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轉載楊碧源近期在
中國國土資源作家网發表的散文<我讀清代鉛山竹枝詞>﹐
其中有兩段關於程夔的信息。
我讀清代鉛山竹枝詞
竹枝词,是源于我国古代巴渝地区山歌民谣的一种诗体。由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改编推广,逐为广大文人所喜爱。自唐以来,除刘禹锡外,历代历朝还有
许多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涉、苏轼、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杨维祯、袁枚等等,都吟唱过竹枝词。当然,我们铅山的文人,包括在铅山当官或是
做生意的外来文人也不例外,曾写下过很多竹枝词。只是年代久远,今天能与我们见面的就所剩无几了。
我在《我写铅山竹枝词》一文中曾说过,
我学写竹枝词,起因是在县志上偶尔读到清代铅山文人所写的一些竹枝词。这之后,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他人创作竹枝词的经验与技巧,我看了许多古今竹枝词,
期间又多次重读这些清代铅山竹枝词,从中获益匪浅。此诗集所能收集到的清代铅山竹枝词共计二十五首,分别为蒋士铨、程鸿益、雷维翰、周其熊和程夔所写。下
面简略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未成阴竹取为丝,三伐还须九洗之。煮罢煌锅舂野碓,方才盼到下槽时。”“双竿入水搅纷纭,渣滓清虚两不分。掬
水捞云云在手,一帘波荡一层云。”这两首竹枝词出自清代邑人程鸿益之手,非常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铅山连史纸的制作过程。本人前几年在大山里参与过连史纸的筹
建生产,深知其制作工艺的复杂性。所谓“措手七十二,一纸方荡成”,的确是这样。就拿制作连史纸纸料来说,从砍伐嫩竹到冲浸剥成竹丝,再反复地蒸煮漂洗,
最后漂白挑拣放入水碓舂烂,少说也有六、七十道工序。然程在他的竹枝词中仅用短短二十八个字就将其全部工序给概括了,由此可见程先生竹枝词创作功力之深
厚,以及他对连史纸生产有多么地熟悉和了解。我认为程的第二首连史纸制作诗尤其要好,不仅展示了抄捞纸张的场景,而且词句优美形象。如它以“云”来比喻入
槽搅拌后的纸浆,“掬水捞云云在手,一帘波荡一层云”,非常地形象恰当。我在山里筹建连史纸时也写了不少与连史纸制作相关的竹枝词,有的自认为写得还不
错,然与其相比就小巫见大巫逊色多了。
程的几首竹枝词几乎都是写铅山的地方风物,除上面两首写连史纸制作外,还有两首是写采茶的。如“狮
江妇女趁新茶,鬓影衣香笑语哗。齐向庄客分小票,春葱纤剔冻雷芽。”“千盘茶绕代香薰,一日青蚨二百文。抛却女红入尘市,桑鸠啼遍不曾闻。”同连史纸一
样,茶叶亦是我们铅山的传统特产。尤其是“河红茶”,在清代非常有名,曾与安徽“祈红”一道并称为我国的两大红茶。只是因为连史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好多人在写连史纸相关文章时引用了程的前面两首诗,使此两首诗扬了名。我其实倒觉得程的后两首采茶竹枝词写得好。“齐向庄客分小票,春葱纤剔冻雷
芽”,作者捕捉到了采茶妇女生活情趣的细节,动感极强,每每读到这里,狮江岸边一群采茶妇女细心地挑拣茶叶和嬉闹着向老板要工钱的场景,就会活生生地呈现
在我的眼前。
县志中刊用竹枝词最多的要算雷维翰了,一共有七首。雷维翰是铅山县篁碧乡人,清道光庚子年间的进士。传说他很有些文才,曾当
过皇太子的老师。雷虽然长期在外为官,却对家乡的感情笃深,这从他的竹枝词里即可看出来。“林泉有味是清闲,隔断红尘屋数间。记得三春风日美,踏青争上凤
凰山。”“仁寿门前柳拂堤,人家卅里酒旗低。春茶熟后香风起,一路行人上紫溪。”两首竹枝词描写的都是家乡田园风光,前者为踏青,后者是采茶。从诗的内容
来看,雷当时应该闲居在铅山县城永平镇。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他闲坐在门前回味起去年这个时候与亲朋到城郊凤凰山踏青的情景。行走在清溪潺潺的林间小道,
远眺云雾深处隐约可见的茅屋,自己顿觉空灵清爽,恍惚与尘世隔绝了。他的这首诗,景象鲜明、色调清丽,给人以一种闲适安逸的美感。后一首诗虽然欠佳一点,
但句中的“柳拂堤”、“酒旗低”极富诗意,也有其咀嚼的韵味。采茶肯定是辛苦的,但新茶的醇香又是那样地醉人。雷大概就是被这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茶香诱惑,
便诗兴大发,有感写下这首色调清丽的乡间采茶竹枝词。
