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开清宫御膳的面纱--金中曰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1-13

不少人对当年清皇朝的御膳有一种好奇,那么,它们主要源于哪几种风味呢?其实,了解知道其中的奥秘后,也不难想象出,那正是因为朝代的变迁,当朝主体民族的本土化,以及文化的延续而最后形成的特有风味。

  满清皇朝马上民族的饮食习俗一直延续到了乾隆时期,那时候清宫才开始设立膳事档案房,专门记录御膳房每日供奉膳食的菜谱,这时期御膳当中已经包括山东菜、满洲民族饮食和苏杭菜,因此,“三足鼎立”的御膳体系就此形成。

  我感觉至今在京城里,山东风味的菜馆还是不少,却原来从明朝时期,许多御厨都来自于山东。所以说,在明清时期,北京的饭馆大多数都是山东人开设的,因此鲁菜系是京菜形成的重要渊源,也是清宫菜肴的基本组成部分。清代帝王的饮食变化大致有一个从北到南的走向,清朝统治阶级入关,带着关外的满族食品到北京,而后品尝了山东风味,感觉那菜肴甜咸适中,因此深得皇帝的喜爱。一方面山东菜本身和北京的饮食的习惯相吻合,另外这里还有赶时髦的意味,人们觉得皇帝都喜欢吃,所以也要吃,这样鲁菜在北京占据了相当的地位再加上康熙两下江南,乾隆六下江南,对杭帮菜赞不绝口,爱不释手的情况下,苏杭菜也带进了京城里,因此而形成了这“三足鼎立”的局面。

  当年乾隆爷下江南,御驾南巡下榻在了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陈元龙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两朝元老,可谓在汉官中算是高官爵显。此番御驾来此,他当然不敢怠慢,因此亮出了自己的绝活“糖醋樱桃肉”,乾隆举箸尝后赞不绝口,赐做这道菜的厨师陈东官二两银,陈元龙好生得意,当乾隆起驾时,他不失时机地将陈东官献出,因此该厨师就做了乾隆随驾跟班儿的御厨。

  在清宫,关于“苏造”的说法很多。不过这些凡是注有“苏造”二字的菜品,基本都是出自于陈东官的手艺。而“苏”是指苏州,“造”是指厨房,清宫曾设“苏造局”,“苏造”味美多样,后来名满京城。

  像“苏造肉”就是一款味美佳肴。“苏造肉”选择的都是红白相间的五花肉,切成方子,做法与焖肉略同,不同之处是多用酒,香料重,软烂汤多。此菜传入民间后,制售者在肉锅里再炖上火烧,后又加上香烂不腥的猪肠、肚块和肺头,最终形成了京味食品卤煮火烧。看来一样食品经过演变可以变成不同种类的食品,这也正是体现了我国食品文化的延续与大发展。

  当年,老饭馆“景泉居”所做的“苏造肉”,那绝对是京城有名。清末,紫禁城外西北角的城隍庙,还有一家专卖“苏造肉”炖火烧的饭铺,掌柜的姓周,所制“苏造肉”肉烂汤浓,也很有名。末代皇帝溥仪和皇后婉容也爱吃“苏造肉”,有时候御膳房没有做,他们又想吃时,就到周家铺子来取。因为溥仪觉得周家铺子的“苏造肉”比御膳房做的味好。据说,周掌柜的侄子后来到宫中打杂做了苏拉,随即又升为溥仪的近侍,或许还是沾了“苏造肉”的光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