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医案》血证学术思想探析 洪靖 沈璠(1658—1738),又名沈鲁珍,清代早期著名医家,上海南汇人。著有《沈氏医案》,共收录内科、妇科及五官科医案220余则,援引经义及东垣、丹溪诸说,析证详明。 沈氏治疗血证时,明证审因,遵循《内经》五运六气学说,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在治疗血证过程中,重视四诊合参的运用,尤其注重脉诊,根据脉证,常配伍豁痰泻火之品。并立滋水涵木、清金降气与理气消瘀、清热和胃两大特色治法,临证疗效卓彰《沈氏医案》多为夹叙夹议,从中可见沈氏精炼的辨证思路和处方用药疗经验。故笔者从《沈氏医案》系统研究沈氏血证诊疗,希冀指导中医血证临床实践,弘扬祖国传统医学。 黎若川应用经方治疗崩漏经验举隅 黎曙光 黎若川是广东新会中医院名老中医,毕生钻研医学经典,行医近70年。擅用经方治疗诸多病证,疗效显著。在临床中运用经方如胶艾汤、温经汤、小柴胡汤、桂枝茯苓丸、黄土汤、当归芍药散等辨证加减治疗妇科常见病证。黎若川老中医认为灵活应用经方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有效途径。坚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精神。辨病机是首要,结合经方的组织方义,先议病,后议方药,拓宽经方的应用途径,可取得良效。 段行武治疗白癜风经验总结 张玲 白癜风在中医学中被称为“白驳风”“白驳”,以皮肤上出现大小不同,形态各异且边界清楚的白色斑片为临床表现。本病易诊难治。段行武教授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近30年,在治疗中辨治灵活,重视体质,强调引经,坚持活血化瘀贯穿始终,重视内在调理及外治方法,有深厚的中西医皮肤科的理论基础,对难治性皮肤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疗效显著。 针刺对穴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冉鹏飞 王艳敏 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肌腱、韧带及关节滑膜囊的慢性劳损和退变导致的无菌性炎症。多是由于感受风寒,肩部经脉阻滞不通引起疼痛,甚至肩关节功能受限,影响正常的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对穴是指两个穴位的配伍应用,有开阖相济、动静相随、升降相承等作用。用穴的基本原则是“精疏”,就是要根据证候,选穴要精练,才能达到效专力宏的目的。本文笔者选用患侧对穴中渚穴和陵下穴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预防冠心病,常备二阳丸 庄长兴 高天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被称为“冠心病”,主要包括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中医学多称之为“胸痹”“心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明其病机是“阳微阴弦”,为心阳不足导致阴寒凝滞心脉而出现胸痛、心痛症状。治疗胸痹心痛,根据其病机采用温阳散寒的治则。 仲景治疗胸痹用瓜蒌薤白白酒汤系列方;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则用乌头赤石脂丸。上述诸方,在冠心病急性发作时均可斟酌使用,但在冠心病稳定期用于预防发作则有不如人意之处,如瓜蒌薤白白酒汤药力较缓,且需要煎煮,较为不便;而乌头赤石脂丸含有乌头、附子,又有中毒之虞。因此,笔者取用肉桂、蜀椒,组成一方,取名为二阳丸,取“二阳合明,共消阴翳”之意。(具体制法及用法见11期正文) 小柴胡汤治疗经期感冒的体会 罗原 经期感冒是指女性月经来临时,气血先行,胞宫开放,全身气血下注胞宫,脉络空虚,阴血骤虚,六淫外邪易于乘虚侵袭。又因现代女性衣着单薄,过食生冷,正逢经期外邪入侵,正气不足,营卫不和。症状以经期出现恶寒发热,头痛,乏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或伴有乳房胀痛,小腹疼痛,月经量少或多,色暗。本病主要为表证,风寒、风热症状夹杂,不宜使用强烈解表剂,应以小柴胡汤解表。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证的祖方,也是治疗经期感冒的一个良方。然而,在临床运用中,或有效,或无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还是对此方的认识不够。小柴胡汤通过和枢机以达到和解少阳、调解营卫的作用。一是小柴胡汤治疗经期感冒的主要药物是柴胡,剂量最大,一般是12~24g。二是抓主症、主脉,不必悉具。三是使用本方时随症灵活加减,不可拘泥不变。 附:全文目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