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琢對 一:全篇不對者如李白之【夜泊牛渚懷古】: 二:全篇僅頸聯相對,頷聯不對,而以十字敘一事者,謂之「蜂腰格」如: 三:起聯成對而頷聯不對者,稱「偷春格」,謂似梅花之先偷春光而放也。如: 四:全詩唯結聯不對,前三聯皆對者如: 五:全首唯起聯不對,其餘三聯皆對者如: 他如絕詩,則對可不對亦可,起承相對或轉結相對,皆無所限制。 對仗之種類 後人於對偶之名目,則愈析愈詳,愈分愈細,日人遍照金剛於其【文鏡祕府論】一書中,掇集唐人不同之對仗名目,共分二十九種之多。而近人張正體先生於【詩學】一書則分對仗為「平頭對、合璧對、垂珠對、拱璧對、隔句對、聯璧對、互成對、實字對、虛字對、流水對、雙聲對、疊韻對、交股對、渾括對、假借對、同類對、巧變對、無情對、問答對、雙聲疊韻對」等二十種。然不論何種分法,約言之,不外乎「工對」者如天對地、日對月、春對秋、朝對暮、山對水、大對小、遠對近、有對無、來對去……再次為「鄰對」者如天文類對地理類、文事類對文物類、飛禽類對走獸類等,最寬者為「詞性對」,如名詞與名詞相對,狀詞與狀詞相對,動詞與動詞相對等。 對仗之方法 一:實字對如: 詩中對仗以實字居多,故稱為「實字對」。 二:虛字對如: 詩中對仗以虛字居多,故稱為「虛字對」。 三:錯綜對如: 此種對法,即前章所謂之「倒裝句」法。 四:連珠對如: 此即「疊字」對法。 五:人物對: 對中以「人物」之典故為主軸。 六:鳥獸對如: 詩中對仗以「鳥獸」為主軸。 七:數目對如: 八:巧變對如: 此即重出句法之對(亦即張正體氏所謂之「拱璧對」者) 九:隔句對: 十:互成對: 十一:流水對: 十二:問答對: 十三:借韻對: 十四:虛實對: 十五:交股對: 十六:渾括對: 十七:逆挽對: 歷代詩家之論對仗 開寶諸賢七律,以王右丞、李東川為正宗。右丞之精深華妙,東川之清麗典則,皆非他人所見。然門徑始開,尚未極其變也。至大歷十才子,對偶始參以活句,盡變化錯綜之妙。如盧綸:「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劉長卿:「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弔豈知?」劉禹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白居易:「曾犯龍鱗容不死,欲騎鶴背覓長生」。開後人諸多法門,即以七律論,究當以此種為法,不必高談崔顥之【黃鶴樓】,李白之【鳳凰臺】,及杜甫之【秋興】、【詠懷古蹟】諸什也。至若許渾、趙嘏而後,則又惟講琢句,不復有此風格矣。(洪亮吉:北江詩話) 對偶語出於詩賦,然西漢、盛唐皆以意為主,靈活不滯。唯沈約、許渾一流人,以取青妃白,自矜整鍊,大手筆所不屑也。宋人則又集古句為對偶,要亦就彼法中改頭換面,其陋一也。(王夫之:薑齋詩話) 吳雷發【說詩菅蒯】亦云:「詩之屬對,固在工整。然間有自然成對者,雖字句稍借,正不害其為佳。今人於一二字輒多嗤點,縱非忌刻,亦是見識不廣。試觀老杜句,如『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紫鱗衝岸躍,蒼隼獲巢歸』;『且食雙魚美,誰看意味重』;『華館春風起,高城煙霧開』;『漢使徒空到,神農竟不知』;『霧樹行相引,蓮峰望或開』;『城郭終何事,風塵豈駐顏』;『天上多鴻雁,人間足鯉魚』;『蛟龍得雲雨,鵰鶚在秋天』;又『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鎖客愁』『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扁舟繫纜沙邊久,南國浮雲水上多』『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宛馬總肥春苜蓿,將軍只數漢驃姚』『林花著雨胭脂濕,水荇牽風翠帶長』『碁局動隨幽澗竹,袈裟憶上泛湖船』『籬邊老卻陶潛菊,江上徒逢袁紹杯』『正憐日破浪花出,更復春從沙際歸』等。以今人論之,必以為欠工確。然於老杜則忽之,于後人則必刻求。如謂老杜則可,後人則不可,將厚責後人耶?是薄待老杜矣!抑姑置老杜耶?是薄待後人矣!第在作者,不可藉口以為自恕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