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章法(結構)
章法亦稱結構。文學創作,無論詩、詞、曲、賦、駢、散等,皆需注意結構,方不至雜論無章。然古人云:「文無定法,文成法立。定體則無,大體則有」。若一味死守結構,必至平淡無奇,而難成佳作。清沈德潛【說詩晬話】云:「詩貴性情,亦須論法,雜亂無章非詩也。然所謂法者,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起伏照應,承接轉換,自神明變化於其中矣。若泥定此處應如何,彼處應如何,不以意運法,轉以意從法,則死法矣。試看天地間水流雲住,月到風來,何處看得死法」。然則詩之章法,初學不可不知,亦不可拘泥不化,所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清人徐增亦云:「詩蓋有法,離他不得,卻又即他不得,離則傷體,即則傷氣」。是知初學者宜入其法以求規矩,待得會心,則必出乎其法,方不至陷於沈滯呆板之境也。 有關於詩之章法,歷代論詩諸家,迭有專論,今舉其要者述之。 元楊載【詩法家數】云:夫詩之為法也,有其說焉,賦比興者,皆詩製作之法也。然有賦起,有比起,有興起。有主意在上一句,下則貼承一句,而後方發出其意者;有分作兩股,以發其意者;有一意作出;有前六句俱散緩,而收拾在後兩句者……大抵詩之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遠,曰結句要不著跡,曰承句要穩健,曰下字要有金石聲,曰上下相生,曰首尾相應,曰轉折要不著力,曰占地步。蓋首兩句先須闊占地步,然後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來矣。地步一狹,猶無根之潦,可立而竭也……律詩要法,曰起、承、轉、合。破題或對景興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題起。總之要突兀高遠,如狂風捲浪,勢欲滔天。頷聯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用事引證。此聯要接破題,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頸聯或寫意寫景,書事用事引證,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要變化,如急雷破山,觀者驚愕。結句或就題結,或開一步,或繳前聯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場。使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盡而意無窮。
起承轉合
前述所謂起、承、轉、合之說,以律詩言,一二句是起聯,亦曰首聯;三四句是承聯,亦曰次聯或頷聯;五六句為轉聯,亦稱頸聯或三聯;七八句為結聯或稱末聯。以絕詩論,則首句為起句,次句為承句,三句為轉,四句為結。其法各有不同,現分述如后: 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題起,或對景興起,或比起,總之要突兀崢嶸,如狂風捲浪勢欲滔天,或如閒雲出岫輕逸自在。明謝榛【四溟詩話】云:「凡起者當如爆竹,驟響易徹」。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興起等等,試舉例說明如下: 一:明起—所謂明起者,為開口即將題面說出,毫無些許做作。如杜甫之【虢國夫人】:“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娥眉朝至尊。”題為【虢國夫人】,而下筆即直接將題面寫出,此法最便於初學。(按:此詩亦見於張祜集中,題為【集靈臺】不知孰是)。 二:暗起—暗起者不見題字,而題之本意固在焉。如于謙之【詠石灰】:“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碎骨粉身終不顧,只留清白在人間。”題為【詠石灰】,然卻不直接道出,只暗中點出題意。留與讀者懸想之空間,而造成無窮之意味。 三:陪起—先借他種事物,以引出本題來,如韓翃之【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臘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飛花」由眼前之景況,而引出題目來,此謂之為陪起也。 四:反起—反起之法,在於不從題目正面說起,而從反面引出本題。如司空曙之【喜外弟盧綸見宿】:“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以我獨沈久,愧君相見頻;平生自有分,況是霍家親。(霍一作蔡)”題旨為「喜」,而作者卻從靜夜無鄰,荒居寂寞之景況敘起,而點出外弟之肯來為「可喜」之事。 又如錢起之【送僧歸日本】:“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題為「送歸」,而作者卻從來處著筆,以引出本題,此種起法,即稱之為「反起」。 五:引起—論及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說題目,而由眼中所見景物,以引出正意。如杜甫之【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題為【客至】,卻先以四週所見景物為襯托,以引出題面也,此法與陪起相類似。 六:興起—興起乃是由心中所懷之感想,引出題目之本意。與引起不同之處,在於一由眼前所見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懷之事物以引出。