竹枝词发展到了清代,许多文人骚客用它来记述地方的山川名胜和风土民俗。雷当然也不
例外。有一年,他所居住的永平镇遭受了罕见的旱灾,几个月都没有下雨了,眼看田里的粮食就要颗粒无收,成百上千的人们自发地扛着三牲,敲锣打鼓、吵吵闹闹
去镇北的石井庵祷雨。作为当过朝廷命官的知名人士,雷当然被主办者邀请前往。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他写下:“炎日当空影半含,火云遮断径三三。鼓声嘈杂
人声闹,祷雨同来石井庵。”这首竹枝词,将这一史实保存了下来。此诗用笔很简练,聊聊几句,即向我们再现了当时人们祷雨的热闹情景。
雷维
翰虽然身为朝廷大官,因为出身平寒,又打小生长在大山里,还是比较淳善,能够关心体恤普通老百姓。他的这一思想在所写的竹枝词里既有表达。如他写的竹枝
词:“也学吴侬唱采莲,南门城外水清涟。荷峰倒影荷塘浸,十里荷花当种田。”面对风景如画的十里荷花,雷在欣赏荷花的同时,亦想到了老百姓种荷采莲的辛
劳,道出农民种荷花可不是为了好看,而是生活所需,就如同种田一样。还有他的另一首竹枝词:“叶洲村畔水沧漪,三两渔翁唱竹枝。打得鱼儿易新米,一家生计
是鸬鹚。”雷在诗中同样表达了对普通老百姓的关切之情。前头两句展现了一幅青山绿水之间有三两竹排游弋,渔翁们一边打鱼一边唱歌的图画,让人为之陶醉。而
后两句则很快诗意一转,直白地告诉读者,渔民们打鱼亦是为了生计,一家人就全靠这几只鸬鹚打了鱼来买新米吃啊!由此引发人们对渔民辛苦劳作的同情。当然,
雷从他文人的角度出发,把这些普通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加以美化了。也正因为如此,作者的竹枝词才更加地含蓄蕴藉、雅俗共赏,读之情景交融的南门城外和叶洲
村畔令人向往不已。
邑人周其熊写的几首竹枝词,全都是采茶诗。我们说,历史上文人写采茶诗词的多了去了,其中写得好的也不少。周写得这几
首采茶诗应该算不上很好,但我认为有他自己的特色。如诗的词句比较口语化,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意也更为简单、明了,没多少文化的人也能看得懂。像“三月春
深雨又晴,一天云气绕人轻。纸钱烧罢山神祷,始揭筠筐树底行。”春深雨后放晴,空气清新,人感觉特别地轻松。该采茶了,山主买了些纸钱焚烧祷祭山神,村里
的妇女小孩便纷纷挎提篮筐去到山上采茶。又像“焙宿薰笼莫过焦,宜添宜减火须调。大家努力加餐饭,准备明朝又摘苗。”制作茶叶时,千万不要把茶叶焙薰焦
了。为做到茶叶不焦,就要及时调节炉灶的火候,需要火大些就添柴,反之减柴。大家再努力加餐饭把今天的茶叶做完了,明天一早我们上山去采新茶。我想它之所
以能够流传至今,应当就是它的通俗易懂吧。
植根于民间的竹枝词,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应该是原生态的东西。也正因为它的草根文化性质,所
以尽管历代文人加以改造提高,它仍旧保留了原有山歌民谣简练朴素,不加文藻的特点。这种特色,即人们常说的竹枝词味道。我是赞成竹枝词要有其味道的。否
则,干脆就叫七绝好了。基于这个原因,我其实更喜欢周的这些竹枝词。“色在抖青香在手,采茶辛苦做茶难”、“近日铅山茶亦好,不须远拜武夷君”,诗中的词
句,就好比周在同我聊着采茶的事情,细细呐呐,娓娓道来,从中感觉无比的轻松愉悦。另外,从周的这几首竹枝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清代采茶、制茶的一些情
况,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挖掘铅山茶叶发展史,以及制茶技艺等,都有一定的参考印证作用。
程夔是安徽歙县人。从有关资料里得知,程虽考取
过进士,却一生未担任官职,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河口经商。因为他毕竟经过十年含窗苦读,还是喜爱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些雅气的东西。经商之余,程常邀文友们
到河口城郊去游玩,题诗作对。此集收入的这几首诗,想必就是程与文友郊游时有感而发吟诵的。“蚕市初升三月三,卖花声度马头篮。唤人相伴湔裙去,春水桃花
涨满潭。”春蚕就要结茧上市了,卖花的小姑娘提着马头篮沿街叫卖着,清纯靓丽的村姑们结伴到池塘边去洗衣服,惊呀地叫起来,原来池潭水都很浅的,不想一夜
春雨后,竟然涨得满满了,上面还飘浮着许多粉红色的桃花,怎么洗衣服呢?多么斑斓绚丽的一幅乡村写生图画,浓浓的乡土生活气息跃然其上。
我
