鱼得水,当然,这也跟毛子选手尤其是菲多的发扬光大有关系。


平勾拳分为平拳和立拳两种击打姿态,各有利弊。立拳击打角度小、相对隐蔽、有利于变化和调整也有利于回防,尤其是上勾和平勾在变化衔接时理所当然用立拳击打会更加便利。平拳击打则有利于强化对拳峰的有力支撑,也可以说是拳峰更正,穿透力更强,发力幅度也更大,另外有利于调整角度从对手曲臂防守的上方打进去。戈洛夫金和麦达纳重击梅威瑟的比赛中都有完美的展示。这种翻肘翻腕自上而下的勾拳在距离近角度小的情况下就是所谓的下勾拳。如果平拳击打时距离过远导致肘部角度过大而丧失拳峰那它就更接近摆拳,立拳平勾在同样情况下我认为仍然应该叫它勾拳,只不过它确实丧失了拳峰,但是在强大的核心发力和爆发力下,在准确击中对手下颌的情况下,它也可能产生巨大杀伤力,但是相对于拳峰而言,它当然就逊色多了!


最后,既然各有利弊,我认为都应该学习尝试和训练,掌握两种武器总归好过只会一种吧!


移动具体指哪些,怎么做:

首先,移动的概念和动机要搞清楚,它有很多种细分和风格。最最典型的就是俄式拳击技术中的节奏清晰而稳定、动作柔和的整体律动,典型代表就是缇史琴科,但是不要以为只有苏联人才有这个技术,实际上墨西哥的骄傲桑切斯也是这方面的大师,很多拉美选手都是这个打法的高手,我不确定这是不是冷战时期苏联拳击技术对拉美和南美国家的输出,我只看到真真切切的风格展现。而且日本历史第一拳王具志坚用高和菲律宾的一些著名选手也是这类打法的高手。我国著名选手张家玮也是很明显的这一类打法。例子不举了,说说它的特点:不间断的、有节奏的整体律动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假动作、都是一个发力蓄势、都可能是一个防守动作、都可能破坏了对手的进攻距离和目标,非常完美的将攻防转换技术运用和发力蓄势融入到这个节奏清晰而稳定的整体律动当中,而且由于它有强大而稳定的节奏,因此又是非常节省体能的!这无疑是一个堪称完美的技术体系!另外著名黑人拳王哈格勒跟霍利菲尔德其实也是这一风格,只不过由于他们的肌肉特点不同,因此动作不像苏联选手那样的柔和。


另一种移动技术特点就是打破这种不间断的节奏清晰而稳定的律动,把各种移动动作分解开,破坏其规律。典型代表有皮罗格、洛马琴科、伦纳德、弗雷泽、恰维斯、冈萨雷斯、惠特克甚至泰森和克劳福德等等。


无论哪一种特点的移动技术,他们共同之处在于自始至终把攻防转换和发力技术融入到移动当中,将其作为整个比赛的制胜武器。这就是最高级的技术运用体现,而且几乎是唯一的。


类似戈洛夫金和福尔曼这样的实力派,以及赖特和克劳蒂为代表的曲臂防守派,再到梅威瑟和琼斯这样的拳感天才派,都是天赋使然,它根本不是你能学习和模仿得出来的!凡是无法学习和模仿的东西,我认为就不能称之为技术,而是一种天赋能力。当然,这里仅仅指整体打法特点,戈洛夫金和福尔曼的发力技术是必须要学习和研究的,梅威瑟的防守技术也是一定要研究和尝试的。


哈哈,这一篇又是在高铁上完成的,似乎只有在飞机和高铁上才能坐得住。如果可能,以后会尽量整理大家的技术问题给与解答和发布,省的同一个问题要回答十几次甚至几十次。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但求理解不求认同。能引发更多教练、选手或拳迷的思考和讨论即是成功,不喜勿喷。


文:拳击吧洛马琴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