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临证特点与优势 13-12-09
摘要: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她采用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医治病不仅仅是针对病因、病灶或某个病理改变简单地进行对抗性治疗,而是强调调和治中、以平为期,立足于对人的整体调节,使整体...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阴阳是什么 13-10-30
摘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阴阳,有学者认为是指人体的阴气、阳气。如把阴阳看成是人体的阴阳之气,那么阳气当包括心阳、肝阳、脾阳、肺阳、肾阳等,四时都可以保养人体阳气,岂能只限于春夏。同样,人体阴气包括心阴、...
- 人体的十二井穴 13-09-23
摘要:我们知道,人体主要有十二条经络。这些经络各有一个井穴,合起来就是十二井穴。井穴是针灸治疗中常用的穴位,对调节人体健康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井穴多分布在人体手指、脚趾的末端,是体表经脉内的气血流注到体内...
- 为什么说肝胆相照 13-09-23
摘要:我们常用肝胆相照来形容两人亲密无间.互相扶持。胆汁之所以能正常发挥作用。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到肝。另外.在精神情志方面也反映了肝胆的密切关系.比如怒伤肝.对胆也不好.只有肝胆之间彼此协调.我们...
- 中医学里十个有趣的数字 13-09-02
摘要:一枕:中医诊病切脉时所用的脉枕。 二气:中医阴阳学说中的阴阳二气。 三物:中药来源主要是植物、矿物和动物。 三宝:指人的精、气、神。精气神之所以被中医界誉为三宝,是由于它对人体生命价值的重要性。精气神...
- 内涵丰富的中医别名 13-08-06
摘要:西方医学没流入我国前,中医不用中医这一称谓,它有着内涵丰富的名字。现存有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内经》,此书是以黄帝与岐伯以问答的形式讨论医学为体裁写成的,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为岐黄、岐黄...
- 辨证类(六) 13-07-17
摘要: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温热病辨证方法之一。三焦所属各经的主要症状如下:上焦:手太阴肺经病有发热恶寒,自汗头痛而咳等症。中焦:足阳明胃经病有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脉大。下焦:足少阴肾经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
- 辨证类(四) 13-07-17
摘要:例如,久患臌胀病,症状常表现为腹胀大而实,静脉怒张,面色苍黄而晦暗,形瘦肢肿,饮食即胀,二便不利,舌质暗红起刺,苔黄干燥,脉缓弱或沉细弦数等,这是在气血郁结的实证中又出现脾肾不足的虚象。太阴病常见腹...
- 辨证类(五) 13-07-17
摘要:六经辨证外感病(多见发热)辨证方法之一。六经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外感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六种证候分类名称。又称为六经病。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的,称为太阳病。
- 辨证类(三) 13-07-17
摘要:真虚假实虚弱的病发展至严重阶段时,反而出现类似强盛的假象,这种情况,又称为至虚有盛候。例如严重贫血会出现高热,脉洪大,好像阳明实热证,但脉虽洪大,重按却如葱管--芤脉,舌质淡白或嫩红,而无老黄苔,是其...
- 辨证类(一) 13-07-17
摘要:顺传指疾病顺一定的次序传变。如伤寒阳经由表而里,从太阳传入阳明,或传少阳。温病由上焦手太阴肺传中焦足阳明胃,又传下焦足少阴肾、足厥阴肝。多属慢性,其症状:皮肤黄色晦暗,低热或无热,伴有神疲身倦,胃纳...
- 辨证类(二) 13-07-17
摘要:表解里未和伤寒病的表证已经消失,在里还有水饮、痰涎、食滞、瘀血等没有消除。表证已经解除,而亏损的阴液还没有恢复。表虚里实表里虚实错杂的一种表现。有因患者平素卫气不足,感邪后邪热内结而致。
- 五行类(二) 13-07-17
摘要:母病及子用五行说明五脏间相生的母子关系中,由于母病累子而称。母气在五行相生关系中生我者为母气。木郁化风五行归类中,肝主风,属木,木郁即肝郁。木郁化火五行归类中,肝属木,木郁即肝郁。
- 五行类(一) 13-07-17
摘要:五行我国古代哲学理论,属于古人对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范畴。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则是古代的朴素唯物,自发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验的相结合。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是运动。这个学说是以五行...
- 阴阳类(二) 13-07-17
摘要:阳热过盛或虚火妄动都会使阴液耗损,这些都属阳气胜而阴不足的病证。阳生阴长阳气生化正常,阴气才能不断滋长,以此说明事物生发的一面。阳生于阴根据阴阳互相依存的道理,阳以阴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在人体来...
- 阴阳类(一) 13-07-17
摘要:阴阳转化事物的阴阳两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在生理上,阴生于阳,阳生于阴,表现为阴阳互根。在病理上,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证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
- 张其成:易经是中医思维的源头 13-07-15
摘要:作者简介: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院院长。著名国学专家、中医文化学家,国学养生与国学管理首倡者。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主任委员。《易经》讲的是天地变化...
- 中医的阴与阳 13-06-17
摘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弄懂阴阳可以避免临床上诊断的错觉诊断。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最重要的是可以应用于疾病治疗。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 中药归经理论浅探 13-06-09
摘要:归经即指药物对于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或没有作用。通过对中医的归经理论进行探讨,以期指导临床用药。l 中药归经的概念、渊源及历史沿革 归经的概念,归字简单,...
- 简介中医引药(一) 13-06-08
摘要:引药,即引领之药,是指遣方用药时,根据辨证用药原则,施以适应疾病病机,并引领、协助诸药快捷、有效达到治疗目的的药物,如引经药、引血药、引阴药、引阳药、引热药、引痰药等等,今粗略简介,以飨读者。 引经...