觉得程夔的竹枝词更具诗意,清新婉约。除了上面那首,他的另外两首竹枝词也是如此。如“玉色丝缠约臂环,榴花红衬晓妆般。倚楼笑看飞蚨艇,争赴龙门第一
关。”这首描写姑娘们在河畔倚楼观看龙舟竞赛的竹枝词,用玉色丝、榴花等形容她们白嫩的手臂和姣好的面容非常地形象动人,尤其那个“笑”字,更是用的恰到
好处,极好地烘托出观看龙舟赛的热闹情景。再如“蟹舍渔庄住隔河,‘九狮’排列石嵯峨。鸣榔晚起渔歌唱,半是吴歌半楚歌。”同上一首竹枝词主要写人的心态
不同,这首竹枝词主要写城郊场景。前两句告诉读者,渔家村庄都居住在河口镇信江的对岸,河边排列着的九座狮山嵯峨怪异。后两句用比、兴的方法,引发读者通
过渔歌去思索联想,我们这里曾经是楚汉相交的地方,即人们常说的吴头楚尾。
蒋士铨是我们铅山清代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其诗与他同时代的赵翼、袁枚齐名,乾隆皇帝曾称其为“江右二名士”。我收集到的蒋士铨六首竹枝词,都不是写铅山的山川胜迹、民俗风情。之所以把它们纳入进诗集,实因蒋士铨是我们铅山人,且蒋又是清代著名的诗人。
正
如有关资料所宣称的那样,把赣东北竹枝词写得最好,最负盛名的,最具民俗学价值的当首推蒋士铨了。蒋和他的母亲曾在鄱阳县城芝阳镇居住过八年,期间创作了
包括《岁暮到家》、《荐福寺》等有名的诗歌,亦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其中影响较大的为《鄱阳竹枝词》十一首。暨南大学出版的《竹枝纪事诗(1984年7
月)》和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咏赣诗三百首注》(1987年7月),均选收了这一组竹枝词中的数首。
“接官亭下系浮梢,方物传来一水
遥。满载冰瓷夸大贾,青花样子是官窑。”“冰瓷纸薄是官窑,满载帆樯去路遥。但愿郎行多保重,鄱阳湖水浪头高。”这两首诗共一个韵脚,且都是描写景德镇的
瓷器。蒋在诗中用简练的笔墨,刻划出了瓷器鲜明生动的形象。像冰瓷、青花和官窑等。所谓冰瓷,即质白如玉,胎薄似纸的瓷器,其中最好的要算是青花瓷了。所
谓官窑,是由政府建立的专烧官用瓷的瓷窑,由于它集中了人才、物力,所生产出来的瓷器自然比普通民窑生产的瓷器质量要好多了。这后一首竹枝词还加入了爱情
的原素,装满瓷器的大船离开码头升帆走了,目送着丈夫渐渐远去的身影,民妇想着鄱阳湖湖深浪高,心里不免有些担心,暗暗祝愿丈夫这一路平安无事。词句如怨
如诉,倾注了民妇的一往深情。
再来看看蒋题名《王府山头》的竹枝词:“灵芝门是旧宫门,秋草寒烟泣艳魂。王府山头菜花满,人家寥落似孤
村。”这是一首怀古竹枝词,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蒋的无限悠思。你们知道吗?现在的灵芝门就是从前明代淮王府的旧宫门。这里原先富丽堂皇的宫宇早已湮没了,
被寒烟笼罩着的萋萋荒草丛中,时不时传来逝去宫娥鬼魂的哭泣。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朝代的更叠,曾经鼎盛的王府山头竟然被人种了菜,寥落成了一副残败的景象。
充满忧伤的诗,谁看了都会受其感染,衍生出无限的悲哀情结。
其实,从竹枝词词味这一点来看,我更喜欢蒋士铨的“大龙桥下水迢迢,小龙桥畔
柳萧萧。不及门前月波好,几家移住会龙桥。”“浮洲寺下丽人行,荐福寺前春水生。几队红妆一声桨,小舟摇至伴鸥亭。”这两首竹枝词。前者是静态的,用白描
的方法诉说,河水哗哗流的大龙桥和柳絮轻轻飘的小龙桥,它们虽然都很美,却不如我家门前会龙桥的月波好。这不,好多人家都移到我家这边来居住?后者却正好
相反,是一首写丽人们春游心情的动态诗。那一路的春水生和一阵阵的划桨声,将她们游玩时兴高采烈的心情和春意盎然的景致,淋漓致尽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清
代铅山竹枝词,奇葩一朵文人诗。低吟浅唱家乡美,岁月情悠故土痴。”感谢县志和有关资料,为我们留存了这些珍贵的清代铅山竹枝词。这一首首或通俗明了,或
清扬婉转的竹枝词,无不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情韵,让我们在欣赏、享受它们美丽意境的同时,亦触摸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如歌往事,获得许多铅山古代的民俗知识。
基于这一点,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读这些清代铅山竹枝词,并同先人们一样,拿起手中的笔吟唱我们可爱的家乡铅山,将铅山竹枝词发扬光大、使其流芳百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