如李頻之【渡漢江】:“嶺外音書絕,經冬復入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題目為【渡漢江】,卻就心中所感於旅居嶺南之外,年復一年而音訊斷絕,以引出題旨,此之謂興起。 另如明高啟之【梅花】詩:“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古何郎無好詠,東風愁絕幾回開。”此謂之尊題法,亦謂之「頌揚起」。 又如袁凱之【詠白燕】:“故國飄零事已非,舊時王謝見應稀;(謝一作榭)月明漢水初無影,雪滿梁園尚未歸;(漢一作湘) 柳絮池塘香入夢,梨花庭院冷侵衣;(香一作春)趙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陽殿裡飛。”起句以感歎語出之,即謂之「感歎起」也。 清沈德潛於【說詩晬話】云:「起手貴突兀,如王右丞「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杜工部「莽莽萬重山」,「帶甲滿天地」,岑嘉州之「送客飛鳥外」等篇,直疑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又云:「陳思極工起調,如『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如『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如『高臺多悲風,初日照北林』,皆高唱也。後謝玄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極蒼蒼莽莽之致」。王士禛等【師友詩傳續錄】載劉大勤問曰:「律中起句,易涉於平,宜用合法」?漁洋答云:「古人謂玄暉工於發端,如【宣城集】中『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何等氣魄?唐人尤多警策」。清施補華【峴庸說詩】云:「老杜之【登樓】詩:『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之句,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裝一轉作『萬方多難此登臨,花近高樓傷客心』,便是平調,此秘訣也」。以上所述,為近體詩起調之要法。學者宜參酌之,方不至遇一題目,即生無從著筆之歎。 而詩之承接之法,應注意與題目之關合,並緊接起句之立意,或寫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證,不可鬆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氣貫注之妙。古人曾云:「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又如草蛇灰線,不即不離方稱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領也。次聯大體承起聯緩急而來,法貴和平勻稱,急者宜紆緩之,緩者宜堅挺赴之。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寫景,或敘事,均須以虛實經緯之。景為實,情為虛,前實者後虛,前虛者後實。俱實者板滯,俱虛者浮滑。若專寫情或專寫景,則難收生動空靈之致,與淵永超邁之妙。 如王昌齡之【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題為【閨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起字卻不寫怨,而從「不知愁」敘起,乃用反起之法,故承句緊接起句,用凝妝上樓以襯映出「不知愁」之意態,語意方能連貫。 又如李商隱之【落花】:“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次聯之「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之句,乃承接首聯花亂飛之題意,而更為補足,且亦關合題旨,如一氣之貫注也。 律詩之轉折在第三聯,又稱頸聯。為何以「頸聯」名之?蓋欲俯仰上下,照顧前後也。在絕詩則為第三句,轉句在一首詩中佔極重要之地位,也須轉得有精神,有變化,又須與起承相揖讓,更須如疾雷破山,使觀者驚愕。且要靈活,而又不可離題太遠,能互相照應方為傑作。茲就轉法之技巧略述於后: 一:進一層轉法—就題目本意,推進一層而轉,唯仍須與起承關合,以免有突如其來之病。如劉方平之【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作者於起、承二句正寫題面,故第三句即從「月夜」進一層著筆,轉到春天之氣候,以觸動春愁,此謂之進一層轉法。 二:退一步轉法—所謂退一步轉法,即就題目本意退一步敘說。如司空曙之【江村即事】:“釣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縱然」二字有或許如此亦不過如此之意。既能呼應上文之「不繫船、正堪眠」,又能照顧下文「只在蘆花淺水邊」之句,此退一步轉法之例也。 三:反轉法—反轉之法,即從題目之正面意義,轉為反面之意。如韋應物之【淮上喜會梁川故人】:“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何因不歸去,淮上對秋山。”題目本意為喜會故人,而於「歡笑情如舊」中,卻感歎年華老去,鬢髮斑白,由喜轉悲矣。 又如賈至之【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卻,春日偏能惹恨長。”起承之「草青柳黃,有色有香」,何等樂趣。而轉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謂之反轉法。 四:擴轉法—即從題目之本意,擴大範圍之轉法。