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万千万小心:这些人容易得“小中风”!

 昵称903511 2018-01-14

小中风来得急去得快,病人往往不以为意,以为很快恢复就表示没事,却不知道,这是脑中风的警讯,警告身体出问题了,而且可能恶化,必需立即接受检查和诊疗。如果及早正视这项警讯,也许可躲过这场悲剧。

哪种人容易发生小中风?

1、男性小中风的机率约是女性的1.3~1.5倍。

2、年龄愈大,小中风机率愈高。

3、气候愈冷的地方,如西伯利亚和哈尔滨等地,小中风发作的机率愈高。

4、其他危险因子,包括高血压、胆固醇过高、心脏病、动脉硬化、糖尿病、肥胖、抽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自体免疫疾病合并抗磷脂症候群。

小中风的五大症状

美国中风协会将小中风和脑中风的症状分为五大项:

1、手脚或脸部突然发麻或无力,尤其是身体的单侧;

2、突然感到困惑,口齿不清,或听不懂别人的话;

3、单眼或双眼视力突然模糊;

4、突然举步困难,觉得昏眩,失去平衡或协调;

5、突然不明原因的头痛欲裂。

自我测验-你是不是正在发作小中风?

以下10题是非题,测验你的小中风警觉性:

1.单眼或双眼视力突然模糊或看不见?

2.突然觉得胸口疼痛?

3、单侧的手脚或脸部突然发麻或软弱无力。

4、小中风可能造成死亡。

5、突然觉得困惑,话说不清楚,或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6、突然举步困难。

7、小中风的症状通常持续超过一天。

8、突然昏眩,失去平衡或协调感。

9、突然头痛欲裂。

10、发作时,不要大惊小怪,立刻躺下来休息就好。

解答:1.○   2. X   3.○   4. X    5.○   6.○   7.X    8.○    9.○  10.X

如果有上列问题任一项,很可能出现小中风了,建议尽速就医。

* * *

家长也需要开始注意,年轻人更要小心,中风趋势图已指向六年级生,且都会区年轻人发生比例渐增。台湾脑中风死亡率虽有趋缓迹象,发生率却不降反升。甚且,发生“小中风”的机率有上升趋势...

用脑过度,会中风吗?

Q:2008年夏天,某地一位高中女生在校时突然左半身无力,瘫软在课桌前,紧急送医后发现右脑一条大血管严重栓塞,原本医生认为这么年轻就中风,很可能是先天或遗传疾病所导致,好比血管先天性狭窄、畸形或凝血功能异常、基因异常,但进一步检查后竟然一切正常。

医生最后分析可能是课业压力过大,长期过劳所引发,“这是我遇过最年轻的中风病例,”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媒体表示。

这则新闻让许多学生家长担心,那如果小孩课业繁重,长时间用脑过度,或脑压过高,会不会也引发中风?

A:“用脑过度不会中风,压力太大就可能会中风,”医院外科神经科加护病房主任说,不必担心压力太大,让脑压升高,应该担心的反而是血压。

主任进一步解释,脑压跟血压不见得有绝对的关系,如果血管调节能力良好,当血压升高时,血管基于保护作用,会自动收缩,避免血流冲刷压力增大。但如果血管调节能力差,无法自动收缩,很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连带使脑压也升高,严重恐引发中风。

所以这问题的重点应该放在,压力过大导致中风的现象,已经将中风好发族群从老年人转向至年轻人了。

中风图谱大风吹,吹向六年级

愈来愈多医护人员观察到一个趋势,二、三十岁就中风的年轻人,愈来愈多。在某医院担任护理长的林春梅,18岁即进入医院工作,至今已30年,最近五、六年来她观察到,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男女皆然,有些才20、30多岁就中风了。

有医生在门诊中发现,有些年轻人发生眼睛中风甚至出现心因性失明(所有的检查都显示正常),通常在大考前、压力大时最常见。

还有医生发现,以前一年顶多遇到一、两位50岁以下的中风患者,“现在每个月都有好几个。”

很多年轻人中风多有家族史,但自认年轻,不注意警讯,护理长不禁摇头,“有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糖尿病。”

压力也是年轻人中风常见原因之一,护理长印象深刻有位男病患才29岁,没有高血压病史却发生出血性中风。

他连开两家连锁便利商店,经营管理的压力过大,常常失眠、长期抽烟,免疫力持续下降。当免疫力不好,血液循环自然差,血管容易硬化,在毫无警讯情况下中风了,左半边瘫痪。为了刚出生没多久的宝宝,他凭着意志力忍受疼痛,很认真复健。

都会区中风的年轻人比乡村地区高

某医院教授曾进行某地首次脑中风发生率与盛行率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该地脑中风每年发生率3~5万人,盛行率10~15万人。城市地区35岁以上中风盛行率每一千人有18.9人,乡村地区则为13.0人。都会区中风的年轻人比乡村地区高。

这项研究指出,脑中风死亡率虽有趋缓迹象,发生率却不降反升。甚且,发生小中风的机率有上升趋势,却不受国人注意。

根据统计,20~50%的脑中风患者在中风之前,曾经发生过暂时性脑缺血,即俗称的“小中风”。小中风患者日后发生中风的机率是一般人的10倍。

研究显示,65岁以上,每12人就有1人发生过小中风,如果把年龄降到40岁以上,那么平均每9人就有1人发生过小中风。

中风跟其他疾病最大的不同在于,必须花费相当时日做复健,如果一个社会的中壮年人口愈来愈易发生脑中风,人口出生率又不断下降,难以想象将对社会的生产力与国力造成何等影响。