- 简介中医引药(三) 13-06-08
摘要:引热药 指能引热外出或引火归元的药物。具体使用有二:一是引热下行,是治疗实热内盛的方法,药如竹叶、地黄、栀子、薄荷等味,方如凉膈散,主治中上焦邪郁生热之证,遣用栀子泻三焦之火,引热从小便而出,薄荷、...
- 简介中医引药(二) 13-06-08
摘要:引血药即指能引血上下的药物。二是引血下行,首选药物如童便、牛膝等,方如血府逐瘀汤,主治血瘀胸中的病证,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四逆散疏肝理气,再配桔梗宣通肺气,取肺主一身之气,气动则血行之意,合牛膝通...
- 中医中的“正”和“邪” 13-06-08
摘要:中医学所论的正气内涵相当广泛而丰富,仅就发病机理而言,正气是指人体的形体结构、精微物质及其产生的机能活动、抗病能力、康复能力,以及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调控能力之总称。 正气又简称为正。中医发病学认...
- 中医五行 13-06-08
摘要: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 什么是阳虚体质 13-06-06
摘要:阳虚体质在人群中很常见,并且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这一体质状态有明显的人群特征:城市人群、知识分子、自领、女性多见,可能与长期处于空调环境及体力劳动少有关。 阳虚体质通常表现为:怕冷,面色偏白,体型偏...
- 中医外治机理——传递信息和能量 13-04-25
摘要:现代物理学研究表明,组成世界的各种要素,主要有物质、能量、信息三大类,物质与能量可以互化,信息依靠一定的物质传导,又不同于物质的物理化学功能。因此,物质、能量、信息互相关联,但是又不相同。中医学的治...
- 人身气血灌腧穴《一》 13-04-18
摘要:突然,一个人跑了进来,大叫着:孙大夫,有一个病人得了急症,现在昏迷不醒了,您快去给看看吧。 孙思邈一听,立即起身,问道:病人现在在哪里。 来人带着孙思邈赶到了病人家中,一进门就大叫道:大家快让让,孙大...
- 何谓经方 13-04-16
摘要:2013年3月30日门诊,一青年患者从诊室走出,一会儿又走回来问:给我开的是经方。引在座者皆笑,我却无语,不禁想起10年前人们对经方还生疏,或谓用经方不赚钱。近10年来通过业内人士弘扬经方、宣传经方,人们的观...
- 中医学的阴阳概念 13-04-14
摘要:中医学阴阳虽然有哲学内容,但它并非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也不能等同对立统一。对立是本质的差异,在对立中,互相区别的不是任一他物,而是与自己正相反的他物,对立统一与对立,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
- 中医的奥妙 13-04-08
摘要:此言一出,即受到了中医学界的严厉批评。以一枚鸡蛋的外壳长了一个小瘤子来打个比方,中医对于这个鸡蛋上的小瘤子的态度,绝对不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用手术刀将小瘤子割除即完事大吉。这样的治疗方法,按照中医...
- 中医的由来 气与天人合一 13-04-08
摘要:据记载,中医的创始人是轩辕黄帝。中医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秦汉时期,形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医的特色理论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
- 浅谈古代人们对人体的认识 13-04-08
摘要:虽然几乎完全在巫卜的统计下,但医药卫生特别在对人体的认识,疾病诊疗水平提高,以及专业医的出现等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启蒙与变革,医学科学开始蒙芽。甲骨文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其中包含有可供...
- 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形成的药方 13-04-08
摘要:经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所记载的方剂。大多数方组方严谨,疗效确实,经长期临床实践沿用至今。时方:泛指从清代至今出现的方剂,它在经方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法定处方:国家...
- 中医不重解剖重关系 13-03-11
摘要:中医学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对于中医的特点,需要大家不断探索。只有认清了中医特色,才能做好继承与发展的工作,也才能正确认识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医特色的形成,不是技术障碍阻挡了中...
- 真中医是怎样炼成的 13-01-30
摘要:中医以中国哲学模式, 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通过观察世界来认知生命活动,反过来也通过对生命体的内视、感悟与体验来认知世界,把人与世界联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了身国一体论。研究人的生、长、壮、老、己时,注重摄...
- 中医的治病原理探究 13-01-30
摘要:人体的气血阴阳 对于阴阳,我们曾经熟悉《内经》里面的阴阳是水火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水能灭火,火能烧水,是水火为用层面的阴和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在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定义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
- 邪正不两立,邪正是一家 13-01-30
摘要:理解祝味菊邪正论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与认识其擅于匡扶人之正气、阳气,增加人体之自然疗能。祝味菊从中西医相关性理论研究着手,深刻理解正气和邪气二者的关系,这在其所著《伤寒质难》等书的著述中,充分体现出...
- 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浅析 13-01-30
摘要:汪石山虽然遥承朱丹溪之学,然又受到东垣学说的影响,而善用参、芪,注重营卫。其三焦命门学说充分发挥了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且能自出机杼,并与临床辨证施治相结合,具有巨大的人研究价值。 命门的位置 命门一词...
- 中药的基本知识 12-12-23
摘要:中药,又称汉方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中药在清朝以前称为本草、生药等。现代所称的生药与中药所指的范围虽有部分重叠但并不相同,不可混淆。
- 详解中药的三大性能——四气五味 12-12-23
摘要:认识药物的性能,并不是某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天才地发现的。它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药物治病的丰富经验,并把它上升为理论的结果。这些理论,虽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提高,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