如杜甫之【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本詩之題旨,原在一「憶」字。由「白露明月」轉而憶及分散於四方之兄弟,此謂之擴轉法。 結句又稱斷句或落句。在絕詩為第四句,於律詩則為第四聯。結句之意,即是將前面三句或三聯,作一總結以為收束也。古人云:「合處要風迴氣聚,淵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須言有盡而意無窮」。即指結句而言。白石道人云:「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馬,辭意俱盡。如臨水送將歸,辭盡意不盡。若夫辭盡意不盡,剡溪歸櫂是已。辭意俱不盡,溫伯雪子是已。所謂辭意俱盡者,急流中截後語,非謂辭窮理盡也。所謂意盡辭不盡者,意盡於未當盡處,則辭可以不盡矣。非以長語益之者也。至若辭盡意不盡者,非遺意也,辭中以彷彿可見矣。辭意俱不盡者,不盡之中固已深盡之矣」。楊載之【詩法家數】亦云:「作詩結句尤難,無好結句,可見其人終無成也」。【說詩晬話】又云:「收束或放開一步,或宕出遠神,或就本位收住。張燕公:『不作邊城將,誰知恩遇深』,就夜飲收住也;王右丞『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從解帶彈琴,宕出遠神也;杜工部『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就畫鷹說到真鷹,放開一步,就上文體勢行之也」。 又就題作結者如:韓偓之【己涼】:“碧闌干外繡簾垂,猩色屏風畫折枝;八尺龍鬚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題為「已涼」,而結句言「己涼天氣未寒時」,呼應題意,是謂之就題作結。 由題外作結:如劉禹錫之【蜀先主廟】:“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題為【蜀先主廟】,然卻以「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作結,初看似與題目無關,卻不脫其範圍,乃就題之反面,發揮議論與感慨,故仍與題意相合。 謝榛【四溟詩話】云:「律詩無好結句,謂之虎頭鼠尾」。大凡詩詞結語,須風流蘊藉,蘊藉則俱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曲禮】云:「傲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文章亦不可寫至極處,極處即逾應有限度,往往使讀者一覽而盡,了無餘味,實非詩文之最善者。於此結句之重要可知矣。 詩之起承轉合章法,古今體本無殊異。古體不拘對偶,依其自然之音節,可以直抒胸臆。雖有字法、句法,然烹鍊求工者無多。今體則有一定之格式,謀篇用字,遣詞造句,非烹鍊無以得工。故今體詩不若古詩之高遠渾厚。而【詩法家數】又云:「絕句之法,要婉曲回環,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之,有實接,有虛接,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反與正相依,順與逆相應,一呼一吸,宮商自諧。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直敘起,從容承之為是。至於宛轉變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若於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以下再摘數則歷來各家之論章法,藉供參考。
歷代詩家之論章法
李東陽【麓堂詩話】云:「律詩起承轉合,不為無法,但不可泥,泥於法而為之,則撐柱對峙,四方八角,無圓活生動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從容閑習之餘,或溢而為波,或變而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可以強致也。人但知律詩起結之難,而不知轉語之難,第五、第七句尤宜著力。如許渾詩,前聯是景,後聯又說,殊乏意致耳」! 又沈德潛之【說詩晬話】云:「唐玄宗『劍閣橫雲峻』一篇,王右丞『風勁角弓鳴』一篇,神完氣足,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絕頂,此律詩正體。而太白『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氣直下,不就羈縛。王右丞『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分頂上二語,而一氣赴之,尤為龍跳虎臥之筆,此皆天然入妙,未易追摩也」。讀者可分別參之。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亦云:「七律之妙,在講章法與句法。句法不成,則隨手砌湊,軟弱平緩,神不旺,氣不壯,無雄奇傑特;章法不成,則率漫複亂,無先後、起結、銜承、次第、深淺、開合、細大、遠近、虛實之分。令人對之惛昧,不得爽豁」。又云:「章法需一氣呵成,開合動蕩,首尾一線貫注方妙」。 楊萬里【誠齋詩話】云:「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難之。如老杜九日詩:『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不徒入句便字字屬對,又第一句頃刻變化,纔說悲秋,忽又自寬,以自對君甚切。君者君也,自者我也。『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將一事翻做一聯。