不知道自己曾经小中风过

先做计算机断层检查(CT),片子清楚显示一个黑点,文玲的后脑左边曾经发生过脑血管阻塞。“这是旧伤?我曾经小中风过!”文玲直摇头,不可置信自己竟然完全不知道。

做完计算机断层,文玲还慢慢走回办公室对同事宣布:“晴天霹雳,我有过小中风。”同事们一脸惊愕,因为实在看不出来啊。

星期四,同事们发现文玲走路愈来愈偏,脸也逐渐歪斜,赶紧提醒文玲,种种迹象显示不太对劲。文玲立刻打电话给医生,医生要她不要等星期五回诊了,当天就直接挂神经内科医生门诊。

医生听完文玲叙述这几天的身体变化,立刻安排她隔天住院。住院后进一步做磁振造影检查(MRI),这才找到导致语言障碍的元凶。文玲的脑中间偏右上方血管有阻塞现象,这条血管与旧伤是同一条。

文玲被诊断为阻塞性脑中风,她的颅内血管先天性狭窄,更夸张的是,住院检查后才知道自己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当时最令文玲感到惶恐的是,糖尿病让中风后的文玲产生视网膜眼底病变,为了控制糖尿病,需接受胰岛素疗法。“往后要自己打胰岛素了。”当医生开始帮文玲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时,文玲的妹妹非常不能接受,“这么一打不就代表终生都要靠胰岛素了吗?”一度想阻止。

除了糖尿病,高血压也是脑中风的重要元凶,文玲在医学中心图书馆工作长达20年,深谙各种医学常识,竟然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

左右手不协调

“我错过两次健检,加起来就是4年,”文玲坦言以前对健康检查很不以为然,原本11月7日要做员工体检,恰好当天她身体不舒服请假在家,行政部门还特地打电话关切,她并不太在意。

如今回想,文玲冒出一身冷汗,因为11月9日她出国5天,回国后没几天就在办公室发病。幸好没有在国外发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文玲住院后,中风症状更加剧烈了。

“我感觉不到我的左边,我看得到东西,有力气也有知觉,但左手好像伸不太出去,必须右手先去抓东西,才能带动左手伸出去,脚的情况也一样,”文玲断断续续费力描述症状,旁人却往往听得一头雾水,很抽象也很模糊的叙述,“只有康复师知道我在说什么。”

医学上,这是典型“外星手症候群”,左右脑各自为政,无法沟通协调,左右手会互相干扰。也就是说,文玲的感觉统合出了问题。

当她脑中想到一个动作而不去执行,脑子就无法处理下一个动作,偏偏文玲的思考比动作快,问题更加严重。

文玲想去洗手间洗水果刀,突然想要上厕所,因为洗水果刀这个动作还没执行完毕,脑子无法处理下一个想要做的动作,文玲就一直开开关关厕所的门,无法自主。

“我弟妹问我到底要干嘛,我说要去把水果刀拿出来再去上厕所,”文玲的认知功能完全正常,她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脑子因为洗水果刀的动作尚未执行完毕,无法下达上厕所的指令,其结果就是她不断开开关关厕所的门。

需仰赖过去的惯性动作

从旁看文玲的行为,好像脑筋短路了,其实是因为脑血管堵塞的位置在脑干中央,致使感觉统合失灵。住院三个星期,文玲的复健重点在于强化左右脑整合。

答应接受摄影记者拍照的前两天,文玲出院了,听她说话偶尔仍有点不太顺畅,走路微跛,外观上大致正常。然而,文玲的挑战才正要开始。

脑部受损导致左右脑不协调,使得文玲很多动作需以代偿方式进行,亦即必须仰赖过去的经验与惯性。譬如写字,“我可以写字,却不是在有知觉的情况下完成的动作,笔画我并不真正知道,纯粹是过去经验的反射。”

坐在病房内,文玲坦言内心有点害怕、慌张,尤其担心回去上班后,无法处理好原本驾轻就熟的工作。她甚至询问医师是否可以申请残障手册,“万一别人不清楚我秀斗的原因,这份手册可帮我证明。

我们去图书馆为文玲拍照,她办公桌上摆满各种药物、血糖机,拍照进行到一半,必须喊停,因为打胰岛素的时间到了。她转过身背对我们往身上扎针,回头又笑着请我们稍等一下,她还得补充食物。随时监测饭前与饭后血糖、血压、注射胰岛素、回医院接受复健治疗,已成为她每天不可不做的功课了。

才40岁,文玲就必须面对这突来的生活变化,她在很短时间内做好调适。”我知道不可能再回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只好乐观面对,“文玲微微一笑,她承认过去这些年太疏忽健康。

”好烦、好烦,是近十年来我最常说的话,我的压力很大,却始终没有能力排解掉,甚至连别人的关心也成了压力源。“

母亲因中风过世,文玲身为长女又未婚,一肩承担起家中大大小小事。中风住院那天,去探亲的父亲飞机延误,亲戚打电话要她处理,只因为父亲对亲戚说,只要打电话给文玲,一切就可以搞定。

许多研究指出,压力与中风有关,要求完美的文玲承载了多年压力,身心俱疲却始终不正视,导致身体愈来愈难以负荷,直到脑子提出抗议。

像文玲这样的例子,愈来愈多,神经内科医师、护理长、复健师从临床上观察,不约而同指出一个现象:目前,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值得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