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介入?or不介入?蒙台梭利教师如何干预孩子的行为?

 生活着思考着 2018-01-14

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自由展现,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进行这样细致的工作时,需要有高度的艺术,要把握时机和恰到好处,不致造成干扰和偏差。我敢说,这种理念是很难被人理解的,更难付诸实践的。

—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

作为教育环境的准备者、提供者,蒙台梭利提出教师首先是一位观察者。

不点进来,你都不知道多好玩
广告
图片

教师非常明白,在蒙台梭利教室内这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方:儿童必须自由选择自己所做的事情,儿童的自发行为永远也不应该受到打扰。教师不应该强制儿童去做某件事情,同时也不应该对儿童进行恐吓、奖赏和惩罚。

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安静的、被动的,具有足够的耐心,几乎从儿童的身边隐退,防止她个人的个性对儿童产生影响,以便给儿童的心理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教师也为儿童准备了大量教具。然而儿童的服从意识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

然而,现实是,教师面临着许多实际的令人“头痛”的实际问题。“这些小家伙开始变得散漫、到处乱跑、随意拿身边的东西,如果教师们坐视不管,局面就会变得更加混乱,吵闹声也随之四起。”介入?or不介入?蒙台梭利教师如何干预孩子的行为?

展开剩余86%

在教师的工作中观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观察就是一把钥匙,让你知道如何该介入幼儿,如何干预他们的行为。

适时地干预就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帮助和引导,不适时地干预则会使幼儿的心灵受到伤害,甚至对自己丧失自信。

一些还抱有传统教学观念的教师通常会把教育职责放在“教”上,她们的主观上觉得只要自己采用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方法,去示范教具、去完成教学任务、使幼儿乖巧听话,就已经完成了教师该做的工作了。

实际上,一个教师的职责远比这更重要。由于教师有责任引导幼儿,帮助他们实现其精神的发展,因此应该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帮助幼儿实现自我成长。

在一个成熟的蒙台梭利教室中,儿童自我教育会经历两个连续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儿童专注地重复工作阶段,会引发出儿童与其内心非常协调与和谐的自发性活动。第二阶段:到了第一阶段后期,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发现”阶段,即儿童的延伸探索阶段:努力“迅速获取知识”的愿望。第二阶段受益虽大但基于第一阶段!

而教师对幼儿表现出的行为所给出的判断是否正确,对他们的指导是否恰当,这正是我们观察的目的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也在逐渐升华,因为我们要懂得生命的艺术,干预的艺术。

干预的艺术体现在自由与尊重

作为教师该怎样理解“自由”和“尊重”的概念呢?我们又该如何运用它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干预呢?

1

/ 规则下的自由 /

在幼儿的区域操作活动时间,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幼儿在专注地操作着自己选择的操作材料,但是总有部分幼儿,他们在各个区域四处游荡、漫无目的,拿起的一项操作材料转手又放下,无法专注于任何一件事情。

这时,我们教师是怎样理解的呢?

“让他去吧,尊重他的选择,给他自由。”

还是立刻制止他:“我来帮你选吧”,这似乎又不是尊重他的选择……大概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想法。

其实,我们仔细地想一想,这两种做法都没有体现自由和尊重,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导,可以运用各种技巧来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建议

根据孩子发展情况提供适合的操作材料,建议孩子在几个领域中的操作材料中选出自己要做的一种,这是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又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让他们能有所选择而且尽快地结束游荡的情形。

因为毫无目的的游荡对幼儿本身的发展是毫无益处的,并且要避免影响到其他幼儿的活动。这是教师对幼儿一种行为的有效干预。

2

/ 及时隐身或退后 /

当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操作上时,教师一定要“隐身”或退后,千万不要在一旁纠正或是突然给予赞美,这样反而打扰了幼儿。

但是一些教师将操作材料发给幼儿之后,就默默地退到一边,不管教室发生了什么,这种做法只会造成一种结果——教室里闹翻天,她们既不敢干预幼儿的失控行为,却又想建立良好的秩序。

这时,会产生疑惑:“为什么我尊重了幼儿的选择,也退到一边观察他们,尽量不去打扰他们,可为什么孩子们还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这就是我们还不懂得如何去干预,我们的干预还需要艺术化,“干预是一种艺术,唯有懂得生命的人才知道如何去干预。”

在教师进行干预前,应该先问一下自己“我应该干预吗? 孩子会怎么样?我会不会打扰到他?”