又孟嘉以落帽為風流,少陵以不落為風流,翻盡古人公案,最為妙法。『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詩人至此,筆力多衰。於今方且雄傑挺拔,喚起一篇精神,自非筆力拔山,不至於此。『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則意味深長,悠然無窮矣」。 王世貞【藝苑卮言】亦云:「七言律不難中二聯,難在發端及結句耳……老杜集中,吾甚愛「風急天高」一章,然結亦微弱;「玉露凋傷」、「老去悲秋」,首尾勻稱,而斤兩不足;「昆明池水」,穠麗沉切,惜多平調,金石之聲微乖耳!然竟當於四章求之」。 以下再引數首為例: 皇甫冉《春思》:“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家住層城連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機中織錦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起聯擒題,開門見山。第一句寫春,第二句寫思。三、四句一寫少婦所在,一寫征夫所在,乃承上二句之春思而補益之。五、六句別轉一層,藉竇滔之妻蘇蕙織錦成文之事,以抒遠別之幽怨。末二句望征夫早日凱旋,收合題旨,章法嚴明。 王維《觀獵》:“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起聯點題,先聞其聲,後敘其事,筆勢軒昂,力舉千鈞。次聯承寫獵字,草枯則獵物難藏,愈使鷹眼迅疾,雪盡則縱轡無礙,愈顯馬蹄之輕快。一疾見鷹之勇,一輕見馬之駿,鍊字極見功力。新豐市,細柳營,在長安附近,相距數十里,用忽過、還歸以形容出將軍獵後輕騎矯健,回顧射鵰之處,千里寂寥,暮雲橫亙。有餘味,有氣概。然起聯如順敘,則成平凡矣。 前賢謂七律之章法井然,字法、句法、對法,俱臻佳妙,聲律又諧和者,僉以李澄【奉和聖製從蓬萊宮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及李頎【送魏萬之京】為最嚴密。於今介紹如下: 李澄【奉和聖製從蓬萊宮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別館春還淑氣催,三宮路轉鳳凰臺;雲飛北閣輕陰散,雨歇南山積翠來;御柳遙隨天仗發,林花不待曉風吹;已知聖製深無限,更喜年芳入睿才。”此詩首聯一寫蓬萊,二寫興慶,兩意分立。三四寫雨中春望,正名對,上遠下近,上四下三。五六美聖製,正名對,上實下虛,上二下五。本聯為烘托,言聖製一出,御柳盡發,林花齊放。第七句則作一折筆,末句結以睿才,補繳聖製題意,全篇嚴整。 李頎【送魏萬之京】:“朝聞遊子唱驪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裡聽,雲山況是客中過;關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莫是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此詩起聯一寫送別,二寫時序,一意相承。三、四流水對,上二下五,三句極言秋之不堪,承第二句,四頂第一句,仍按正題。五、六同類對,上四下三,五句言一年又將近矣,六句言日又將暮,感歲月之不我與。結處勉以勿留連行樂,意深詞遠,安祥和雅,又不徒章法之勝也。 又絕詩之章法,大都以第三句為轉,而第四句結之。然如李白之【蘇臺懷古】:“越王勾踐破吳歸,壯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祇今唯有鷓鴣飛。”此所謂三一格之寫法,乃是於第四句轉而帶結,並引出懷古之題意,亦屬一例也。 以上所述為一首詩中之起承轉合,然如一題而作十首,其次序亦有大局之起承轉合,使十首貫串如一首。清沈德潛【說詩晬話】云:「一首有一首之章法,一題數首又合數首為章法,有起、有結、有倫序、有照應,若闕一不得,增一不得乃見體裁。後人一題至十數章,甚或二三十章,然彼此互犯,雖構多篇,索其旨歸,一章可盡,不如割愛之為愈已」。讀者宜細味之。 此外,清顧龍振於【學詩指南】有云:「起句之敘法共有十五:實敘、狀景、問答、頌揚、弔古、傷今、懷愁、感嘆、時序、直入、引端、虛發、聯句、反題故事、順題故事等。而結句之用法有十七:勸戒、祝頌、自感、自愛、含情不盡、相思、寓意、欣歡、景慕、餘意無窮、故事、激烈、期約、懷感聯對、迴顧、繳收」等。讀者多讀前人作品而詳參之,自能得其奧旨,所謂讀千賦而能賦,非毫端所能盡述也。
時下通行之擊缽詩章法
目前本省民間詩壇所盛行之擊缽詩,亦自有其一定之章法,其要點略敘於下: 一:相題命意—相題即所謂認題旨。如題為「秋柳」,則「秋」字即為題旨,亦稱題珠。命意即先於心中醞釀出所欲表達之詩意,如作畫必始於構圖,心中先有邱壑,始能形諸筆墨也。 二:選韻—選定適合題目和詩意之韻腳。擊缽詩本為限韻詩,蓋出題後即行拈韻,如拈中「公」字即為「一東」韻,拈中「基」字即為「四支」韻,不得移易。然「一東」韻之韻目下,字數繁多,選韻之目的,即在選定適合題意之字以為韻腳。而便於遣詞造句也。正三按:近來詩壇,正逢求新求變之契機。故大會詩之題韻,亦傾向「不囿於古」之作風,如出題即多以有關國計民生,及現代之事物為主要內涵。取韻亦僅限以平韻或上、下平韻,而不以單韻為限。庶不至淪於雷同之弊,此毋寧是勇於突破之可喜現象。 三:謀篇布局—亦即布置起承轉合之章法。擊缽詩有所謂「起句要入手擒題,一針見血」之說。然如此一來,所作之詩,易流於單調而缺少變化,大失文學創作之內涵,此亦擊缽詩之所以為人詬病之一端也。而次句之承法,在補首句之不足。至於轉處則應擲筆空中,如神龍之隱現。或議論,或感慨,要有新意方見精神。而完結處則應如懸崖勒馬,回環照顧,庶不至泛濫無歸。此即擊缽詩章法之大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