尊重幼儿的活动要在他的本质逐渐发展成性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施,也就是说,幼儿必须已经具备充分的专注能力,他对某件事呈现足够的兴趣并乐在其中。

如果幼儿乱用教具,拿着“棕色梯”却在玩打枪的游戏,教师仍不闻不问,这样的尊重就失去意义了,教室里也就毫无秩序可言,我们还不如让他到户外去享受一下阳光。

建议

蒙台梭利教学里所指的尊重绝不是连幼儿的缺点也一并包容,在尊重基础上的干预在本质上必须有原则:鼓励幼儿发展对其身心建康有益的行为;打消其他不好的念头。

如果教师给与幼儿适当足够的自由与尊重,那幼儿会是一个尽全力的和平工作者,会帮助弱小,同时懂得尊重别人的独立,是一个真正的孩子。

干预的艺术体现在目标性

这里的目标性并不是指在幼儿操作活动中,教师就要针对某个孩子一定要进行干预,全然不顾幼儿今天的状况如何。

建议

教师的心中应该有目标却不盲目,应依据幼儿目前的操作情况以及对操作材料的掌握情况进行实施的干预,在教室里有几个孩子,老师就要有几种目标去帮助需要不同发展的幼儿,而非全班都一样。

当我们为幼儿展示一样新的操作材料时,一定要有足够的把握:幼儿是否能够接受,该展示是否能对他有帮助,是否能把幼儿推向一个新的兴趣点。

案例:东西为何会发声?

案例

幼儿把听觉桶拿在手里不停地摇晃,显然他是对“这个东西为什么会发声”而感兴趣,接下来他会将桶里所有的东西倒出来看个究竟。

这时,我们该如何去干预呢?

不同物体发出声音不同

如果我们的切入点是引导他来辨析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那不妨让他将同一材料配对然后归类放入桶里再听一听。

晃动能发出声音

如果我们的切人点是引导他知道震动(或晃动)能发出声音,那不妨让他将各个材料都拿出来晃一晃、听一听。

教师的困惑

当幼儿在操做某种材料时,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观察的幼儿进行衡量比较:

他是否已经掌握这项教具的操作方法呢?我们要不要进行下一项工作呢?我们往往忽略了幼儿自身的发展目标对他的帮助。

看见幼儿遇到了困难就迫不急待的要去帮助他,教师的这种做法会造成幼儿对操作活动失去兴趣,幼儿并不是想要人来替他做,对他们来说,克服困难的过程远比完成一项工作要重要得多。教师一直看着他,只会使他受到干扰而停止工作。

其实,只要幼儿专注于自己的操作活动,没有干扰他人,教师就不用“理会”他。至少不要让幼儿觉得教师总是在注视着他,如果幼儿需要你能帮助他,那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幼儿感觉到做错了什么。

下面一段视频分享“我的粉红塔”,看视频中的老师,当孩子选择了一件不适合她的教具的时候,这位老师是如何进行干预与引导的。↓↓↓

教师本身也是一种干预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教学和教具只有结合整个学习环境才能发挥其有效性,老师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干预工作的产生一定影响。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甚至一个手势都会带给幼儿某一方面的讯息。

1

清晰的动作或语言

比如,当我们发现教室中有个幼儿正拿着长棒攻击别人,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应该立即制止,这时你注意到幼儿也在观察你吗?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白幼儿的行为是有益的还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这时的干预一定是一个清晰的动作或言语。

这时,我们应该尝试给这个幼儿展示长棒的延伸工作,如果展示之后他还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我们也不需要立刻干预或马上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在一旁静静地观察,从中发现该幼儿的学习的兴趣点到底在哪里,而后再加以引导。

2

观察静待结果出现

教师在准备干预和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作,一定要细心的加以分析,等待一个结果的出现。

过于夸大丰富的表情也会干预幼儿的活动,其实,幼儿对一项活动是否感兴趣并不是一个表情所能起到的作用,而是这项活动正与他对事物探究的兴趣一拍即合,这正是蒙台梭利所期望的:她提供给幼儿的学习材料是能引发幼儿动手,同时引发专注力,促进正常化的发展。

3

生命的艺术

蒙台梭利强调,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教师必须通过细心的观察才能深究孩子内在的生命的活力,才能看清他们的精神状态,而我们更要把实施干预看成一门艺术,一种“生命’’的艺术,教师必须享受这种工作艺术才能完成工作的要求。

孩子成全了我们,我们也要努力成全自己,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成就现在,保护未来。

资料参考:中国蒙台梭利协会官网,综合自网络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